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县域发展的视域下探析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

2023-08-29谢慧敏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三农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3次到邵武市考察调研,对邵武的扶贫开发、小康村建设、灾后重建、古镇开发与保护、乡镇企业发展等相关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文章从“三农”工作、工业强市、历史文化三个方面总结邵武市20多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拼搏奋进所取得的新成效。

关键词:“三农” 工业强市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23-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應用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半,先后在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亲自领导和推动了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3次到邵武市考察调研,对邵武的扶贫开发、小康村建设、灾后重建、古镇开发与保护、乡镇企业发展等相关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20多年来,邵武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邵武的重要指示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

一、坚持以“三农”思想为指引,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更大突破

习近平同志在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三农”领域,他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扶贫开发精神,并指出要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提升粮食产能、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下大力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针对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省情,指出要走“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品牌、保证现代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现代特色农业道路,为福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路径。199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前往邵武市调研了解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情况,为当时邵武市的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农业农村稳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考察水北镇龙斗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党建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内涵丰富,意味深远,20年来,持续指引着邵武“三农”工作的实践探索。

2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武市坚持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三农”发展形势,依托“三组团”,建立完善“一村一档”,全面有效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一)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践行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探索推行“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出台《2022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深入开展“百家机关联百村,千名干部共耕田”活动,完成撂荒地复垦。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加强生猪及蔬菜生产基地等建设,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争创种业大县。

(二)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完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抓好制种、中药材、果业、茶业、烟业等特色农业,加快多花黄精、百香果、猕猴桃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获评首批“百县百品”中国农产品上行百强县。畅通农产品物流,建成闽赣(邵武)互联网产业物流园,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如龙斗村依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在农业现代化、培育产业和村民致富方向持续发力。完成瑶理然村22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龙斗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因地制宜,依托云灵山旅游资源,打造国家4A级景区,将云灵山峡谷流域资源使用权入股云灵山旅游发展公司,开发峡谷漂流、体育康养、特色餐饮等旅游项目,实行规定的期限内逐年递增的固定分红机制,每年给村财增收30万元。同时,龙斗村定向发展“七彩”健康休闲产业,即红色黑炭杨梅2800亩、黄色有机水稻300亩、蓝色水产400亩、绿色花卉苗木600亩、金色休闲旅游、白色富硒蔬菜500亩和黑色中药种植300亩,帮助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强化农业品牌效应

围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做大做强“邵武碎铜茶”,加快推进万亩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全力争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10月,已完成生态茶园建设3.2462万亩,占邵武市茶园面积59%,其中100亩以上连片示范片8个,在北京天安门地铁站播放“碎铜茶”品牌宣传短视频,全天滚动播放180次,进一步提高邵武茶业品牌知名度。同时,做优做强符合邵武实际的现代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培育,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文旅康养等新型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发挥“三支队伍”作用

深入实施“南平机制”,坚持用好用活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为南平树立的金字招牌,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共选任15批1824名科技特派员。建立永晶公司中科院上海高等化学研究所姜标院士和金塘园区企业安全服务北京科技大学蔡美峰院士等两个“科特派”院士工作站。打造拿口、卫闽、高峰三个教学示范点,卫闽镇科技特派员现场教学点被列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2022年出台《邵武市科技特派员贷款贴息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科特贷”产品创新迭代,实现免担保、免质押、低利率。“科特贷”从过去的中行、农行、邮储等3家金融机构向邵武市9家金融机构全面铺开,邵武市财政每年从专项经费中列支100万元进行贴息,为“科特派”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撑。截至2022年10月,已有23家企业获得了累计3722万元的专项贷款资金扶持。

二、坚持以工业转型为根本,在新旧动能转换上注入更强动力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已然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要“竞技场”。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新形势下,稳住工业对于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1999年习近平同志在邵武调研时说:“邵武工业是希望所在。”邵武市作为闽北工业重镇,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工业在邵武市发展的历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形势如何变化,工业始终是邵武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最大优势。

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武市坚持不懈地沿着邵武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持之以恒培育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服务促动三大动能,全力打造强市硬核支撑。

(一)突出链式发展

坚持突出优势,紧盯标志性產业链,做大邵武市工业产业“蛋糕”,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主动权。邵武市原有氟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仅涉及无机氟化物、含氟精细化学品两个系列,产品包括氢氟酸、氟表面活性剂、六氟化硫等50多种,产业链条不齐全。随着上海三爱富、浙江永和、深圳新宙邦、中化蓝天、浙江永太等5个全国前十氟新材料产业领军企业落户金塘工业园区,突破了产业链核心环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单体产品,带动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延伸拓展,填补了含氟聚合物及其加工品、氟氯烃及其替代品两条产业链空白,有力地推动了氟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除了在氟新材料产业方面取得成就,在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金山准点制药、道御医药、海豚药业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好的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企业,引进原料药及成品药生产的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升级提标。通过补链、扩链,引进成品药国有或上市企业为龙头,形成龙头带动的产业链集聚。

