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2023-08-29叶楠
摘 要:全球碳中和浪潮正重塑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也给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对英国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挪威商学院的绿色金融学位项目展开案例研究,建议我国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项目的绿色转型,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速高素质的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绿色金融人才;高校;校企合作
一、引言
后疫情时代,“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为实现绿色复苏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带来了希望。对我国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有助于避免气候变化引致的经济损失,还有望获得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等多重环境与社会效益。然而,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的测算,我国实现该目标未来30年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额累计高达487万亿人民币,但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相关金融人才更是嚴重匮乏。
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已积极开展布局。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主要举措的第一条便是碳中和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包括“加快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通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专业人才”;随后在2022年4月,教育部再次推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依据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战线长特点,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统筹规划。……加快培养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各行业和各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等,明确指出高校应广泛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将碳中和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然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实践严重滞后。国内高校开设绿色金融相关学位项目的高校屈指可数,较为知名的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21年更名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于2014年基于金融工程专业开设了国内第一个碳金融本科学位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于2016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绿色金融方向的专业硕士项目;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部(ENVR)在2022年启动了亚洲第一个4年制的绿色金融本科学位项目——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学士等。在教育部2021年新增的37个本科专业和2022年新增的31个全新专业中,与碳中和相关的几乎都是工学专业,如“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等,仅有一个管理学专业“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绿色金融人才缺口巨大的态势将会持续,高校亟需开展行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国外三所知名高校的绿色金融人才学位项目展开案例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启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国外高校碳中和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了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和挪威商学院(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简称BI)三所高校的碳中和金融人才项目为案例展开探讨。
(一)英国爱丁堡大学:气候变化金融和投资硕士项目
爱丁堡大学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学位列第20位;其商学院在2016年开设了全球第一个碳金融硕士项目(Masters in Carbon Finance),是其开设的14个硕士项目之一。2021年,该项目更名为气候变化金融和投资硕士(Masters in Climate Change Finance and Investment),仍为1年期的全日制项目,共计180学分,培养目标为“致力于培养低碳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旨在让其了解气候变化的挑战是如何在能源生产、住房和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推动数万亿美元的新投资,以及将使其具备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投资”。该项目的培养方案简况如表1所示。
此外,该项目中还有爱丁堡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中英低碳学院(LCC)合作开设的低碳环境和低碳能源硕士课程。学生第一年在上海LCC学习,第二年可以申请到爱丁堡大学学习,最后可获得两所大学的学历认证。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理学硕士项目
NUS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第11位,为亚洲大学最高名次。2022年,NUS商学院和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研究所 (SGFIN)联合推出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能够挑战亚洲及其他地区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毕业生,提高人们对金融如何通过实践方法帮助解决这些挑战的认识。”。项目为期12个月,共需要完成40学分,包括4门核心课程(16学分)、4门选修课程(16学分)和1个毕业项目(8学分),详见表2。
(三)挪威商学院(BI):可持续金融硕士项目
BI创建于1943年,是一所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私立大学学院,也是挪威首所具有AAE(AMBA、AACSB和EQUIS)认证的商学院。其商业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之下设置了可持续金融(Major In Sustainable Finance),是13个英文授课硕士学位之一,培养目标为“让学生既有强大的管理和财务技能,又对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使毕业生可以胜任金融、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被视为重要且相关的大型组织等一系列职务”。项目为二年制共计120学分,培养方案详见表3。
(四)比较分析
虽然绿色金融、碳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均为交叉学科,但上述三所高校均由商学院主导人才培养项目,且金融类传统课程仍占据一定比例,充分显示“N+金融”的特征。三所高校核心信息对比结果详见表4。
三所高校的硕士项目时长为1-2年,其中BI为两年制,与我国大多数高校硕士项目时长一致。从课程设置来看,三校差异明显,爱大和BI课程种类更为丰富,NUS课程数量偏少。具体而言,爱大的9门必修课程中与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课程数量多达8门;NUS主要体现在选修课方面均与绿色金融相关;而BI的传统金融类课程比例偏高,尤其是必修课10门里有7门完全为传统金融课程,该校比较特别的是学生可选择交换项目替代选修课学分。
三、启示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难度高,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或将制约我国相关金融行业的发展。但由于绿色金融作为金融的新兴领域,与环境科学、能源经济学、气候变化科学等学科相交叉,人才培养难度高且面临培养体系尚在探索、教材建设刚起步等多重挑战;其中,绿色金融相关师资匮乏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学位项目的主要障碍。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无需一步到位,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合理规划,积极推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项目的绿色转型以应对碳中和时代带来的挑战。
(一)循序渐进推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首先,在师资相对匮乏的起步期,高校可开设一门绿色金融相关课程。如在金融专业中统一开设《绿色金融学概论》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优势是少量专业教师便可胜任,能够快速落地,为传统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系统学习绿色金融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机会。
在师资较为充裕后,高校可在金融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绿色金融相关课程。如参考BI可持续金融硕士项目强调“金融”的模式(详见表3),即在保留传统金融类的部分通用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碳中和金融相关课程;或者类似NUS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理学硕士的精品模式(详见表2),无需追求课程种类的多而全,而是着力打造几门高水平课程。
若高校有较强的意愿将绿色金融人才培养项目打造成特色鲜明,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则可参考爱大气候变化金融和投资硕士项目的差异化模式(详见表1)。该项目运行时间最长,培养方案中有高比例的能源、气候相关课程,截然不同于传统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业界需求契合度高,享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
(二)校企深度合作加速高素质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
碳中和目标将有效激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大幅度提升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实践和就业机会。绿色金融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性,与实践关系紧密;来自业界的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业界可为高校碳中和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业界导师和实践资源等,如爱丁堡大学的气候变化金融和投资硕士项目与业界、咨询公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包括彭博新能源财经、气候债券倡议、爱丁堡碳创新中心、环境投资组织、经合组织、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世界银行等)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在演讲嘉宾、论文主题、碳咨询项目或实习方面展开合作。另一方面,高校还能够为业界人士打造兼顾基础理论和前沿发展的课程组合,为其提供深造机会,助力行业人才转型。
综上,绿色金融人才是“双碳”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双碳”国家战略也正催生出诸多新兴金融职业,如碳信用、低碳投资组合管理、可再生能源投资、碳交易、碳咨询公司、碳核算和气候金融管理等,人才缺口巨大。尽管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也能够对金融人才进行再培训使其能够承担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的需求,但高校无疑更能胜任规模化、系统化相关人才培养的功能。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研究的主体,担负着高层次专业人力资本形成的重任;绿色金融人才培养高校责无旁贷,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R].2021-12.
[2] 張怡,焦石,尚桐羽,徐子渊.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银行家,2022(3):69-71.
[3] 李一弘.我国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7):57-59.
[4] 刘牧心.碳中和目标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以碳金融专业方向为例[J].科技风,2021(34):34-36.
[5] 李玲.碳金融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218-21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六卓越一拔尖2.0’时代湖北省地方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2019GA032);2022年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本科教育成果培育专项
作者简介:叶楠(1983- ),女,湖北蕲春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