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

2023-08-29韩婷婷喻丰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

韩婷婷 喻丰

摘 要:道德相对主义是哲学家特别是元伦理学家争辩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哲学家所提出的道德相对主义理论,结合访谈法,开放式问卷以及专家意见,通过数据驱动的研究探索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结构,并编制一套信效度良好的适合中国群体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相对性情境,相对性领域与相对性信念。道德相对主义的极端化会走向虚无主义,我国处于多元化时代和转型时期,容易受到西方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后的研究可以借助该问卷了解我国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现状,可以为我国多元价值观的取舍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道德;道德相对主义;实验伦理学;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话题。现代社会重视人们的道德培养,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全面发展教育中,学生道德的培养亦十分重要。对于不同的道德形式,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人们信奉的价值观类型似乎是首当其冲应该借鉴的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讲,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很棘手的话题。Harman与Wong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坚决拥护者,道德判断总是相對于一定的时空,不是永恒不变的[1]。同时,道德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只是认为这些道德原则不具有普适性[1]。随着道德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心理学家们倾向于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哲学界的桎梏。目前对于道德相对主义这一主题,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做出判断并不是始终坚持客观主义,但也不支持极端的相对主义,而是表现出有限道德客观主义[2]。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会表现出来一定程度的道德相对主义[3~4]。

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会导致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否定道德的价值,道德存在与否变得不再重要[5]。而极端的客观主义则会拘泥于教条式的道德教育。这两者都不是我们所向往的。我们需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前已有的测量工具,经过验证并不适合于我国群体[6~7]。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目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理论支持。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存在哲学上的纷争,同时也缺乏从心理学实证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通过对以往文献和研究的梳理,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进行建构,编制适合中国群体的道德相对主义量表。

首先,需要厘清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编制合适的测量工具。诸多先哲们对道德相对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Tnnsj认为道德相对主义是指两个人针对一个确定的行为做出了有冲突(对与错)的道德判断,但是他们可能都是对的,原因在于两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领域(社会建构的领域)[8]。Miller认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是指有些人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9]。Harman强调道德判断的参照性,不同的行为参照不同的道德框架,其结果是不同的[10],Wong认为道德相对主义来源于观察道德的多样性。哲学家提出了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不同看法,我们需要从实证的角度来探析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与其具体维度[11]。其次,Forsyth曾编制了道德立场问卷(Ethics Position Questionnaire),其中10道题用于测量人们的道德相对主义程度[12]。已有的问卷并不适合中国人这一群体。Redfern等人曾经对中国福建与北京的115名经理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分量表来说,因素分析之后,原本包含的10道题中只有15,17,19,20四道题的项目可以很好地测量道德相对主义这一因素[13]。跨文化的研究中,也发现道德相对主义的问卷并非完全适合中国群体[6~7]。而且已有的道德立场问卷只涵盖了个体化相对主义[14]。由此可见,现有的问卷并不完善,亟需编制适合中国情境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

其次,我国目前尤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5],强调学生的“主体性”。Nichols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会对相应的情境做出相对主义判断[16]。为了避免道德相对主义可能的极端化,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如何,那就亟需合适的测量工具,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尺度。

鉴于目前仍然没有适合中国文化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问卷能够对其进行测量。本研究依据哲学家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重新建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探析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也可以为调查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现状提供测量工具。

本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研究。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建构,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加入自己的观点,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结构进行研究,为理论的进一步延伸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也为测量中国人的道德相对主义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

在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是不是可教的。选择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澄清学派是不会导致虚无主义,这么做是否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没有统一的判断对错的标准。但是我们坚持道德客观主义走向教条性道德教育也并不可取,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把握度的问题。我们亟须从道德相对主义的机制与现状进行探究,才可以为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一、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形成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于探索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依据已有的文献基础并结合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以及专家意见,编制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在统计上使用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文献研究

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Harman以及Wong等人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观点[9~10],以及海特等人对于道德的分类[17~19]。分析了目前所用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并不适用于中国群体[7,12~13],确立了本研究的研究取向以及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访谈提供了理论支持。

2. 个别访谈

对20名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然后收集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看法,其中涉及的问题如下。

(1)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道德相对主义?

(2)你认为你是道德相对主义者吗?为什么?

(3)你认为道德相对主义是否可取?

(4)你是否担心由于道德相对主义会导致国内的混乱?

(5)你怎么看待中国人的道德相对主义?

