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药用植物园环境育人路径的研究

2023-08-29黄超华王焱夏俊伟陈小洁邬思辉邹晓红曾凡林梅岩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植物园药用

黄超华 王焱 夏俊伟 陈小洁 邬思辉 邹晓红 曾凡林 梅岩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凝结与整合。“立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则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后人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环境是对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尤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环境育人是根本所在。学生只有在与周边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才能真正形成“道德的行为”(寇光涛、岳敏、武镒,2018)。环境育人主要从两方面来概括:一方面来自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来自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建筑、生活建筑、食堂、超市等提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切场馆建筑,精神环境包括在教学环境中体现校园文化意蕴、营造校园良好氛围的一切手段,如雕塑、道路标示等,这些都为育人提供辅助协调功能(吴朝晖、许嘉悦,2019)。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作为最能体现中医药类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建设要基于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教学需求,同时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环境育人氛围。要借助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靳诺,2017)。“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静态教育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取代的,全面发挥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彰显着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赵景会、杨坤,2019)。

一、广东省内职业院校药用植物园环境育人因素的探究

药用植物园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魏晋南北朝的“药圃”“药园”,隋唐时期的“药栏、药园、栽药圃、采药圃”,两宋时期的“独立园药圃”,比欧洲现代植物园早1900年(娄治平、靳晓白、刘忠义、周桔,2003)。广东省内专门的药用植物园较少,大部分是以附属于植物园中的某一部分区域的形式存在,较为知名的有广州的华南植物园与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园区中的药用植物园。

广东省内职业院校较为知名的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内的药用植物园,该园占地约10000平方米。园内藤木交缠,药草满园。这里主要集中了岭南地区和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药用植物,所收集的药用植物隶属129科,281属,900多种。其中见血封喉、桫椤、海南龙血树、长叶竹柏等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广藿香、广佛手、化橘红、巴戟天等是广东地道药材;檀香、印度马钱、泰国大风子、爪哇白豆蔻等是从国外引进的珍贵南药,并且耗巨资创建了广东省中药资源生态分布模型。该模型匹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广东省179800平方公里陆地和419000平方公里海洋内中药资源的分布状况,特别是以“十大广药”为代表的广东特产药材的资源分布及蕴藏量现状。该模型的建成开创了国内首个以实景模型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开展中药资源教学和科普工作的先例。

中职学校方面,广东省新兴中医药学校其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从1996年开始引种本地区野生药用植物,其中不乏国家级保护植物如桫椤、红毛走马胎等,种植药用植物330余种,分属92个科。2008年,该校药用植物园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在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医药知识、科学认识中医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翁志平、苏秀芳、梁锦杰、刘光明、梁碧岩,2016)。

以上药用植物园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方面均处于行业前沿,在政策扶持与社会影响力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一些出名的药用植物园对自身的定位已不仅限于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植物观赏、展示,绿化美化城市环境,营造休闲绿地等,还要兼顾珍稀物种的收集、保存,植物的引种、驯化,植物分类、鉴定,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植物的繁殖培育,新品种的开发、引进、推广等(郑国栋、杨秀娟、郑雪花,2018)。

二、職业院校在药用植物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的中医药职业院校在药用植物园建设时,可能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力物力与上述药用植物园比较,但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去探索一些适合自身发展且具有大众化意义的路径。通过查找资料与实地考察,我们认为目前普通职业院校在药用植物园建设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科研方面。总体缺乏规划,区域划分不清晰,道路系统不够完善,不能通达各个角落;植物没有指示牌,或指示牌内容过于单一,指示不明确;除药用植物课程外,其他课程开出率较低;没有资源共享,科研效果不佳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较弱:课后植物复原能力较差;在建设初期尤其明显,由于同时人工移植或培育多种植物,植物整体的立体层次与生态稳定性较差,观赏性不强。缺乏引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途径。

