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政课程中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2023-08-29吴玉洁吕娜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吴玉洁 吕娜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高校思政课前沿阵地的作用,讲好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引导大学生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持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思政课教育中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与网络媒介相结合、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水平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86-04

一、基本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中,经过历史的洗礼,其内涵不断丰富。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表明:“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期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这是“中华民族”概念的萌芽。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在这个实体之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互相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归属的成分等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这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更加清晰,中华民族即是56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实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真正共同体”[3],表明共同体的本质是群体性的概念,是为了群体的利益,产生共生关系,凝聚成有机的整体。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往交融,产生共同情感需求、共同理想信念、共同价值追求的群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在不断完善。2014年,在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二、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化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必要条件

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强化“五个认同”理念,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命运前途,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感、产生民族归属感。“五个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认同是一种感情维系纽带,是一种感受和心理的进化过程[5]。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深入解读“五个认同”的内涵、加强“五个认同”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共同的努力,促使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高校思政课深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必须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落实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强化“五个认同”的理念,促使各民族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契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生活上找到归属,才能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使各民族学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印刻在大学生的心中。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伟力、激活生命力、激发创造力的力量源泉”[6]。文化认同的形成要加深各民族文化上的交往交流,形成融洽的民族情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根脉、融入血脉,体现中华各民族同心、同力、同行的意志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与认同,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心理和行为。高校思政课深入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大力弘扬中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清晰的民族国家意识,植根深厚的国家情怀,促使其从“自学”走向“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和创造,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指引下,中华民族在无数困难中依旧能够浴火重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中华文化的指引下,各民族繁荣发展共同奋斗,不断增进民族共同的记忆,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政课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高校思政课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有利于其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担当,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为己任,从而投身于祖国建设发展中。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目的在于坚定大学生牢记初心和使命,引导其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自身努力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思政课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其充分认识到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帮助其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正确认识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才能有效抵御国外极端思想的侵蚀渗透,才能构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固堡垒,才能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有规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每位成员的努力和付出。情感的共鸣、理論的强化、思维的提升、实践的结果,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思政课新模式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培育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优化教育渠道,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需要细化课程设置、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和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利用形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形象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当下的真实案例、文学作品、热门影视作品等形成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民族团结、英雄人物形象和中华民族辉煌历程,促使其自觉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另一方面,在课程方式上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思政课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拍摄短视频、使用网络“新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使学生自觉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思政课程给予大学生的刻板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打破大学生的传统印象,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隐性教育。一方面,良好课堂氛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引导讨论,让學生讨论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热门作品、最新话题等,使学生受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友好等方面的熏陶,在开放的环境中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开展班级各民族学子文化分享的课堂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会展现各民族特色、加强各民族学子沟通,促使大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与文化底蕴,从心理上增进大学生对民族情感的认同。“思想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是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前提,铸牢的过程是心化为行的过程,只有情感高度的凝聚才会有践行的冲动,只有真情的释放才能激发更多的话语,情感认同是铸牢行为的心理前提。”[7]通过文化的交流,培养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感,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团结。

(二)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媒介相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凝聚而成。高校思政课应当注重大学生日常教育引导,在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渗透,促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入。一方面,坚持文化“互嵌”。各民族互相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碰撞和磨合,包容且尊重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表达等,才能真正做到友好往来。高校思政课应当精心设计主题明确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学习语言、互相穿戴民族服饰、互相展示民族美食等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民族情感。另一方面,思政课坚持引导学生做到学习“互嵌”和生活“互嵌”。大学生活为群体生活,在共同环境里学习与生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深入到学生班级、宿舍、支部、社团等,与此同时发挥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体现和感悟,不断强化价值共识。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程应该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让网络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增量剂。大学生追求新鲜与时尚,课堂上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讲好爱党爱国的故事,让民族团结意识充盈网络空间,印刻在大学生心间。一方面,倡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自主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民族理论政策等理论;鼓励大学拍摄相关的微视频、微电影、微歌曲等,将兴趣爱好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组织大学生关注理论学习公众号、观看展示中国精神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自觉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的腐蚀性信息,弘扬网络正能量,维护网络安全屏障,让网络平台成为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三)坚持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政课涵盖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专题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思政课的全过程,把热爱祖国的根脉植入大学生心中。一方面,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民族情感的认同。在中华民族文化专题中,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源于多民族文化沃土,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离不开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和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史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强化大学生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另一方面,专题教育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网络平台中获取最新、最热的话题作为专题的话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了解和巩固;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课程的自我展示,促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理念的加深。

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共同体意识。教师坚定政治方向,明确政治立场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时事政治结合开展,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风向标。一方面,将课堂日常教学与爱国主义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参观校园文化长廊、主题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切实发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身边,以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主动向家乡的亲朋好友宣传民族理论政策、参观革命历史老区、重温民族团结的故事等,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四)坚持提升教师水平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才能上一节好的思政课。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肩负着引导正确思想、树立价值观念的任务。只有教师自身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知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才能用语言感染学生、用行动教育学生,为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教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理解与看法。高校可邀请国内和学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等进行科学系统的专题培训。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培训、参与话题讨论、分享教学经验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知识储备面,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处于思政课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课堂的全过程,与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深入的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至专业科研上,为了职称的评聘和职务晋升做准备,从而造成备课不充分、授课不积极的情况,导致思政课的效果不佳,学生认同感降低,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理解。教书育人作为教学之根,思政课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意识形态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通过科学且严谨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增加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素质在年终考评中的占比,切实落实课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年终考评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民族团结创建有效的思政课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以此激励思政课教师专心投入课堂教学,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使得思政课教师人人愿意备好课,人人比赛讲好课,让思政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点校[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228.

[2]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4] 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 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2.

[5] 杨东东. 增进“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95-97.

[6] 陈永梅. 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论述时代价值研究——兼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1.

[7] 刘吉昌,曾醒. 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11-16.

(荐稿人:吴刚,宁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