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研究
2023-08-29谢启智方瑞迪温文彬
谢启智 方瑞迪 温文彬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更新普及,人民的信息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随之而來的网络犯罪,也如潮水般蜂拥而至。对于既依赖又喜爱信息网络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不仅对他们造成巨大财产损失,而且让他们的心理也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本文结合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特点与我院真实案例,对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具体原因,制定应对措施,以防更多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一、现状分析
截至2022年,据统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41万宗,造成126亿元的经济损失。[1]而据相关研究,遭受过电信诈骗的大学生高达49.2%,其中上当受骗占5.0%,受骗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占总受骗人数的4.21%。[2]可见,我国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现象泛滥,帮助学生逃出诈骗的深坑形势严峻。
二、案例展现
笔者在担任2020级某班级辅导员期间,有一名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具体案例如下:在2021年10月15日中午小红(化名)接到一个自称是分期乐公司职员的电话,说小红有一个网贷账户,需立即注销,若没注销,将会影响日后个人征信。小红的确在2020年注册了几个网贷账户来赚佣金,因此她信以为真,立刻按诈骗人员的指示,下载注册了“中邮钱包”app。此时,诈骗人员要求她通过app贷款,才可以认证个人信息,从而注销账户。并且,小红被告知她之前不单单注册了一个网贷账户,其实先后共计注册了6个。此时,吓得魂不守舍的小红急忙按照犯罪分子的要求,先后在借呗、滴滴出行、360贷款、国美易卡、小米优待以及分期乐6个平台,总共贷了75950元,来完成所谓的身份认证。而贷款成功后,诈骗人员要求小红将款项分两次转入诈骗人员的账户中,并告知她第二日上午就可看到网贷账户被注销。等到晚上,小红才发现不对劲,打电话给班长告知事情经过,但为时已晚。
三、原因分析
1.大学生防范意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
大学生往往对周边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视而不见,总认为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痹思想。在8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常常发现大学生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比如银行卡、信用卡到处乱放,相关信息容易被人窥探。又如,学生贪图方便,将支付密码都设置成容易记住的数字或出生日期。而含有他们重要身份信息的火车票、包裹上的快递单,他们往往不做任何处理便随意丢掉。
更值得深思的是,在调查中,竟然有44.87%的信息网络受骗学生认为由于被骗金额过小,不予以重视。而部分学生认为受骗上当感觉丢脸,会被同学、朋友耻笑,或被家长亲属责备,便不了了之。同时,还有学生认为报警过于麻烦,要录笔录、协助警方调查以及指认犯罪嫌疑人,得不偿失而选择不报警。另外,有20.33%的学生认为诈骗人员骗术高超,不可能讨回赃款而放弃追究,甚至在追回赃款后存在被犯罪人员威胁、报复的可能,便放弃报警。种种迹象均表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维护自身利益的信念不强,防范网络信息诈骗能力较弱,对诈骗现象重视程度低。[3]
2.个人信息泄露,催生网络诈骗犯罪
通过案例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网络信息的非法泄露,诈骗人员得知小红曾经使用过网贷平台的经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将学生诱骗上当。因此,个人信息的泄露,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更是犯罪分子的“翅膀”。根据《腾讯2017年第三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国电话用户收到4.6亿条诈骗电话以及有3亿人收到诈骗短信。电话诈骗分子每个季度播出高达18.8亿次诈骗电话,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电话21.3个,垃圾短信20.6条,垃圾邮件18.9封。[4]据报道,我们的个人信息,根据身份地位、工作以及年收入等类型被犯罪分子分门别类,以一条0.5至3元的价格被贩卖出去。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个人信息如此容易泄露,除了个人的疏忽大意,还由于我国对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机制不明确,保护力度不到位,对泄漏个人信息的行为处罚力度低。另外,还归咎于我们信息持有者对信息保护能力不足,信息存储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以及在利益驱动下,催生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不良商家以及犯罪机构对我们的个人信息进行盗窃,进而用于不法之地。
3.高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我校共有辅导员47名,87%以上的辅导员都具有3年以上带班经历,经与此47名辅导员沟通可知,在日常开展的学生安全教育课,往往得不到重视。特别是网络电信诈骗教育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落到实处。这不单单是我校所存在的情况,更是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一个缩影。
首先,安全教育的师资不足,且主要以辅导员为主干队伍。他们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偏弱,实践经历有限。
另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的认可度不高,认为作用有限。在课时数上,安全教育课与专业课、基础课以及核心课相差甚远。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系统性地学习网络电信诈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安全教育课内容简单、落后,教师在讲授安全教育课时,往往只简单阐述案例,但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少之又少。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教育涉及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以及网络通信学等交叉学科,只有将各学科有机结合,讲授才能透彻,学生领会才到位。同时,安全教育课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课件大多内容老旧,个别案例已经有数年之久,时效性、代表性差,无法展现最新的信息网络诈骗特点。
4.防控体系漏洞百出,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无痕迹、追查难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特点。一方面,是因网络信息容易被删除,犯罪分子只要轻轻敲击几下键盘,大量的证据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让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困难。另外一方面,专业的犯罪分子能够通过信息网络毫无声息的远程作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公安机关难以追查。同时,由于相关规定要求,刑事案件应遵循属地管理原则,使得案件涉及异地犯罪情况时,公安机关需要进行跨区取证,在便捷性和有效性上都得不到保障。更有甚者的作案服务器设置在国外,不法行为也在国外进行。而当下国际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我国警务系统无法和国际警务很好地对接,这也给公安机关的办案带来极大的阻碍。[5]
5.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骗上当
在当代社会,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生怕他们受到伤害,使得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缺少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缺乏在社会沟通交流的经验。导致孩子遇事自我解决能力差,独立能力弱,分析问题能力不强,遭受困难时畏难情绪高涨,逃避问题心理凸显。同时,过多的照顾,导致大学生人生阅历严重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听信他人。如学生小红,当遇网络诈骗后,没经过任何思索便一下子就落入犯罪人员的圈套,任由他们摆布吩咐,缺乏基本的处事能力及判断力。