美化环境和文化熏陶功能。只有单一的植物种植,缺乏内涵建设,难以与其他科目或德育思政内容进行深度融合。环境育人的路径代入感不强,观赏性不强。

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方面。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宣传内容过于单一,形式显得生硬。

休闲娱乐、课后活动方面。药用植物园功能单一,除植物学习外,缺乏课后活动、第二课堂等多层次功能的挖掘。

数字化建设方面。药用植物的实践实训教学易受恶劣天气影响,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等天气无法开展。

三、环境育人路径的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药用植物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药用植物园环境育人路径方面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教育科研功能

为日常的实践实训提供实验材料或场所,破解总体缺乏规划、区域划分不清晰、道路系统不够完善不能通达各个角落、植物没有指示牌或指示牌内容过于单一指示不明确、除药用植物课程外其它课程开出率较低、没有资源共享科研效果不佳等问题。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疏通园内各级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不但具有通达各个区域的功能,还可以使园区富有层次感。本校根据功能与定位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将药用植物园分为药用植物教学区、广东道地药材种植区、休闲区等三大区域。依据坡度高低计划打造三纵二横的主干道,再人工铺设辅道分布全区,道路可以到达各个植物分区,能够近距离观察药用植物,方便教学游园参观。

2.制作指示牌,增加图片、二维码等信息

由于原指示牌残旧,且高度不一,指示不明。现拟对植物园约350种药用植物重新制作指示牌,增加图片、二维码等信息,强化中药特色,并且增加中药的药用部位、主要功效等科普内容。木本植物统一悬挂高度,矮小的草本植物加不锈钢支架固定。力求重新制作指示牌后,指示明确,标准统一,而且吸引师生去扫描二维码,识别植物信息,增强环境育人的氛围。

3.打造地方特色

制作一块“广东道地药材分布区域”的宣传牌,促进该区域的宣传指引及科普教育的作用。宣传牌主要内容包括广东省中药材的主要产区,目前已规范化种植的生产基地,如目前在广东省已建有28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在广东的阳春、德庆、平远、河源、徐闻、湛江、惠州、新会等地建立了阳春砂、巴戟天、广佛手、广藿香、穿心莲、溪黄草、五爪龙、高良姜、山银花、化橘红、沉香(白木香)、广陈皮、广地龙等13个国家级GAP示范基地,再附上广东地图,标示出各个道地药材所有区域。

4.统筹规划,提高药用植物园的课程使用率

除原有的药用植物识别技术实践实训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如中药材GAP种植技术、中药前处理、中药材养护技术、生物学等课程,并为这些课程预留足够的场所及用品。

5.共享植物园的概况与资源种类,积极配合科研活动的开展

在药用植物园正门宣传栏做一个植物园的介绍,说明植物园的概况、资源、特色种类等,方便广大师生迅速了解植物园的情况。同时,系统地对植物园所有的植物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表制作成二维码直接附在宣传栏介绍上,方便广大师生扫码即可了解本园的各类植物,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存珍稀药用植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通过引种驯化,多途径收集药用植物的来源,不断丰富药用植物园的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解决复原能力差、观赏性不强、种质资源收集难等问题。

1.通过人工移植或培育,增强植物的立体层次与生态稳定性,提升观赏性

把部分生长年限较长、观赏性较强的植物移栽至道路两边,对部分数量较少、一年生或生长年限较短的植物进行人工培育,保留种质资源。园内植物兼顾乔+灌+藤+草的搭配,力求立面层次丰富,形成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提升观赏性。

2.多途径收集药用植物的来源

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商家非常少,每个学期采购的种苗存活量也非常低,购买的种子存活率更低。因此,在收集种质资源方面,必须采用多种途径,一方面,通过合理移栽或人工培育;另一方面,对新的种质资源,通过自采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相结合,专门采集与平时顺带采集相结合,教师外出采集标本的同时,也承担为植物园收集药用植物种质的任务。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充实植物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

(三)美化环境和文化熏陶功能

选种植物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注重润物细无声。除了一些名贵稀有的植物品种引人注明外,药用植物园还应注重平时的维护与打磨。

