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科幻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2023-08-29朱美佳葛欣刘芳
朱美佳 葛欣 刘芳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型科幻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关键是培养创新型科幻人才。创新型科幻人才的短缺是制约科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科幻创作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在这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幻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不足的现象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大多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为中国科幻发展提出建议。因此,本文在梳理中国科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内科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培养创新型科幻人才提出几点建议,深入挖掘和探究科幻创作领域的有生力量,探索新时代高端科幻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推动科幻创作繁荣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科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156 — 05
近年来,我国在火星探测、量子信息、基因组学、“人造太阳”“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前沿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了科幻想象。同时,科幻产业也成为了“社会创意經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高度赋能”[1]随着《流浪地球》等国产科幻片的横空出世,在产业份额上挑战着好莱坞的票房统治地位,国产科幻片的贡献日益攀升[2]。从科幻从业者数据来看,尽管科幻从业人数将会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仍然无法满足科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说刘慈欣给中国的科幻小说打开了很大的一个空间,但这些年,我们能够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品却少之又少,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幻作家仍然严重缺乏。我国科幻创作上缺乏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数量的严重匮乏让我国很难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科幻文学作品[3]。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高端科幻人才培养路径,以提升我国科幻人才的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科幻人才,切实加强我国科普科幻创作队伍建设,提升原创水平,为我国科普科幻事业发展筑好源头活水。
一、中国科幻发展概述
中国科幻文学是随着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对未来世界的各种畅想大多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鞭挞,人们对满清朝廷和民国政府的种种失望情绪和反抗态度衍生出一系列对未来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良设想或革命期许。1902年,在“小说界革命”的催化作用下,“新小说”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科学”等紧密相连。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的科幻小说创作、译介和批评文章等在科幻文学的本土写作、外来译文和理论建设等方面开拓疆土。国外科幻小说的大量引入,也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文学的新窗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风气。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科幻原创作品和科幻译介作品较为丰富,且出现了两次创作、译介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对应1905年——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的思想解放大潮。该时期的晚清政府风雨飘摇,革命党不仅在政治上对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者摧枯拉朽,还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积极开启民智,众多文人、学者和留学生加入到了科学小说、幻想小说、理想小说、政治小说的创作与翻译队伍。第二次高峰对应1914年——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该时期承接辛亥革命之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科幻先驱者们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北洋军阀倒行逆施的压力下坚持科学、民主、反封建、反复辟,创作、翻译了一大批科幻作品,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1920年代以后,科幻原创作品与科幻译介作品数量迅速收缩,此后略有波澜但起伏不大,甚至有连续几年数量为零。当时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限制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幻创作与译介的式微也就在所难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加速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进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科幻文学茁壮成长的土壤,让科幻文学走出了封闭的圈子。与科幻文学齐头并进的国内科幻影视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在科幻文学和影视作品蓬勃发展的同时,科幻理论也出现了转向。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科幻的第三次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幻从业者,在作家方面,有中国科幻新生代“四大天王”美誉的王晋康、韩松、刘慈欣、何夕;有科幻创作、理论研究两不误的吴岩、郑军;有创作、翻译、科幻小说、拍摄影视作品的刘兴诗、星河、凌晨、柳文扬、杨鹏、葛红兵、姜云生、查羽龙、潘海天、潘家铮、赵海虹、张之路、晶静、周梦璞等。新世纪到来之后,更新代的科幻从业者们把科幻的疆域拓展到了互联网、文化产业、游戏动漫等领域,很多科幻迷从单纯的读者成长为科幻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如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会的马国宾、成都赛凡科幻空间的孙悦、上海苹果核的丁子承、北京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姬少亭等。科幻作家队伍也不断壮大,更新代的科幻作家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代科幻人,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大多学历较高、科学文化素养优秀、受国外科幻作品影响较深、科幻思维更加发散,他们乐于尝试新鲜的写作风格和多元化的创作路径。
新世纪以来,科幻作家们逐渐摆脱了科幻文学“科普化”“儿童化”的枷锁,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开始关注社会和人生,以科学和幻想的笔触描摹人情百态和世间冷暖,从探索人性到关怀宇宙,从反思历史到展望未来,科幻文学拥抱传统、引领现实,文学话语权逐年攀升,地位也愈加牢固。近年来,中国科幻事业已经进入了加速期,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科幻书籍、杂志出版发行,科幻小说、研究评论不断发表,科幻电影、网剧争相上映,科幻主题展览等活动如火如荼,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科幻周边和科幻游戏拓展了科幻文学场域的空间边际,形成了网络写作、影视改编、电影特效、游戏开发、商业运作、媒介传播等各个衍生行业,这些行业当中的科幻从业者已经不单单以科幻文学和科幻译介为主要开拓目标,科幻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增值服务成为当下科幻领域中的热门。
