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讨
2023-08-29杨静淼文斌
杨静淼 文斌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伴随着课程融入思政的提出与发展,数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仅促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可以获得立足于激烈竞争的专业力量,更是要做好立德树人,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 数学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F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203-03
作为教师要切实地认识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中有两个重要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与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要素融入知识体系中,主要目标就是做到协同发展。通过对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具体实施途径,更好地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将德育与智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教学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能够产生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为未来我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数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可行性
(一)数学教学与思政育人宗旨统一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任何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数学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工具,更要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具体数学知识并不多,但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推理能力等,将促进他们工作的合理量化和简化。从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看,其目的是实现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宗旨的一致性,实现协同教育。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两者的最终的培养人宗旨是一样的,所以对于数学课程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是可行的[2]。
(二)数学教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的教育是指其教育目的和意图并未完全地显现而是隐藏在显性教育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使其得到教育。同时隐性教育具有暗示性、多样性、引导性、较少逆反性等特点,所以隐性的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
数学学科自身包涵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数学中的美,数学家的理性精神都是我们可以利用发掘的潜在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蕴含着大量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例如,板书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讲解下来通过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所学知识,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很直观的展现。在有关尺规作图的时候,教师即使不借助工具也可以画得很完美,但是教师还是使用圆规与尺子进行作图,从而向学生传递了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因为其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以将两者进行融合是可行的。
(三)数学教学师资队伍思政教育优势
为了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联系起来,此时教师正是重要中介,而二者怎么融合,如何更好地融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師如何进行处理,教师能否很好地在课堂中实施等因素,尤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数学教师有着一定且不可或缺的优势。
首先,在成为教师的学习阶段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在对于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理解得更为深刻,能够更好地探索与发掘。教师在学习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要起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内容、新思想,而思政教育正是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的新内容,新思想。所以教师经过学习不断地探索实践,就能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最后,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管理学生中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更多时间挖掘思政元素。
二、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入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所有数学课堂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掌握数学课堂的内容并对数学课程模式指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师进行数学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求知的态度,积极探索的情感。为了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融入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即知识方面的目标、能力方面的目标、思想方面的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探讨[3]。
(一)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思政教育
1.知识与技能中思政教育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对于进行数学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课程中,都会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随着知识内容深度逐渐加强,不管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的思想目标,重视程度都有所降低。对于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从知识层面入手,在知识层次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将数学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经过教师加工、提取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也是最为直接的在数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办法。
2.过程与方法中思政教育融入。我国新课程标准下,都在实施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从追求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强调学习本身的过程,对主动性给与很大的关注,让学生们体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及掌握程度,还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上的差异,以及自我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积极地探索每一位学生的自我学习途径与方法,遵循每一位学生自我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与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某一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与不畏困难的精神。
3.情感与价值中思政教育升华。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下,情感与价值的目标最为重要,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我们也从三个层次含义进行讨论。
第一层次含义是“情感态度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能够形成质疑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建立自信,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紧密联系。
第二层次含义是“德育层次”,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的发展和数学家的艰辛探索过程在课程中的融入,使学生在意志、道德、审美、习惯等方面受到教育。首先,对于数学本身就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会培养人们坚韧不拔、严谨、积极探索等精神;其次,数学家的精神和他们的事迹,不仅可以让人瞩目而且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科学热情、奉献精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学史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故事在不断地熏陶中可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感受我们国家的文化的强大,增强文化自信。德育层次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对知识不断地升华,长期靠教师有意识的坚持。
