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困境破解的探索

2023-08-29王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产教工程师校企

王梅

[摘           要]  高职院校与企业为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学生岗位适应性不强、职业规划不清晰、践诺意识缺乏、企业参与积极性受影响等问题和困境,提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岗位核心能力进课堂,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实施学校教师“星火燎原”计划,解决“教师有能力教”的问题;现场工程师培养聚焦智能制造产线应用人才能力目标,校企协同优化培养过程和路径;将职业规划指导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务实优化职业引导和能力培养等举措。面向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复合型能解决现场问题的工程师为示范,促进专兼职教师岗位适应性培养能力、企业满意度、学生职业认同度、岗位适应性同步提升。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产教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6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1]。面对高新产业人才迫切需求,因为技术新、人才缺,职业教育必须依赖企业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工程师授课等方面双向协同。职业教育经过内涵建设的快速发展期,通过对产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伴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逐步营造为紧缺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赋能的人才培养生态,对培养适应产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人才产生积极作用。虽然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供需错配和“滞后时差”的法宝,但是,随着生源結构、产业环境等变化,带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的问题和困境,必须正视和改变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学生满意度不高的现实。为取得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提升的根本性突破,在国家政策日趋配套的情况下,联动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努力,寻求解决路径。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对制造类、信息类等高新产业,虽然一直倡导对接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但根本上受岗位能力调研深度和全面性、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学生学习状态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岗位能力没能较好地进入课堂和学生能力培养中,更多的是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错配,专业能力主要依靠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才“补课”,学生素养也与职业要求有差距,甚至会导致学生毕业后脱离职业轨道,产教融合不深是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的根源问题[2]。

(二)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划中存在影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因素

校企共育人才的出发点是企业更好地运用人才,企业必然更加看重并选拔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但是,这些学生多数明确了专升本的学历提升目标,在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时期的实习期需要分配更多的精力准备专升本考试,考上后将进入两年的本科阶段学习。虽然,这一群体中有少数学生也重视岗位技能学习和成长。这对企业来说,参与人才培养的近期效果难以体现,长期效果也存在不确定因素。

(三)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迫切需要唤醒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愿望,只有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唤醒,通过对专业相应职业特点的了解和认同,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学生职业目标及能力成长愿望驱动下,校企倾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才能发挥作用,取得校企合作的良好结果。而当今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生面临的选择也多元化,多数学生不关注职业成长环境,职业规划不清晰、不坚定,在日常接受职业教育方面的参与度缺位是当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因素。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践诺意识需要加强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忠诚度教育需要加强。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岗位选择及培养激励。学生在报名应聘岗位时,主观上比较随意,没有对岗位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并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进行适配,而是从众心理或随意性挑选。等完成面试考核后,因为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坚韧的意志,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对职业成长路径不明晰,没有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甚至对收入结构和职业保障都没弄清楚,只简单对比到手的待遇就草率作出选择。在进入岗位时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其盲目选择给自身和企业都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失去走上优质岗位的机会。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举措

(一)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机制

运用好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促进作用,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痛点问题。面向新兴产业集群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服务产业链、岗位群能力要求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课程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和积极有效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达到新工科、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3]。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人才需求,提升合作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以订单培养、虚拟定制培养等联合培养途径,明晰培养标准制定、岗位能力进课堂、教师培养、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等举措和保障机制,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任务,形成动态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4]。

(二)岗位核心能力进课堂,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凭借教学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将典型生产项目中的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案例进入课堂。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实施培养,以岗位能力养成为导向,梳理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体系融合的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专业基础+兴趣引导+岗位实践”渐进式教学路径,专业核心课以问题导向式的项目化案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开发建设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工学交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合作企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独立承担学分课程。以学生能接受的项目化任务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发力,“三全育人”,用好课程思政渠道,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