二、中国科幻人才培养现状
(一)目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对此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引导、扶持规划和措施。高校科班化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不足、系统化学历学位教育培养缺乏,而社会化培训较散且多为自发、探索性的培养,重复率高、随意性强[4]。数据显示,科幻作家在科幻从业者中占据主要职业地位,约占总量的54%,这表明我国当前的科幻现状仍然是以作家和作品为主。也就是说,我国的科幻创作人才培养结构过于单一,过度重视对于科幻作家的培养,而没有对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创作人才培养投以足够的关注,导致科幻创作人才培养不均衡。中国电影人创作艺术风格的单一,科幻影视作品创作能力不足,对科幻电影视为畏途。中国鲜有优秀的科幻电影佳作出现,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电影从业人员的科幻素质低下所造成的[5]。培养大量能创作、懂欣赏、会评论的科幻影视人才,把艺术欣赏与科学兴趣培养融为一体,从美育的角度不断培养科幻影视人才,才可能打破当前科幻影视产业在前进路上人才瓶颈。同时也要深刻理解,科幻影视的发展是与国家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相一致的,科幻影视美育的基本目标是关注人类未来与社会发展。
(二)科幻創作人才整体水平不高。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科幻作品主要还是刘慈欣、韩松等科幻大咖,水平稳定的潜力作家及新人的作品相对较少。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作家稀缺。虽然有一两部作品获得雨果奖,但整体状况还是稍显不足,作家队伍建设问题很严峻,另外,处于产业链源头的科幻电影作品产量极少,且大多质量堪忧,其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缺少科幻创意人才,主要是编导人才[6]。和国外相对成熟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相比,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更多呈现的是儿童、校园、爱情、喜剧、怪兽、悬疑等低幼属性,很少具备国外成熟科幻影视作品经常出现的经典IP和对人类空难、太空元素的表现。甚至在业内也存在着把科幻影视作品归类为儿童作品的倾向,科幻动画电影仍以“低幼”为主。所以,要尽一切努力通过理论促进科幻影视作品多元发展,防止作品追求单纯的宏大叙事。要认识到科幻影视作品既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既是知识的也是审美的。科幻应当有非常多的类型,科幻也并不一定穿着酷炫新奇的外衣,表面之下,最终讨论的主题都要映射到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点滴。这种观念的改变和成熟需要理论界长期的讨论和磨合,并将理论以观念的形式诉诸影视产业的所有环节之中。
(三)科幻从业者男女比例失调,男性科幻从业者明显多于女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教育等国民素质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到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女性科幻从业者的数量逐年攀升,爱好科幻的女性不仅在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在科幻翻译、科幻出版、科幻艺术、科幻产业等领域表现突出。但女性科幻从业者总体来看仍然远不及男性科幻从业者数量,从整体上看依然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现象。性别比例的平衡是科幻事业发展平衡的重要一环,从不同的性别视角中可以反映出千姿百态的科幻社会众生相。科幻的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未来社会多元化的理想投射,在这个人类共同设想的未来空间中,男性与女性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缔造者,无论哪一方出现较大幅度的比例偏差,都会成为科幻发展道路上的一处隐忧。因此,鉴于当下现状,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引导女性加入到科幻队伍中来。一是在思想观念上,破除性别偏见,以科学、平等、发展为标准,正确评价女性科幻作家、作品;二是在政策扶持上,鼓励女性参与科幻事业的方方面面,搭建优质的活动平台,让女性科幻从业者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三是在人才培养上,积极发掘女性科幻爱好者的生长点,将其引导、培养成为科幻事业的种子选手,成为中国科幻的未来主力军。
三、中国科幻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幻教育队伍薄弱
目前从事科幻教育的人员一部分是科幻作家、高校科幻研究者,另一部分是中小学老师,这两类人在开展科幻教育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如科幻作家缺少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经验,中小学老师缺少科幻方面的系统知识。而高校科幻研究学者则更多立足科幻学术研究,较少涉及科幻教育,所以有必要建设一支专业的科幻教育队伍。通过分析近些年开办的科幻培训班数据也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从各地培训师资分布情况来看,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和科幻教育者数量不足有关;第二,从当前培训师资的组成来看,占多数的还是科幻作家,其次是科幻编辑、评论者等从业人员,缺少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育人员[4],科幻教育队伍相对薄弱。
(二)科幻教育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总体上还处于自发式状态,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科幻爱好者逐渐在科幻的各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例如科幻百科、高校科幻等组织,都是由高校科幻迷所搭建并致力于发展青年科幻文化的平台,但这只是突出的个例。目前国内科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青年科幻人才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对于复合型科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出现。在国内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仅有通用性技能的培养方式,对于科幻创作的相关教育却寥寥无几,导致科幻创作人才难以系统成长。
(三)科幻教学体系单一
目前国内教学教师们对统编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相对重视,组织学生阅读落实的比较扎实;而相对于教材的自由阅读部分几乎是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被应试教育所累,师生整天忙于应对考试,以考什么读什么,不考则不读的态度,使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幻作品最大的价值是新奇感、想象力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天然的亲近和热爱。当前中国科幻活跃的主体力量是70后、80后、90后这三代人,他们的创作风格既有稳健宏大一脉的,又有活泼新锐一派的。00后的科幻新秀们善于将科幻与网络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手法更加多元新潮。这就需要积极开展青少年科幻培养、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少年儿童对科幻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发掘他们的科幻创作潜能,为中国科幻的未来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四、创新型科幻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幻教育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型科幻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科幻创作繁荣发展,关键是培养创新型科幻人才。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各类形式的科幻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分层分类培养高校、中小学科幻教育师资。选择部分发达省份试点开展科幻教育师资队伍分级考核制度,开展初、中、高级科幻教育师资认证考核。