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与实践探究

2023-08-29李辉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李辉雄

[摘           要]  大学英语是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知识性、交际性、思维性和文化性为一体。探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为基础,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策略,以促进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177-04

一、引言

自从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教育界从中小学到大专院校,席卷起课程思政的改革热潮。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涵盖了公共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英语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把人文教育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言语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课程思政的实施,能使大学英语教学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并且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发挥英语课程思政的功能,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拓展到价值观文化层面的引导。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操作层面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大学英语作为基础性的通识课程,旨在培养融通中外的国际人才,不仅强调语言沟通技能的培养,还应深度挖掘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做到“育才”与“育人”的融合[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渗透和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育才作用,做到立德树人,立“才”与立“人”双管齐下,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英语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用。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涉外职场交际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国际交往和经济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具备职场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是国家记忆、文明发展、思维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和载体。英语课程承载了西方制度、历史、文化、文明的知识和价值理念,在目前新时期大背景下,有机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通过辩证批判的思考、文化对比、文化差异分析,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在带领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及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三、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较传统,育人目标不明确

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来看,很多学校育人目标并不明确,大学英语作为通识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英语语言技能,通过英语专业考级、考试就完成了英语教学目标,至于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职责,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技能性、应用性,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相分离,英语课程教学并没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没有以课程思政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没有明确课程与思政融合的重要意义[4]。

(二)不重视课程思政,缺乏实践性教学

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实施,一些英语教师盲目跟随课程思政的热点,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与思政元素融合,思政元素脱离教材文本,导致课程思政教学纯粹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没有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联[5],再加上课程思政本身就偏向宏观的理论分析,因此,英语课程思政更是缺乏可行的课堂实践操作,并没有真正贯彻和实现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三)缺乏课程思政专业教材指导,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来看,大多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教材,教材理念更新较慢,融入思政相关内容较少,即使有些教材有与思政相关的内容,但存在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没有课程思政相关专业教材的指导下,不少英语教师对思想政治的内涵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课堂讲授时缺乏体系和逻辑性,没有说服力。

(四)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效果不明显

从大学思政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课程思政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考核内容没有量化的指标[6]。第一,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只存在于理念阶层,教师直接把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实践性考核评价,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英语思政课程的考核评价。第二,有的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考核目标与现有的教学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语言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考核互相独立,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第三,由于课程思政实施的时间不长,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系统性的课程建设,因此,从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考核评价来看,单一且缺乏标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行“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锻炼技能,还要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三观”,磨炼心智,培养真善美的品格。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全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功能是与其他课程发挥协调效应,多管齐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既不能忽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也不能过分夸大其思政作用。正如儒学经典《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不能只讲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应该将知识传授和技能锻炼、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因此,高职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应该围绕政治认同、爱国情怀、法治精神、文化素养、道德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即实行“全人教育”。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

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加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从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职业与环境三方面拓展出主要话题和职场情景。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融合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第一,英语课程与时事政治渗透。关注“两会”和“二十大”的双语表达,比如关键词英文版表达、“一带一路”相关的英语视频等,通过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中外政治社会制度的比较”,突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政府高效行动、科学全局谋划与决策、个人服从集体、我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服务理念等。第二,英语课程与商务职场文化渗透。包括中外职场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如商务谈判、团队管理、产品介绍、文化冲突、企业家精神,跨文化适应与合作[8]。第三,英语与科技渗透。主要从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发展和成绩对比美国NASA的航天事业;融入AI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次工业革命最新发展趋势,培养科学、理性、逻辑、推理、实践、求真的科学素养。第四,英语课程与医学渗透。比较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的优势及劣势,发挥传统中医对现代人健康的益处。以科学家成长成才经历作为案例,如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造福全人类,以及他喜欢“飙英语”,热爱英语学习使他获得国际视野,及时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前沿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钟南山院士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医学英语表达,能够流利地接受国际媒体的采访,把国内成功抗击疫情经验分享到全世界,使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走向国际,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五,从文艺文化层面渗透。中国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双语纪录片、文字材料、图片与视频的介绍,让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中华魅力。比如学习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及双语表达: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指导古代农业生产生活,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劳动生产智慧。通过学习外研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双语书籍,中西方著名建筑文化对比,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英语视频等,加强学生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体育方面,如乒乓外交,奧运会上中国健儿顽强拼搏精神等,强调运动与体育的魅力。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外文局、《中国日报》双语新闻、CGTN等对外传播机构的网站、书籍、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

