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023-08-29董蓓

理论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等院校教学策略

董蓓

摘 要: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程内容,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系统课程体系对现代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发挥指导作用,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形成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民族性格、红色品格,以及“理想人格”。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展开论述,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实践方法,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交流。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072 — 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应该担任起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通过思政课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将文化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形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这是广大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1]。

一、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文化是思想的沉淀,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让人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更知道“我们将往哪里去”,鼓舞人们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文化根基,在内心深处构建起强大的自信和底气,以饱满的热情挥洒青春,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个人的人生梦想而持续奋进。因此,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实践和探索,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尊崇。大学生教育通过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将充分发挥中国先进文化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导和引领价值,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生活和學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激发起青年群体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活力。鼓舞青年一代在文化自信的激励下善于学习、精于钻研、勇于创新,能够成为中国文化自强发展道路上的积极践行者。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同时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其主观意愿上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等教育通过思政课加大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一)社会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增强对于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在文化教育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真正人才。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现象,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不自信的现象,而以西方所谓的主流文化为主要的推崇和价值崇拜。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网络的影响,甚至是各种错误思想的引导;同时,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这就可能产生文化偏差,难以形成基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来看,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农业社会逐步瓦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引入西方观念进行工业化转型,不断地改善中国优秀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但是,在文化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也被忽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领域出现了多元化形态,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这些对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有一部分学生群体表现出文化不自信[2]。

(二)学习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关注。高校的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也表现出弱化文化自信的教育作用。首先,在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化自信的宣传和教育存在不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演进,同时也将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加强对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强青年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生思维能力更强,在初高中思政教育基础上能够实现更有难度、更有深度的学习和钻研,不仅能够立足课本本身展开学习,还能结合实践展开深入学习,进而得出个性化见解,获得与众不同的收获,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理想追求都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课程和其他专科课程教学均缺乏对文化自信的宣传和引导。仅以思政课程来看,针对文化自信的教学活动设计较少,这就难以发挥思政课程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价值。通常情况下,思政实践课程以专题教学等方式开展,同时还会举办学习讨论、模拟实践,但多以社会焦点问题为切入点,然后联系思政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展开讨论,学习形式、主题均缺乏对文化自信的设计。对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评价也忽视对于文化自信的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程在大学生自信方面培养的主体作用。以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来讲,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相关课程设计较为缺乏,大多数是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展开,课题主要是从社会热点中进行挖掘,缺乏文化及自信的内容,弱化了对于文化以及文化自信本身的宣传[3]。以评价体系来讲,主要是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成果以及教师综合评价来展开,弱化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本身的关注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引导大学生对文化本身的关注,让实践教学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大学生放松了对于文化修养的重视以及文化自信的关注,因此,在大学课程思政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与有效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是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原则

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显著的优势。另外,从思政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大学思政课程也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极早、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理论导向的价值,例如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就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为文化自信的构建奠定基础。然后,在接下来的理论课程中将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进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还将持续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提升民族精神素养。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相融,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让思政课程发挥其教育优势,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学有所用、学而有法”的认知。

(一)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优势和价值

《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主要是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相关事物不夸大也不缩小,在最恰当的角度给予正确的认知和有效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与我们传统历史上所指的实事求是相比,内涵更丰富,思想高度更高,但是其核心实质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实事求是是大学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要通过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及历史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对全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与核心价值所在,主动继承传统文化,主动借鉴外国文化,同时又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坚守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文化自信的正确态度中积极创新与传承,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

(二)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会中国文化的指导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思政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并充分统一,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同时,又用实践过程来验证理论,通过这个过程的发展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中进一步找到中间的结合点,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这一过程,也能使学生充分发现矛盾,同时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解决,从而实现将所学知识主动应用,提升综合能力。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也要进一步遵守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原则,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联系,并进行综合性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书面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现,通过正确的文化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文化自信。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要充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引导,主动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与具体场景的工作能力相结合,才能满足岗位需求,并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后劲,促进职业再成长。

(三)历史与现实相融,积极发现中国文化的现代符号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的。大学生们主要是通过书本、影视作品等获得相关的片段性学习。因此,要加深大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内涵的理解,在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过程中就应当将文化的精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大学生感受到文化不是只存在于历史中,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现代生活也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相融合,还可以将革命文化的内涵同电影、歌曲、诗歌等进行有效联系,从而将文化这段生涩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可以看见、可以听到的具体文化符号和文化表现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置身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之中,进一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核心的理解,从而产生认同的情感,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5]。