组织开展科幻教育教案大赛、科普科幻教师技能竞赛,提升科幻教育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在行业领域,鼓励跨界破圈,鼓励一专多能,中国科幻需要汲取多领域优质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备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又兼具科幻系统知识的高素质科幻教育队伍。各个圈层可以相互借鉴,形成各种排列组合模式,借鉴他者优势来完善自身短板,如科幻文学与严肃文学相结合,科幻影视与纪录片模式相结合,科幻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科幻产业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相结合等。在身份归属方面,一是提升从业者自身素质,将科幻做精做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推进;二是要打破主流圈层壁垒,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科幻、认可科幻、扶持科幻;三是要推动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科幻人才,给予科幻从业者良好的发展红利和成长空间。在地域发展方面,要防止两极化,力争均衡化,中国科幻只有两、三个科幻中心点是远远不够的,东北、西北和中南地区要加快科幻建设步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加快铺开中国科幻多地域发展,激发科幻事业生长潜力的芽点,凝聚优秀科幻人才,打造优质科幻品牌,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多方面支持,共同建构中国科幻发展新蓝图。
(二)提升科幻教学能力建设
鼓励各个高校为科幻爱好者设置科幻创作、科幻文学、科幻影视欣赏等科幻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单独设置科幻专业学位课[4],针对科幻能力素养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与此相适应,需要打造量足质优、稳定性强、结构合理的科幻创作师资队伍;构建日趋完善的科幻创作教材体系;明确科幻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使命。”[3],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丰富科幻教学内容,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等。一是高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科幻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讲座,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经典教学案例分享,另外可以为有意从事科幻教学的教师专门开设科幻教育研修班,集中对其进行培训,不断为科幻创作师资队伍输入新生力量。二是要构建日趋完善的科幻创作教材体系,可研发针对不同群体的科幻创作理论和实践教材,加快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在实践中构建更加成熟的教学体系,针对科幻创作人才培养明确目标,制定科幻教学方案,开发科幻课程资源,丰富科幻教学内容,锤炼科幻教学过程,创新科幻教学方法,重视科幻教学评价等[4]。
(三)完善科幻人才培养策略
由于我国的科幻研究起步较晚,技术还不成熟。对于中国人来说,科幻产业确实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较少,这与特定的国情有关。科幻研究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探索精神不足。对于今天的我们教育来看,很多学生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试卷、作业等等,让他们想象虚无的东西,确实不切实际。现在饭圈文化盛行,更多的人倾向于选秀和追星,人们只会向现实靠拢,没有想象的空间。所以要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科幻启蒙,要细心发现并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将好奇心的心理加以好好利用,可以引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好奇心发生后儿童可以发挥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变成积极的“探索者”,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科幻教育和教学应该深入到学生日常课堂生活,让中小学生从小学习科幻科普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幻教育家周群认为,只要抓好科幻阅读这一关键环节,那么青少年想象力的培养就不再是纸上谈兵,科幻人才的繁荣发展也指日可待。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作家在作品中所构建出来的想象世界,这一认知过程恰恰也就是科学想象力的培养必不可少的过程。科幻作品在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幻兴趣,并且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些想象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未来的科幻创作有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周群指出,科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科幻与科普作家和科幻教育一线教师共同推进。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上,举办各种适应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科幻展览、展会,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科技展览馆、科幻工作室等科技、科幻相关场所,增长见闻,在感官上对科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二是在学校课堂教育上,开设科幻相关课程,如科幻阅读、科幻写作、科幻绘画等实操性课程,培养孩子们的科幻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开设科幻网络课程,在“互联网+”环境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邀请或聘请科幻领域专家作为学生的科幻课外辅导员;三是引导青少年勇于探索自己的科幻模式,敢于突破创新,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科幻小组或科幻社团,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科幻作品。
五、结语
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科幻原创是支撑科幻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科幻创作的繁荣,归根结底依靠的是科幻创新型人才。科幻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科幻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创新型科幻人才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科幻产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大力发掘培养创新型科幻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科幻创作需求。只有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训练并优中选优,集聚高质量人力资源,完善相应的人才政策,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才战略的社会价值功能,进而实现科幻创作的繁荣发展。
〔参 考 文 獻〕
[1]侯庆海,李维.科幻沉浸式体验的经济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62-66.
[2]潘俊强.厚植科幻产业发展土壤[N].人民日报,2021-11-05(010).
[3]张洁,刘媛,梁燕盈.探究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J].科技传播,2021,13(12):1-5.
[4]黄倩红,张志敏.国内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典型实践研究[J].科普研究,2021,16(03):58-66+110.
[5]张翔宇,吴航行.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及其思考[J].电影评介,2011,(13):10+38.
[6]曹雪苹.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02):57-63.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