(三)实施学校教师“星火燎原”计划,解决“教师有能力教”的问题

通过学校教师进企业参与生产和研发,培养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使其有能力承担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这种理念职业院校都已建立,只是因工学矛盾,往往难以推进。具体实施中,需要企业提供典型生产环节的安排,以单元化小任务,方便教师克服工学矛盾,选择参与生产实践,通过企业对学校教师的深入培养,让教师有能力教授对接新技术产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解决“教师有能力教”的问题,通过“一带多”实现高新人才培养的星火燎原。并且,使学校教师有能力承担产业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工作,形成可持续的校企协同,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的知识、技能、素养目标更加对接产业转型的新要求,适应学生来源结构新特点,促进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由错配转向适配。

(四)现场工程师培养为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开启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现场工程师作为落实新职教法,优化人才供给,国家层面出台的新的质量工程建设载体,对接先进制造业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旨在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

通知明确重点任务中包含小班化教学、支持中高贯通、专升本提升。着力探索高职与本科“3+2”衔接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学历提升”的多样化成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竞争力。随著职教本科开办规模的扩大和类型属性的深刻显现,政策方面,专升本通道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结合,将“1+X”证书、进入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等纳入升学考核范畴,激励学生选择进入现场工程师培养;引导学生抓住企业提供的培养机遇,在职教类型学历提升过程中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为自身增值赋能,保持在职业轨道上奋发前行的动力。让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赋能的人才培养生态贯穿职教本科。切实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产业发展协同关联,依托行业头部企业提供现场工程师培养舞台。通过以现场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培养为试点,企业调集人事、生产、培训等部门与学校联合选拔、组建实验班,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选拔前告知学生岗位情况和能力要求,职业学院自二年级开始运行现场工程师实验班教学,企业联动生产、人事、培训等部门负责现场工程师画像,学校负责主体框架构建和把握运行节奏。通过课内2~3个工程项目学习实践、课外兴趣活动启发逻辑思维,提升带入感;培养过程中实行项目制考核,引入淘汰机制。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导向,企业工程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注重逻辑推导、问题表达、解决方案探索的深度思考,通过思考、测试、验证,帮助学生理解,以思维能力促进工程管理和应用能力提升,从而将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评价、思想引导、督促等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中,深度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构建解决工程问题的场景,以思维导图描绘控制的因果逻辑关系。在任务驱动下,从思维支配行动的角度提升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五)探索实施“学校(1)+龙头企业(1)+生态链企业(N)”的“1+1+N”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岗位,普遍存在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针对高职生源中职与高中比例趋近1 ∶ 1的特征,围绕如何使学历不同的学生能力都达到岗位能力要求,拓宽优质就业面,做好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精准适配,开展专业分层分类实习就业模式的实践探索。首先面向“2.5+0.5”模式的制造类、信息类专业,吸纳头部企业及其生态企业联合开展“虚拟定制”培养,即在第五学期除实施学分制课程外,联合企业拟定并向学生公布“虚拟定制班”计划,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岗位类别报名,校企联合选拔组建企业冠名的定制班。企业制订培养计划并派工程师承担教学,将岗位能力前置到学校教学中,按学生考核成绩,分层进入头部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岗位实习。学生和企业的“两厢情愿”使企业提供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前置培训变得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依靠毕业生的影响力,在产业链中合作企业岗位类别及层次选择上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方向产生质的飞跃,头部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占比上升到60%以上;在分层体系构建上层次更为丰富,组织更加有序,机制更加健全。以“引企入校、送教上门”“将教室搬进企业”等方式开展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前置培养;将企业工程师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双向互促和互补;通过“选择、竞争、学习、考核”使学生分层分类进入实习岗位,唤醒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主动性,既帮助每名学生找准职业定位和提早接触岗位能力学习,增强岗位适应性,提升实习效果和就业率,又逐步完善分层分类实习就业模式的教学及管理体系构建;适应“虚拟定制”与“学分制”有机弹性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从虚拟定制班中梳理出对接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链关键岗位能力的几大典型模块,进入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上层互选定制培养课程模块,使之兼容“2+1”人才培养模式;从资源建设和企业参与方面创造条件提升分层分类实施质量;促进“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实习就业管理队伍建设,优化行业工程师进入职业教育课堂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

