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路径

2023-08-29王秋红李三阳王晶晶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课程思政

王秋红 李三阳 王晶晶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自身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助产学课程是一门围绕生命安全形成的专业医学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助产人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关系着孕产妇的生命安全以及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现阶段高校在助产学方面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高校教师针对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现状,探寻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意义,再重点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路径,以期提高助产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毕业后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助产学教学;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153-04

现阶段,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和剖宫产后时代的到来,促使产妇和家属对高质量助产服务的需求急速上升,培养兼具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助产士成为各大医学院校的重点任务。虽然我国的助产专业教育日益成熟,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助产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达到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急需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助产士。因此,需要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助产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助产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再合理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个人职业素养。“助产学”作为助产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需要教师针对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的现状,探寻出科学合理的解决路径。

一、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意义

“助产学”课程一般是在助产学专业的第三年开设,是一门核心课程。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助产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孕产妇和家属提供優质的、个性化服务,并取得良好的分娩结果[1]。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重点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略了学生在法制意识、个人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培养,造成部分学生有失医德医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助产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类,为让孕产妇和家属有较好的服务体验,需要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德育的培养效果,让学生既能了解和掌握助产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

现阶段,尽管课程思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部分助产专业的授课教师对其缺乏正确认识,感到疑惑和抵触,认为自身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学生传授助产专业知识和指导其进行实践操作,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育人任务,未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无法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敬畏感、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以致部分学生在助产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未能强化自身的思政素养,为后期的临床工作埋下隐患[2]。

(二)未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部分高校教师在助产学教学过程中,会将教学内容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融入部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较为片面化、缺乏有效的教材挖掘,没有根据助产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等,开发合理的课程思政资源,设计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思政学习教案,缺乏真实的课程思政案例教材,当前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较为滞后。

(三)未深入挖掘助产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

医学院校的助产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医学基础、护理通科、通识教育、助产专科四大板块。过去,高校教师主要凭借思想基础理论类的通识教育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德育,未从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促使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利益至上为主,严重缺乏奉献精神,且学生个人的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意识较为淡薄。同时,由于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和护理通科类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教师未能深入挖掘这些课程中隐藏的德育元素、资料和事例,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助产专业知识同步教学,教师在该方面还欠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四)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和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在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时,主要以纯理论说教、灌输式教学为主,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借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等载体,难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助产学中的知识难点、对知识产生思想共鸣,易使其对部分知识和事例缺乏情感认同。

(五)缺乏积极的激励和管理机制

现阶段,医学院校的教师课程考核体系中,包含了教学工作、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方面的量性考核指标,但没有关于课程思政、学生德育培养成效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因此,若教师的职称评聘条件和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德育比重较少的话,更容易让高校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和德育。

三、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建设实力强大的课程思政师资团队

为在医学基础、护理通科、通识教育、助产专科四大板块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学校可以组织护理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助产专业培养和打造一支具备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人员结构搭配合理、拥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团队,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医风医德、专业水平高的优秀助产士。

1. 完善学院经费保障机制,专业负责人应率先垂范

在助产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负责人在每学期为学生上好思政课,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中融入一些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内容,潜移默化学生。此外,学院还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完善学院的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合理的建设经费,保障教师有精力深入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3]。

2. 优秀师资引领示范,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南方医科大学的人文与护理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信仰价值导向、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等内容。学校可以让中青年教师旁听一些优秀的人文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课程示范优点。此外,中青年教师可以向人文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请教,并深入研读助产学教材,开发一些思政教育案例,学习“寓德于教”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方面的能力。

3. 以赛促教,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

为有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学校应引导其参与国家级、省级的教师教学竞赛、技术应用大赛等,并要求教师在教学竞赛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信仰价值导向、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等有机结合,让教师在技能应用大赛中合理融入一些人文关怀内容,促使中青年教师在进行技能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养成关爱患者的服务意识,提升在配液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认真记录患者的情况等良好职业素养。

(二)开发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学校需要根据助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学情,实行助产学教学育人的顶层设计。通常情况下,助产学专业学生在大一至大二阶段主要学习医学专业基本课程、公共基础知识课程,该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是进行基本道德的教育。大三学习的是助产学、助产综合训练和基础的护理学等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在病人隐私方面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教育。而临床实习阶段,其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主要为实习基地的护理个案、操作考核、小讲课等,应融入部分鲜活的临床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方面的教育。

