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基础与策略探析
2023-08-30张璐
张璐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农业科技要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出去”战略,开展农业国际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和学术成果,并将其逐步应用于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农业科技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这就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英语翻译与交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具备良好国际视野与发展眼光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发展速度。本文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相关的翻译理论和科学的翻译策略,为农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由顾飞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科技英语阅读教程》,立足农业国际化发展背景,结合农业科技学术研究需求,从科技英语阅读视角出发,深入讲解了农学、资源环境、园艺工程、动物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的文献特点,按照论文结构分别介绍了标题、摘要、引言、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的阅读技巧和语言特点,为开展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该书共分为八个单元,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动物科学与工程、园艺、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农业资源等八个学科。每个单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选取一篇农业科技英语论文进行分析讲解,包括原文解释、术语注解、阅读训练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特定农业科技领域的学术规范,以及农业科技文献的各部分构成要素,有助于全面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结合该书内容,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应用于农业科技领域的技术和学术研讨交流,是人们了解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要求农业科技从业者准确把握农业英语特点,自觉遵循客观性、规范性、严谨性要求进行农业科技英语表达。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量农业英语的词汇特点、语用功能、语法逻辑,采用恰当的方式准确表达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避免因英语表达不够清晰、准确而造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损失。从理论视角来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顺应论。顺应论强调语言的翻译与使用应当基于特定的交际环境与交际对象,选择相适应的语言进行表达,使得翻译内容和语言环境相匹配,使表达更具准确性和严谨性。顺应论最初由比利时语言学教授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过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或者何种目的,语言的选择始终要为表达服务,保证语言使用者能够灵活选择与环境顺应的语言要素来进行交际表达,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基于顺应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需要科学把握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差异性,根据二者不同的表达特点,对句子成分、语句顺序及句子结构等进行灵活调整,实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有效翻译。以句子成分顺应为例,农业英语句子大多为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结构交叉,包含较多主谓从属句子。翻译时应当从汉语表达特点出发,将农业科技英语中的成分进行分解,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成分,如将名词性短语转变为动宾短语,保证译文表达的流畅通顺。
第二,功能目的论。该理论源自德国功能主义学派,认为语言翻译应当尽可能忠于原文,根据原文的核心含义进行语言转换,但不必追求译文和原文的逐字对应,而要从信息表达目的出发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保证翻译内容和表达习惯的契合性。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功能目的论指导语言转换,使得译文符合语言使用目的,并具有良好的连贯性与忠实性。对于农业科技英语中的专业词汇,译者需从语用目的出发,考虑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业人士,将每个农业英语术语准确翻译出来。对于农业科技英语中的长难句,应当通读一遍,了解句子所表达的完整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此外,在译文语言风格方面,应当考虑到科技英语的特点,尽可能采用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表达,保证译文表意的清晰和准确性。
第三,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语言结构和形态的一致性,而要让原文和译文保持对等,使得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理解形成一致。对于翻译工作,功能对等论持有以下三个基本观点:其一,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原文,即二者对于同一观点内容的理解一致性,直接关系到翻译成效;其二,将译文读者的感受作为衡量标准,致力于创造出自然贴切的翻译成果;其三,翻译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译者和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积极听取译文读者的评价意见,不断改进完善翻译内容和方法。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可通过英语语态的动静转换,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比如,将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转化为汉语中的谓语动词,实现静态语言向动态语言的转换,使得译文内容和目的语表达习惯趋于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农业科技英语翻译需要科学把握译入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熟悉二者之间的语言转换规律,按照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梳理翻译思路,灵活应用各项翻译策略,有效提升翻译质量,助力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灵活运用翻译方法。英语翻译大致可分为直译、意译、音译三种翻译思路。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译入语语言特点,灵活选择翻译思路,保证译文内容尽可能忠实原文,做到通顺流畅、清晰明了。其中,直译法是指直接按照原文语言逻辑进行对照翻译,不进行语言顺序或者语句成分的转换调整。这种翻译方式通常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农业科技术语,要求严格按照原文逻辑进行语言表达。如waste land 可译为荒地,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译为配方施肥;对于一些结构清晰、成分简单的英文句子,也可以采用直译法,使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含义保持一致。意译法是指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对原语言进行语序调整、成分转换,保证表意的清晰通顺。这种翻译方法通常适用于原文表述较为复杂的句子,如果运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将会出现理解上的歧义,使得表达不够清晰准确。应用意译法翻译农业科技英语时,需要从整体句式结构入手,理清各个词汇的含义,以及短句之间的关联,根据原语言的真实含义进行灵活表达,使得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音译是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中较为简单直观的翻译方法,即按照英语发音进行直接转换。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特定的科技用途,农业科技英语的许多词汇在汉语中无对应的词汇,需要借助音译法进行直接转换。
其次,熟练掌握翻译技巧。要切实提升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质量,必须充分考虑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性,有效把握二者的异同点,采取有效策略进行翻译转换。为此,需结合农业科技英语特点,掌握科学的英语翻译策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灵活应用,有效提高农业英语翻译水平。通常有以下两种技巧。其一,被动语态翻译。作为典型的科技语言,农业英语文献通常会采用大量的被动语态进行理论分析或技术成果说明,以保证表达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直接按照英语的被动语态进行翻译,将会使得译文拗口僵硬,无法形成清晰的语言逻辑。为此,可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形式,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方便读者理解阅读。如“Peach trees have been cultivated for more than 4 000 years.”可以译为“桃树已经培植了4 000多年”,弱化被动句的动作,使表意更加流畅通顺。其二,名词化翻译。农业科技英语存在较为普遍的动词名词化现象,即很多名词都是从动词变化而来,表述形式为名词形式,但是实际含义却是动作、行为等动词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进行词性转换,将这类名词性词语转换成动词结构进行翻译。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译文符合汉语语言逻辑,而且有助于清晰表达出名词性短语的真实含义,提高表达的清晰性与完整性。比如,名词性短语“the key of/to”在中文中作动词使用,译为“决定”,“the improvement of”的汉语表达为“改善”“提高”。
最后,增强译者综合素养。随着农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加深,农业科技英语的应用范围与领域也得到显著拓展。因此,加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探讨、提升农业英语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人员应不断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尽可能多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视野与国际眼光,获取农业科技英语方面的和前沿动态资讯,提升术语、专业词汇储备量,以便灵活应用科技英语词汇表达相关的农业科技成果或原理。此外,翻译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协调文化背景差异因素,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切实提升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