(二)强化创新支撑

加快推进氟新材料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武工程化研究基地建设,以科技助力永晶科技、永太高新等年产值3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的平稳运营。围绕绿色产业新体系,构建覆盖产业发展的创新链和产品科技服务体系。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示范项目,探索实施“科特派”团队利益共同体试点和“揭榜挂帅”等做法,促进成果转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福建远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生产中高端硅材料企业,长期与中科院物构所研究员陶有胜带领的“科特派”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国内首家“纳米硅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不断对二氧化硅进行改性研究,加快了产品与技术升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品质优于国内同类产品,成功替代同类国外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产销量均位列高温硫化硅橡胶用二氧化硅细分领域市场份额的30%,2022年8月福建远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该公司是今年福建第五家上市的企业,也是福建邵武市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标志着邵武市企业赴深交所上市“零”的突破。以产业创新带动人才加速聚集。邵武市采取深化高质量发展人才顾问团模式,与福州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统计从2019年近3年来,金塘园区已有92个项目落户,其中55个投产。随着项目的落地,各类专业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迅速增长,已由7人增加至36人。其中: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后工作经历人才7人,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历人才9人,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学历人才17人,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3人。

(三)优化园区功能

做好拓展工业平台空间文章,优化金塘工业园区功能布局与提能升级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完善提升园区企业公寓、热电联产、事故应急系统、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危化品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施千亿产业园园区培育计划,创建产业集群,推进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同时,强化技术引进和技术储备,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于主导产业,为工业园区注入“数字核心”。

(四)增强服务质效

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持续深化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三全机制”“百千工程”等工作机制,对各类企业、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全过程服务,推动增资扩产项目加快建设、竣工达产。落实《抗击疫情助企业发展十六条措施》《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惠企政策,创新“仓单质押”“订单贷”金融产品、用工补助等措施,为企纾困解难,用好“便利邵武”十二条措施“项目落地一件事”,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

三、坚持以“活旧探新”为路径,在古建文脉延续上焕发更新活力

从《福州古厝》序到对于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意见的批示,可见习近平同志不论是对文保工作的报告批示,还是到地方考察调研,他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身体力行推动建设和保护协调统一,并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同志2002年调研和平古镇时,对古镇纯朴的民风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要保护、开发、利用好和平古镇旅游资源,以旅游兴镇带富一方,并强调,“和平是一块宝地,大家要一起来保护爱护它!”

2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武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平是块宝地”的殷切嘱托,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进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村落古宅等的保护,在古镇传承发展中践行初心,在保护修缮活用中延续历史文脉。

(一)修缮保护

坚持以保护为先、规划引领、安全为重的原则,策划和平古镇保护建设项目,加大对古镇的保护力度,先后邀请专家团队实地考察指导,因地制宜抓好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对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谢氏庄仓、岐山公祠、郎官地等文物进行摸排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和“安全第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坚持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修缮方式实施修缮。推进古镇智慧安全消防建设,定期开展古镇安全隐患大排查,筑牢古镇安全防线。

(二)做活业态

坚持市场化运作思路,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和平古镇,建设和平灵境元宇宙项目,打造邵武旅游新地标。深挖黄峭文化、书院文化、张三丰文化、“孝廉”文化等文化底蕴,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联盟,打造民宿创设文创街区,建成非遗活态、书画院、枫林窑体验等场馆,让游客有地方去、有项目玩。建设和平游浆豆腐即食品产业化项目及黄精面、黄精茶加工生产,开发“农业+种植”“农业+旅游”“农业+健康运动”功能,实现田头、田间、车间、货架一体化融合发展,保留古镇原真生活形态又添“生气”。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

(三)讲好故事。

积极对接各类数字化研究团队,开展古建筑数字化“上云”和“讲述和平建筑故事,挖掘古建价值”系列活动,通过构建H5、VR等全场景旅游体验,全方位宣传推介古镇、讲好邵武古镇故事,打响邵武品牌。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七个一”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张三丰古道越野赛、自行车挑战赛、乡村美食节暨豆腐王大赛、黄峭文化节、和平碎铜茶开采节等文旅赛事活动,亮相《乡土》《记住乡愁》《远方的家》《探索发现》《发现古村落》等系列节目,繁荣活跃古镇人气商气。

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武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三农”工作、工业强市、历史文化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中共邵武市委党校 福建邵武 354000)

[作者简介:谢慧敏(1987—),女,福建顺昌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21级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