6.部分当代大学生贪图享乐、逐利思想严重
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内涵建设,对自我价值的体现主要通过外在的物质来彰显。同时,学生之间物质攀比严重,追求物质享受,思想腐化,日常谈论的焦点主要落在吃、喝、玩、乐上,而不是注重如何正确提高自身能力,学好专业知识,加强身体素质建设以及开阔自己眼界等。大部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他们没有如社会人员一样具有赚取酬劳的机会和能力,但他们却具有接触社会的途径。当代社会各种诱惑琳琅满目,部分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是心智上还极不成熟,禁不起诱惑。因此,“赚快钱、占小便宜”的思想极其容易在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如学生小红,就是想购买一件心意的物品,没有相应的经济来源,便想着通过注册几個网贷账户来赚快钱,打法律的擦边球,慢慢走入法律的灰色地带,最终被诈骗人员盯上。
四、预防措施
1.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子女多接触社会,多与不同人群接触交流,积累社会经验。不宜过多干涉子女私事,避免对子女的事情一手包办,不应仅仅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挂在嘴边,更应落到实处,放手让子女直面问题,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同时,不过于溺爱子女,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批评指正子女,让子女明白是非对错,缓急轻重,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日后遇事不慌张,不畏挫折,勇往直前,坚忍不拔。[6]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锻炼,从容地面对社会的各项挑战。
2.合力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教育
家庭与高校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两所“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视电信网络安全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电信网络的危险性,并以此提高他们的警惕性。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该成为预防大学生落入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应该将电信网络诈骗纳入到大学必修公共课程中,并赋予足量课时。在课程内容上,应该邀请心理学、犯罪学、法学以及信息技术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进行积极讨论,开发出一套与时俱进,内容丰富,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应该邀请公安部门、网络公司、电信部门等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高校安全教育课的特聘教师,从专业角度讲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时应组织在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形成一批具有实战性以及理论性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作为预防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坚强后盾[7]。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新兵,他们的思想既成熟又幼稚。因此,社会各界应该让大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告诫他们不应贪图享乐和小便宜,知道劳动是获报酬的唯一方式,走捷径必将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具备抵挡诱骗的免疫力,从容地面对琳琅满目、变化莫测的社会。在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如教育部门、宣传部门以及个别公益团体可以多开展针对学生个人价值和三观建设的讲座、展览以及实践活动。在学校层面,可以开放相应的岗位,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来让他们体会到获得报酬的来之不易;二来让他们获取一定的沟通、交流、社会经验,以便树立正确的三观。
4.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精神生活,脱离网络束缚
网络电信诈骗的方式来源于虚拟世界,如何引导学生不过度沉迷于网络,成为预防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措施。因此,学校层面应该多开展精彩多样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加他们的兴趣爱好,将他们专注于虚拟世界的精力转嫁到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来。将是否进行网络贷款纳入到“评奖评先评优”的参考因素。另一方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与网络世界过度的接触。比如要求校园网设置一定的网页浏览时长限制,规定某些游戏、网贷或者不良网站浏览次数。提高网络贷款的门槛,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监护人担保才可申请贷款,加大大学生进行不合理网贷的阻力。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以及具有贷款资质的大型企业,提供给大学生专属的小额度、低利息、长贷期的贷款,保证贷款的合法合规性,以免学生落入其他不良网贷的魔掌。
5.社会体系加强监管,一同维护电信网络的安全
电信网络诈骗的泛滥,运营商难辞其咎。首先,针对运营商监管电信网络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条目不清、落实有限。在利益的驱动下,运营商很难自觉制定高标准的规则去限定入网用户,这就对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因此,为了更好地铲除电信网络诈骗,就必须要求运营商加大对电信网络的监管,规定在电信网络诈骗发生后,运营商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连带责任。以倒逼他们加强对可疑信息的过滤和筛查。同时,公安机关应该加强与运营商的联系,互通有无。公安机关应该贡献出实名制、大数据、人脸识别以及人口普查等信息,配合运营商固有的技术以及网络信息优势,在茫茫网络中,合力揪出诈骗分子。[8]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排头兵,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需要我们共同引导与教育。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一知半解,极易受到蛊惑愚弄。电信网络诈骗,无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它让大学生无心向学、身心受创;让社会经济陷入淤泥,不可自拔;让社会安全大打折扣,催生犯罪。学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学生迈入社会前最重要的武装地,学校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对网络诈骗的重视,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保持初心,以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
参考文献:
[1]陈红敏,黄雪梅,陈华.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培育路径[J].青少年学刊,2022,30(1):18-22.
[2]郭鸿彦,杨方方,田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谨防电信诈骗意识分析与思考[J].法制博览,2021,38(33):160-162.
[3]吴亚君.信息化时代下校园电信诈骗防范路径探究[J].决策探索(中),2021,38(8):43-44.
[4]应相恩.关于加强高校电信诈骗预防治理工作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1,31(22):127-129.
[5]董地.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67.
[6]吴丹.信息社会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以“徐玉玉网络诈骗案”为例[D].山西:山西大学,2017:35.
[7]徐新怡.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分析与应对策略[J].信息与电脑,2016,16(16):165-167.
[8]林国荣.论当前电信诈骗问题与防治对策[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56.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