(6)你认为人们在道德的哪些方面会体现出来道德相对主义?(追问:伤害,正义,忠诚,权威,纯洁)

(7)你认为道德相对主义程度高的人是否会更加宽容?

(8)你觉得道德教育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得出大学生偏向于认为中国人更多地倾向于道德相对主义,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如:“我们国家是儒家思想”),并且中国人喜欢用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如“我觉得我喜欢辩证地来看问题。”)。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主义概念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人们会依据情况的不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也会不同(如:“我觉得不同情境不一样”)。大学生认为在海特所提到的5个领域会表现出来道德相对主义,但是程度会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的了解人们对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解,我们设计了开放式问卷。

3. 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此调查研究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主义在道德的五个领域是否都会有所体现,以及进一步确定大学生对于道德相对主义概念的理解程度。在北京师范大学自习室发放问卷10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94份。问卷题目如下。

指导语为:请您尽可能地按照以下情形写出您的答案。

(1)你觉得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请尽可能多地写出来,描述也可以。

(2)你觉得你是道德相对主义者吗?请尽量详细地写出来你做出道德相对主义判断的原因?

(3)对于伤害他人的道德事件(如:杀人),是否会表現出道德相对主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类似的情境?

(4)对于不公正行为的道德问题(如:待人不公),人们是否会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类似的情境?

(5)对于忠诚的道德问题(如:出卖朋友),人们是否会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类似的情境?

(6)对于权威方面的道德问题(如:士兵不听长官),人们是否会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类似的情境?

(7)对于纯洁方面的道德问题(如:卖淫),人们是否会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你觉得还有什么类似的情境?

(8)你觉得道德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大学生大部分认为自己是道德相对主义者,但是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还比较浅薄,大多提到需要相对地看待道德问题,至于原因大学生认为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趋向于辩证思维;第二,详细地对于海特提到的道德的五个领域的道德判断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这5个维度上会不同程度地倾向于做出道德相对主义的判断;并且进一步罗列出其他的相似情境,基于学生的回答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进一步通过认真分析与筛选来编制问卷;第三,大学生提到道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局限性,可能不足以成为教育启示,但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4. 形成预测的问卷题项

在文献综述、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多次修改题目,编制初步问卷。对已有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进行翻译,由2名精通英语的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审查修改,并由一名英语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回译。在本研究的问卷中,包含了上述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10道题,依据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编制31道题,依据海特的5个道德领域各编制3道题,由于已有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包含道德伤害子领域的题目两个[12],所以编制的问卷中只增加这个子领域的一个项目,最后的初步问卷包含54道题目(见附录1)。问卷采用Likert4点自评量表法,1表示“非常不赞同”,4表示“非常赞同”。

(1)被试

选取清华大学本科生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共搜集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其中男生94人,女生163人,平均年龄为21.09±4.96岁。

(2)研究程序

问卷有54道题,完成时间约15分钟。超过3道题未答的问卷将会被剔除,数据直接转录到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并依据已有文献基础,以及维度构想和专家意见,删除不合理的题目,建构正式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形成正式问卷。

(3)统计分析工具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项目分析

使用257名大学生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计算每个项目与其对应的总分之间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30的项目,删除26个项目,保留28个项目。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本问卷的28个题项进行因素分析,使用Bartlett球形检验,χ2=1910.92,df=378,p<0.001,KMO值为0.81,表明数据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法来抽取因子,采用方差极大值旋转,得到的结果显示有8个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有2个因素的特征根大于2。结合项目的内容以及碎石图(如图1),删除载荷小于0.40的项目,并且删除双重载荷严重的项目,最终确定抽取的因素有3个。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每删除一个项目,则重新进行一次因素分析。最终保留了24个项目,具体题项以及因素载荷见表1。

每个项目的共同度都大于0.30。三个因素对于总变异的解释量为40.77%(见表1),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相对性情境(Relativism of Situation),相对性领域(Relativism of Domain),相对性信念(Relativism of Belief),第一个因素包含9个项目,第二因素包含8个项目,第三个因素包含7个项目。

对于相对性情境的题目,如“道德是随着情境和社会的不同而改变的”,我们认为在这一维度更多地测量人们是否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是依据一定的时间与场合,而不是孤立的,绝对化地看待问题,这一维度与道德相对主义中的文化相对主义有关,更多地涉及情境变化,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相对性情境。在第二个维度上,依据所得到的结果,题目如同“无论何时,杀人总是不道德的”与“任何情况下,打人总是不对的”,更多的与海特的道德基础理论有相关,我们将其命名为相对性领域。第三个子维度为相对性信念,题目如“道德标准应该是个人化的,一个人认为是道德的事情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不道德的。”我们认为此维度与个体化相对主义有关,涉及个人的道德规则,故此命名为相对性信念。