(三)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性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学习文化和塑造“三观”的直接载体和途径。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因此教材的素材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9]。一套高质量的英语课程精品教材应该站在英语学科本质观和英语课程育人观的角度,改变以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地训练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因此,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往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过分强调实用性、职业性,重点是西方文化和知识的介绍,忽略了在中西方文化对比和思辨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人故事、名家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英文表达,并在具体语境、活动与实践中运用。另外,所谓教材的思政版就是在每个单元后面生硬地补充一些与本单元关系不大的中国人物历史故事、中国节日文化、名人事迹等。教师只能单独讲授这些思政内容,学生反而觉得这些思政内容是独立分开的,没有把它们有机融入课程或单元的专业知识目标和体系里。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建立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真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并不是用英语大讲特讲思政内容,而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用价值观引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方向[10]。

(四)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元化发展

我国最近引进了西方教育的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交际讨论法等,强调知识和能力在交际互动中产生。但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如文本分析、翻译法不应完全放弃。课程思政的内容渗透与英语的教法相联系并互相促进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第一,通过开放性的任务、活动和作业,让学生去图书馆、互联网搜索材料,PPT报告分享,辩论讨论英语演讲,结合当前中外时政科技文化新闻,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以致用,提高英语应用与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11]。第二,利用产出导向法,试图解决英语课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困境,依据产出目标设计“驱动—促成—评价”教学环节,以产出任务作为目标,反推知识模块,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解决任务和产出的过程中真正培养起来。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灌输或说教,还不如提供问题、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合作、分享、诚实、正义、责任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教学法的正确使用要厘清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第三,强调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语言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建构积极意义的过程而获得。正确价值观的内化从来不是学来的,而是在实践和解决问题中领悟出来的。因此,要想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提高教师思政素养,以师德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文与综合素养是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均看在眼里,外在的言行恰能反映教师的内在涵养。英语教师一般更倾向于主动学习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知识和理念,缺乏对本国思想政治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掌握和内化。由此,英语教师更应发挥本学科优势,通过中外文化对比、语言与思维比较,把中国历史文化置于世界发展的格局下,对本国的历史脉络、社会发展文化风俗形成更全面的了解,以思辨促思政。我国领导人提出努力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既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更做涵养德行的‘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师修身立德中不断塑造学生的品格、品味、品行。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是否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政治立场,是否在金钱、物欲、名利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因此,外语教师应在工作之余主动通过博雅教育、社会实践,不断提升中西方文史哲知识、科学素养、政治涵养。乡村教师张桂梅奉献一生培养学生,让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大先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专业、公平正义的品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热爱关心学生的情操,真善美的人格魅力感动全国人民。因此,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影响学生心灵是否受到滋润与洗涤,能否做到见贤思齐,言行一致[11]。

(六)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巩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成败与效果。应将学生的品格、意志、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纳入其中,把客观的量化评价与主观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结果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反映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体现评价的人文性与多元性[12]。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按比例纳入具体考核范围,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举行有关中国故事的英语演讲,将时政热点的英语翻译与表达句式及“两会”的双语知识科普和表达作为考查内容,增加开放性的阅读与写作内容,让学生能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增加课外书籍如《红星照耀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的英语版作为学习和考查的内容。

五、结束语

十年樹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有时难以量化评价,但是正确的“三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该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容的比例,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辨促进思政,坚持立场,发展全球视野,以“全人教育”的理念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亚丽.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J].人民长江,2023,54(2):237.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3-05-18].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3]赵婧.实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路[J].教育研究,2022,5(2):82-84.

[4]秦丽莉,赵迎旭,高洋,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路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1):78-86,161.

[5]李秀英,寇金南,关晓薇,等.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明德”与“思辨”: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中国外语,2021,18(2):39-46.

[6]刘晓丹.“三全育人”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7):49-51.

[7]张益君.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4):116-118.

[8]李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22(4):87-90.

[9]梅德明.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编写新时代高质量英语精品教材[J].外语教材研究,2022(1):1-6.

[10]郑海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意蕴与建设路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2,30(1):69-72.

[11]何美萱.产出导向法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Cliff Young,an Unlikely Hero为例[J].海外英语,2022(10):174-175.

[12]陈苗苗.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以中西文化制度的比较分析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172-175.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