(六)职业规划指导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务实优化职业引导和能力培养

多措并举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珍惜企业提供给自身职业成长的培养机会,树立对企业的感恩意识和忠诚意识。例如专业教师与学生结对,担任学生导师,经常向学生分享职业教育领域的公众号和抖音短视频等,组织学生轮流分享阅读及观看感受,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职业环境,通过把自己摆进去,从中寻求职业方向,在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渐渐明晰职业规划。学生真正有入脑、入心的职业思考以后,当面对岗位不适应期时,就能凭借正确的职业观、坚定的职业理想、企业文化的熏陶、优秀工匠的榜样力量,增强迎接挑战的信心,理解岗位特有的运行模式,认可职业特点,坚定通过自身努力适应职场环境的决心,沉淀到职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促进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纠正学生无视自身能力差距,不知道职业成长道路必须经过付出艰辛努力的前行,而更多地期待外部给予以及盲目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错误职业认知。

(七)做好中高职衔接,培育优质生源

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影响前置到中职阶段,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深入中职学校,对接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研互动;邀请中职学生到高职院校研学体验,让他们提前感受高职的学习和生活,通过高职学生的成长示范,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邀请中职学生参加企业支持举办的创新创业作品产品设计大赛,在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的平台上,中职师生共同感受创新对学习热情的激发,提升学习成长的自信和动力。持续常态化组织中职师资参与校企间的人才培养工作研讨,精准对应类型层次的培养任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取得的成效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更加得力

以行业头部企业的产教融合为带动,以“现场工程师”培养和分层分类实习就业模式的实践探索,推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围绕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引导等关键环节,形成常态化的专兼教师互培,建成优质的教师及学生企业实践平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深化。运用好企业的人才培养资源,助推学生职业能力阶梯成长,逐步前置企业参与的学生岗位能力引导。

(二)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提升

贯彻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并将原来“订单培养”对学生的约束变为激励。原来在实施订单培养中对选择进入订单班学生有在企业工作年限的限制,让学生感觉受到约束。现在只是在校期间对学生实施的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做好就业服务和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后的就业由学生自愿选择,若选择继续在订单企业工作,企业会给予学生奖励。在学生获得职业认同的前提下,愉快地在岗位上成长。通过校企协同发力,有效架通学校教育与岗位之间的桥梁,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服务产业兴专业,优化职业教育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建设成雅工业园区和中国雅安大数据园区,学校对接产业开办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专业,为新基建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应用人才支撑。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行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学校通过吸纳更多优质产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头部企业及其生态企业的优质实习及就业岗位。通过提升岗位能力的课程资源建设,更有力地支撑分层分类实习就业模式的实施,受到学生、企业的接受和欢迎,得到更多优质企业的响应,形成从学生优质就业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生态。

(四)中高职有机衔接,职教类型特征彰显

通过中高职深入衔接,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合理强化。从企业用人结果反馈来看,特别是加工制造岗位中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得到提升,岗位稳定性增强,为紧缺的精密制造岗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对接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运用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产、城、学”一体化规划和产业集聚优势,开展政府主导下本科、高职、中职、企业组成的产教联合体多维度产教融合。发挥先天优势,汇聚多方资源,面向新兴产业集群的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园中校”“校中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定制式精準化人才培养机制,共建高水平专兼职教学创新团队,构建专创融合、科教融汇的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学在园中、园在城中、产城相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以培养复合型、能解决现场问题的现场工程师的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岗位适应性培养能力,以大数据、智能产线配置岗位能力标准建设为探索,丰富和优化生产性教学案例资源库,拓展建设合作虚拟定制班的企业资源库,促进对接产业链关键岗位能力的几大典型课程模块建设。做好中高职衔接,培养优质生源,从职业教育类型源头开好局。校企同向而行,让走深、走实的产教融合促使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12-22(01).

[2]周桐,刘宇,伍小兵,等.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9):228-234.

[3]张玲艳,邱水才.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18):184-186.

[4]艾丽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11-13,42.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产教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青年工程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