(四)结论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修订问卷为24个项目(见附录2),包含三个维度,相对性情境,相对性领域与相对性信念。

二、道德相对主义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一)研究目的

对道德相对主义问卷进行正式施测,考察道德相对主义的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以及信度。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1)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共3个维度,28道题,采用Likert 4点自评量表法,1表示“完全不赞同”,4表示“完全赞同”。

(2)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作为校标。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道德有很大的关系[20],有研究者认为马基雅维利者与道德观中的相对主义存在很高的正相关[21]。故此我们采用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Machiavellianism Scale IV)作为校标。此问卷共有项目20个[22]。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可以测查人们与他人相处的一般性的策略,以及人们对他人能够被操纵的评价。

例如:“当你去找别人帮忙时,最好告之以真正的理由而不是编造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评分标准为: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做出回答是4分,7分表示“完全同意”;量表总分的计算方法为:每一个项目的得分之和再加上系数20,得到的总和为量表总分;分数范围在40-60,中间值是100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23]。

(3)以自编道德相对主义情境作为校标。

道德相对主义情境问卷,包含10个问题,其中涉及海特等人提出的5个道德领域[17~19]。

2. 被试

再次发放问卷177份,经检验,均为有效问卷。被试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男生62人,女生115人,平均年龄为18.81±1.08岁。

(三)结果分析

1. 结构效度

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指标见表3。我们发现,χ2/df=2.03,在1与3之间,模型的RMSEA=0.076,小于0.08。GFI大于0.8,其他各项指标均接近0.8,虽未达到0.9,也是可以接受的,整体的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得较好。

2. 校标关联效度

我们进一步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校标关联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道德相对主义问卷总得分与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以及自编的道德相对主义情境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相对性领域与相对性信念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皆有较高的相关,而相对性情境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相关达到边缘显著(p=0.08)。相对性情境与相对性信念与自编的道德相对主义情境问卷中,与伤害以及纯洁领域显著相关,而相对性领域与欺骗,背叛,权威与纯洁皆存在显著的相关。从整体来看,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良好。

3. 信度分析

我们进而分析了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信度,所得结果如下:

经过信度分析,我们发现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6,相对性情境的α系数为0.80,相对性领域的α系数为0.66,相对性信念的α系数为0.75,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说明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信度良好。

(四)讨论

通过该研究,我们更好地厘清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解决了道德相对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基于先哲们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界定以及通过一系列的访谈,调查以及统计分析工作,最终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相对性情境,相对性领域与相对性信念,更好的建构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我们发现对于中国群体的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关注文化相对主义,而且关注个体化相对主义,且对于海特所提出的道德基础理论所涉及的5个领域,人们的道德判断也会表现出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

另一方面,对于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问卷的结构效度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研究者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道德有很大的关系[20],马基雅维利者与道德观中的相对主义存在很高的正相关[21],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得分高的人更可能认为道德是相对主义的,认为道德标准不是固定的。因此我们选择了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作为校标,通过分析,发现道德相对主义问卷与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存在显著的相关,尤其是相对性领域与相对性信念。我们也采用了自编的道德相对主义情境作为校标,经检验发现道德相对主义总分与自编的道德相对主义情境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相对性领域其中的四个情境显著的正相关,相对性情境与相对性信念与伤害和纯洁情境显著相关,整体来看,道德相对主义问卷与校标的相关很高,经信度分析,问卷的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值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证实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我们可以充分的使用这一测量工具,解决道德相对主义怎么样的问题,更好地了解目前各个階段学生的道德相对主义程度。

(五)結论

经过对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问卷的结构良好;通过与马基雅维利主义问卷以及自编的道德情境问卷的分析,发现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良好,我们最终得到了信效度良好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

三、综合讨论

(一)道德相对主义问卷的建构

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建构,梳理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构念,编制了适用中国群体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从道德心理学的转向来看,心理学家更多的用实证的方法来解决哲学界的纷争。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引起哲学家的争辩,也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已有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在测量中国群体时,生态效度不高。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述方式与考察的重点皆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而我国受到传统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教育方式、内容与国外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并依据专家意见,通过对初测问卷的统计分析,最后形成信效度良好的符合我国群体特点的道德相对主义问卷。为道德相对主义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依据,也奠定了坚实的测量基础。