1. 贯穿德育红线,助产学专业思政人文教育全程化

助产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时,应以思政教育为基本观念、课堂为教学载体,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教育格局模式,培养具有“道术、技术、仁术、学术、艺术”的优秀助产士。教师具體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学期,教师应立足助产士职业必备的公民基础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上;第二学期,教师应立足培养护理通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上;第三学期,教师应立足全面提高助产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上;第四学期,教师应帮助学生尽早适应任职岗位,组织毕业生在实习医院开设的课程和产房中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临床研究护理实践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在职业精神、操守、标准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2. 建设示范课程及在线课程资源

高校应对现有的课程思政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根据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建立“突出人文关怀、注重方式创新、提升助产教学”的新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发优质的思政课程,申报国家级示范性课程;鼓励教师以课堂和网络为载体,深刻反思和总结自身在课堂中累积的“立德育人”教学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可共享的教育资源;还可以编写“彰显护理人文关怀,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将突发卫生事件防控当作教学教材,奠定良好的健康评估教育基础”等助产学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将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建设教师的在线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4]。

(三)挖掘和提炼助产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1. 融入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教师在为学生介绍助产专业发展历程时,可以重点讲解唐宋和清代时期关于产科的相关记载,在课堂上分享“华佗以针灸引产死胎”的故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我国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 融入责任感、热爱生命理念教育

由于助产士的主要工作是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其是否对生命存在敬畏感影响着临床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融入部分职业情感元素,有效结合助产学专业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例如教师可为学生讲述逆行助产士与产妇之间的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人间的大义和大爱,并对生命自动生成敬畏心,进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助产士肩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为后期的临床实践操作打下良好感情基础。

3. 融入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展示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感等。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妊娠期的糖尿病和巨大儿时,需要传授学生如何控制孕妇体重、合理摄入营养等知识;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与孕妇疾病预防、早期症状相关的宣传海报和手抄报等,并深入医院、社区等宣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融入灵活应变、团队协作精神教育

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该思想中蕴含的哲理对有利于培养助产士的临床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异常产科教学时,可以结合临床案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助产角色,进行急救演练,让学生学会分析产妇出现异常情况时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引导学生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为产妇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培养学生的临床灵活应变思维、急救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 融入关爱感恩、母爱情感教育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爱感恩,培养其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在传授孕妇妊娠期护理时,可以举行观察孕妇日常行为、穿10公斤孕妇体验装走30分钟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孕妇的辛苦,学会感恩母亲。或是在课堂上分享一些真实的临床分娩案例,让学生通过观看孕妇分娩视频,深刻感受孕妇分娩过程的不易,以此强化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5]。

(四)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由于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居民”,其对世界的认知部分源于网络信息。因此,助产学专业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助产士分会、第一助产、助产联盟等内容优质的公众号,以便学生了解助产行业相关的热点信息,培养学生热爱助产和创新助产事业。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的友好互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内心想法,从而优化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与助产学的深入融合。

例如教师在进行“孕妇妊娠期管理”教学时,可以先在课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教材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再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社会新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真正的敬业精神是怎样的,促使学生对这一课程有正确认识,能够明确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三观。

(五)完善课程思政管理保障机制

为完善课程思政管理保障机制,高校应积极建立助产学思政教学工作小组,开展相关的教学变革工作,做好建设课程思政工作,让医学院党政负责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院系主任作为直接责任人,并将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纳入本单位及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范围与职称评审条件中;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果进行检查,对成果较好的及时进行宣传和表彰,成果一般的进行督促和整改,成果较差的要求其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并且,高校应专门立项来扶持和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让部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极佳的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其他教师借鉴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等,确保助产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6]。

高校应联合其他院校,定期开展助产学教师交流研讨沙龙、课程思政教學成果分享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等活动,逐渐提升教师实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尤其是还需在组织开展助产学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等建设过程中,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作为最关键的监测指标,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并且,在助产学教师的课程考核系统中,应加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健康生活伦理等方面考核分数的占比,让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五术”助产士。此外,高校还应在课程思政金课、公开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选拔、成果评价和检验工作中,将课程思政教育成果作为重要指标,促使教师在教学源头、教学目标中渗透一些德育、美育、职业道德等教学理念,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源红,罗琼. 课程思政融入助产学教学的路径探讨[J]. 魅力中国,2020(17):83.

[2] 石新娣,危祝平. 高职“助产学”实训课课程思政的实施[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9):76-78.

[3] 危祝平. 基于能力本位与课程思政的助产学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15):23-26.

[4] 刘欢,赵阳. 助产学专业课程开展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课程思政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安全计算机通信管理机制的形式化验证与实现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