第三层次含义是“哲学层次”,这一层次恰恰是对价值观的升华。在课堂中,不仅要涉及情感态度与德育层次,还要进行哲学方面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数学知识一点一点积累的过程中,在数学方法一次又一次的总结形成中,在数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这些日积月累的一小步,才形成今天书本中的知识。这些都是智慧的成果,是不断敢于试错的勇气,以及不断推翻和尝试的斗争。正确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论,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教育
在一个课程中对于教学模式的掌控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和学生所收获的内容。课堂中我们所熟悉的数学教学模式有讲解—传授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活动—参与式等。讲解—传授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师进行讲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被动且枯燥地接受知识。对于思政教育的融入主要以教师口头传授一些明显带有思政色彩的知识,是较为明显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但是不少教师也担心中间穿插思政有关的知识会打乱学生思路影响课程进度。其余三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课程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参与,这就考验教师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设计。所以,教学模式的调整与设计,可以使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程教学[4]。
(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
1.融入数学名人事迹。教师将数学家的成就和事迹等内容进行思想品质的培养和提炼。在我们已经学到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背景贯穿于课程的教学中,既可以把思政教育直接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节约课程讲授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数学家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数学家的事迹十分适合隐性的思政教育,也让学生能够主观的意识到我们要学习数学家的哪些方面,该如何去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讲解微积分开创者的故事,微积分的开创者是德国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他从一开始不是单单只研究数学这门学科的,他本身是一名哲学家,后来才逐步只专心研究数学,最终成为数学家。此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分析。高等数学比同学之前在中学所学的数学知识难度要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摆脱心中那些极端的想法,专心细致地学习数学知识,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努力学习,做到不气馁不放弃。让学生们了解一些知名数学家们的故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数学家们作为榜样,有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决心,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实现的,这样使学生在以后面对问题时,也会勇敢面对和克服,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所以,数学家的事迹十分适合隐性的思政教育,也让学生能够主观意识到我们要学习数学家的哪些方面,该如何去学习。
2.融入数学学科发展史。通过讲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史,介绍数学这门学科的进步历程,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有的文化。讲解数学发展中的三大危机是如何出现的,并做了哪些努力最终得到解决的,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这个庞大的系统,是如何一点一点构建起来的,理解科学同样也可能面临巨大挑战,要有勇气对科学提出质疑和做出牺牲。
3.我国的数学成就。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時代青少年必须要接受的教育,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时期数学的辉煌成就,并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作对比,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单单是讲解数学史一样就是思政教育的融入,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利用好资源,将思政教育较好地融入数学课程教学。如今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思想的互相传递,利用好资源,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上的不仅仅是一节简单的有关数学史的数学课。
(四)在课程评价和反馈中融入思政教育
在课程评价的体系中,把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统一作为教学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在新时代,新时期的背景下,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例如上交论文或者课题汇报的形式,如今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增加更多形式,教师应全方位,全方面的去考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疫情期间线上上课的学习情况,线下活动课中,各门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等等,从课堂小组讨论、论文的提交及质量情况、平时课后作业的完成度、课堂中积极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使其在最终的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新时代下育人的教学效果。通过改变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注重对课程的整体学习过程而非只注重最后的结果。通过改变评价与反馈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感受数学学习魅力,享受学习过程,收获更多除知识外的思想与能力,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改变考核方式的同时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得到效果更好的课程反馈[5]。
三、总结
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分析了实施融合的可行性,从数学课程教学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几项举措,首先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可行的,它们的育人的宗旨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课程中拥有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数学队伍师资的优势也是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其次是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考验数学教师对融入思政教育的把握程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得思政教育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可以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最后在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整与改进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虽然没有直接的数学知识传授,但是通过这种潜意识的培养更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德智两个方面得以发展,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思政教育的融入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仍需继續研究的课题,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但部分教师理解还不够深刻,还需继续研究与探讨,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使数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愈加成熟。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11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平,冯秋芬.思政教育融入在高校数学教学的意义与措施[J].公关世界,2020(08):119-120.
[2] 张凯,段妩迪,辛海燕.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2021,20(04):1-6.
[3] 肖翔,杨兰清.大学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8):184-185.
[4] 潘腾,张晓娇,徐向阳,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6):14-17.
[5]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杨静淼(2000—),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通讯作者:文斌(1972—),男,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