1.着重美化主干道,主要是由中门至行政楼之间的主干道

把部分一年生的植物移植到其他区域,种植部分观赏性较强的多年生植物。两侧进行修剪美化,边沿种植常绿多花植物或观赏性较强的植物。

2.选种植物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如青蒿,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获得灵感: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同时,特别强调屠呦呦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中国古籍《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之意。还有,比如菊花、桂花、莲等,历代以来,无数的文人骚客都留下了不朽诗篇,这些容易引人遐想的植物可以种植在显眼的地方。

3.开展党政思政教育

可以把党课搬到药用植物园来,在主干道的两侧制作一些热点的时论,让广大师生及党员干部在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同时,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生态美,心灵受到美的渲染。

(四)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

推进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渗透到药用植物园的规划和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也符合中医药职業院校的内涵建设。依托学校“文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对药用植物园多个区域进行重新打磨,塑造出一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长廊。

1.著名中医药人物雕塑,营造环境育人氛围

入口增加孙思邈和李时珍的人物及著作的浮雕,彰显学校医药专业文化;山顶广场增加中药炮制人物及传统工艺的雕塑;凉亭由内而外地进行全面改造,增加炮制十七法、广东凉茶的工艺浮雕。

2.宣传健康知识,科普中医药传统文化及现代技术

创造性地将山顶水塔改造成药鼎,并在鼎身上增加健康文化的宣传,以及把下方的花坛改造,增加以“十大广药”等内容为主的科普画廊、宣传橱窗。

3.因地制宜利用凉亭、石头、山顶水塔

从植物园北门至山顶主干道,因地制宜地增加拱形长廊并种植各色的攀缘植物,必将成为学校的“网红打卡点”。地面瓷砖增加重点中药、经典名方等图案,环境育人体现到细节,体现中医药的科学性、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实物和图片来展示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激发观众对传统中医药的想象和认同。

(五)打造休闲娱乐、第二课堂的好去处

植物园不单只有植物、只有专业性,也可以更加大众化。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科普外,作为学校的后花园,还可以是广大师生休闲娱乐、第二课堂的好去处。

1.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休闲娱乐场所

以本校为例,如山顶广场,早上一些教师可以在广场散步、打太极,下午武术协会的学生开展活动;凉亭,有些学生在那里复习,记单词;石桌石凳,师生可以在上面下象棋、画画等。

2.开辟空地供学生种植植物

学校现有校级社团园艺社及药学系的药用植物学习兴趣协会,其中药用植物学习兴趣协会曾获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长久以来,该社团都是教师带教、学生跟学的方式,偶尔会购买一些盆栽,缺乏相应的实践场地和动手机会。计划在药用植物园南门至山顶一侧开辟一块空地,供学生学习药用植物的栽培、养护与日常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同时栽培出来的成品(如鲜花)可以用于学校的会议或晚会等,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与第二课堂。

(六)探索药用植物园数字化建设

一方面,方便以后在资源库建设或教学科研时,更好地应用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解决实践实训教学易受恶劣天气影响,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等天气无法开展的难题。

1.建设药用植物资源库

对植物园约350种药用植物进行信息采集,收集其图片、学名、拉丁名、别名、药用部位、主要功效等内容。汇集成表,方便制作指示牌、二维码等识别信息。方便以后在资源库建设时,更好地应用相关信息。

2.建设VR药用植物园

借助学校硬件改造升级,本项目拟采用全景VR信息化技术,在药用植物园进行取景,制作成虚拟全景实图学习平台,学生仅需使用手机或电脑,无论居家或者在学校,登录平台就能进行实训;学生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不受课程时间、地点,甚至是天气的限制,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非本區域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见识,增强体验。

总的来说,在研究药用植物园环境育人路径时,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显地方特色与学校的专业特点,本研究对建设药用植物园,乃至对其他环境育人场所,如图书馆、中药标本馆、实验室等的建设具有启发作用。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植物园药用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中心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