正式问卷包含三个维度,相对性情境(Situational Changeableness),相对性领域(Situational Stableness),相对性信念(Relativism Belief),共解释了方差总变异的40.77%。问卷各维度包含的题项分别为:9项,8项与7项。相对性情境这一维度更多的与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相关,更倾向于测量人们的是否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判断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境,依据时空的变化,与文化相对主义相关;相对性领域与海特的道德基础理论所对应的5个领域内容相关,反映了人们在这5个领域道德相对主义的程度;而相对性信念与个体化相对主义相关,与个体的道德规则有很大的相关。我们发现对于中国群体的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关注文化相对主义,而且关注个体化相对主义。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重复验证。在我们编制的问卷中,主要基于北京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施测,结果证实问卷的信效度良好。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问卷的生态效度。其次,以后的调查研究中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测量,以及选取高中生和初中生为测量对象,进而估计我国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状况,才可以更好地为道德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LUKES,S.道德相对主义[M].陈锐,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 喻丰,韩婷婷.有限道德客观主义的概率模型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3):148-163.

[3] FELTZ,A.,& COKELY,E.T.The Fragmented Folk:More Evidence of Stabl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ral Judgments and Folk Intuitions.In B.C.Love,K.McRae & V.M.Sloutsky(eds.),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ustin,TX: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2008:1771-1776.

[4] GOODWIN,G.P.,& DARLEY,J.M.The Psychology of Meta-ethics:Exploring Objectivism[J].Cognition,2008(106):1339-1366.

[5] 孙春晨.耸人听闻的“道德崩溃论”.[EB/OL].[2014-03-19].人民论坛,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16921569.html.

[6] CUI,C.C.,MITCHELL,V.,SCHLEGELMILCH,B.B.,& CORNWELL,B.Measuring Consumers’ Ethical Positions in Austria,Britain,Brunei,Hong Kong,and US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2):57-71.

[7] MACNAB,Y.C.,MALLOY D.C,HADJISTAVROPOULOS,T.,SEVIGNY,P.R.,McCarthy,E.F.,MURAKAMI,M.,LIU,P.L.Idealism and Relativism Across Cultures:A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Physicians’ Responses on the Ethics Position Questionnaire (EPQ)[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1,42(7):1272-1278.

[8] TANNSJO,TORBJORN.Moral relativism[J].Philosophical Studies,2007:135,123-143.

[9] MILLER,C.B.Moral Relativism and Moral Psychology[J].A Companion to Relativism,2011:346-367.

[10] HARMAN,G.Moral Relativism Explained[D].Princeton University,2012:1-13.

[11] WONG,B.Pluralistic Relativism[J].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1995(20):378-399.

[12] FORSYTH,D.R.A Taxonomy of Ethical Ideolog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1):175-184.

[13] REDFERN,K.,CRAWFORD,J.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ics Position Questionnai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199-210.

[14] QUINTELIER,K.J.,& FESSLER,D.M.Varying Versions of Moral Relativism:the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Normative Relativism[J].Biology & Philosophy,2012,27(1):95-113.

[15] 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8].新华网.http://www.ahradio.com.cn/news/system/2014/02/26/003024808.shtml.

[16] NICHOLS,S.After Objectivity:An Empirical Study of Moral Judgment[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4,17(2):5-28.

[17] GRAHAM,J.,HAIDT,J.,& NOSEK,B.A.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Rely on Different Sets of Moral Found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6,1029-1046.

[18] GRAHAM,J.,NOSEK,B.A., HAIDT,J.,LYER,R.,KOLEVA,S.,& DITTO,P,H.Mapping the Moral Domai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1,366-385.

[19] HAIDT, J., & JOSEPH, C. Intuitive Ethics: How Innately Prepared Intuitions Generate Culturally Variable Virtues[J]. Daedalus, Special Issue on Human Nature,2004:55-66.

[20] 秦峰.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3(1):15-21.

[21] LEARY,M.R., KNIGHT,R.D.,& BARNES,B.D.Ethical Ideologies of the Machiavellia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6(12):75-80.

[22] CHRISTIE,R.,& GEIS,F.L.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0.

[2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2021年度立项课题(2021YB002)

作者简介:韩婷婷(1985- ),女,山西太原人,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与健康教育教研室讲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原因与后果。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