(四)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争当中国文化的传承新人

思政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因此,整个教学实践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的设计重点不在于传达多么丰厚的文化内涵,多么全面的文化知识,其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学素材,分析相关素材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学生更加喜欢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再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实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思政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

三、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文化自信是相关主体主动、主观,并以相对完整的人格为具体表现形式的一种自我文化的认同和信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将相关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认同,并内化成自身人格形态中的一部分,才能够充分彰显出文化自信。为此,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应当从三个角度出发,加强课程建设,不断优化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体现思政课程的培育价值。一方面,思政课程要以“三大文化”和“三大品质”为课程的理论指导,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着力文化自信的主题。另一方面,需要以“精神配餐”和“五大课程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具有文化自信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教学基本策略营造课程教学氛围,不断强化思政课程在文化自信培育上的實效。

(一)以“三大文化”“三大品质”为基本理论指导,设置突出文化自信培养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新时代是通过建设文化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时代,是要积极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并驾齐驱”,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力和生命力。而大学生又正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持续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关乎到大学生个人发展,关乎到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品质,更将直接关系到新时代的祖国建设。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认知、缺乏应有关注的现象,高校思政课程应当着力凸显思政课程的思想塑造优势,积极推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发挥该课程的理论指导优势和思想引领价值,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带领大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体验中持续提高践行文化、传播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对多元文化形成正确认知。从理论层面来说,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应该以“三大文化”教育为核心,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通过这个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而从现实的层面来讲,党的伟大事业需要有具备民族性、革命性、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理念的时代新人为之奋斗,因此,文化自信的塑造应该以培养“三大品质”为主要教学目标,即民族性格、红色品格和理想人格。民族性格也就是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品格是指忠于党的理念、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理想人格是指认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同时能够自觉地为这个目标而主动奋斗的时代新人。因此,在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三大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三大品质”为主要培养目标,通过思政课程的设置、主体运行模式以及方法的充分改革,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程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时代新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性作用[6]。

(二)以“精神配餐”“五大课程”为课程实施手段,设计具有文化自信培养特色的思政课程逻辑

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发展,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大学生自信的塑造调配出“精神配餐”,从而能够使大学生不仅停留在对于理论知识宏观层面的理解和论述,而且能够明白文化之间存在的关键性联系,同时,能够深入到微观的层面从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以及课程维度进行自主性探索,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五大课程”来实现,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因此,思政课程只有将“精神配餐”与“五大课程”做出关联性和融通性,才能构建起能够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科学的课程逻辑。从横向、纵向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配餐”和“五大课程”。“精神配餐”的核心是三大文化教育,是以隐蔽的方式贯穿于思政课程教育的全过程,而“五大课程”则主要是指学校具体开设的课程内容,是一种横向的教育形态,它是以明线的方式存在,也贯穿于思政教育课程的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五大课程”这一表现形式将“精神配餐”讲好、讲透、讲全,充分传达出思政课程在大学生自信心培养方面的精髓所在。

(三)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为课程具体策略,营造具有文化自信培养特色的思政课程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地位,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在大学生自信心培养上的主体性作用,将主体性作用与主导性作用做到有效的统一,才能够实现教师的文化引导与学生的自觉学习形成有机统一的课程氛围。这个过程,教师也要应用自身更加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涵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自信在一个人身上真正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从而形成自觉的模仿和学习,能够形成一种学习的意识,例如以学生具体的学科专业为具体素材,引导大学生对于现今社会剖析,有效将文化知识与具体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例如以中国革命文化为核心的研讨会,组织爱心社、文学社等社团参与,开展以中国先进文化为核心的各类志愿者活动等,在具体的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感受文化对现实的指导,形成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包括优秀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三大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五大课程”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充分认可,形成“三大品质”,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革命文化,充分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文化创新热情和活力,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马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43-45.

[2]郭超妮,李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作家天地,2020(24):

150-151.

[3]邓雅琪.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才智,2019(17):92.

[4]霍仙丽.浅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养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61-63.

[5]赵晓妮,杨娇娇,赵晋鹤.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重逻辑[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1):42-47.

[6]周欣桐.“学习强国”视域下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发挥持续性效果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1(06):137-140.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高等院校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