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选策略

2023-08-29巫如江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劳动教育

巫如江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初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学校的实践探索:构建浸润式劳动教育文化场域,创设系统性校内特色劳动课程,开展合作式家庭生活劳动教育,拓宽主题式社会劳动教育路径,建立科学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践优化,全方位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最终实现培养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现代小公民的目标。

[关键词] 劳动教育;现实困境;优选策略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劳动教育边缘化、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实质参与、劳动课程开发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现实问题,2022年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至此,劳动教育正式成为一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系统性地构建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体系,加强了对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规范和引领。近年来,大埔田家炳实验中学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了“课程+实践+评价”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资源,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对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初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

尽管学校将劳动课程安排进课表并上墙,但劳动课堂基本是以“听”劳动为主,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感。部分班级劳动课程甚至被学科课程替代。等到上级部门检查时,再临时应付。这样的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

(二)劳动课程开发力不足

在宏观层面上,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为形成完整的学段链条,课程的开发更倾斜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内生力不足。同时,劳动教育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不高、家长对劳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等因素,也在无形中制约着劳动课程的开展。

(三)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

當前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过重,忽视了课外的实践学习。很多教师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劳动技术训练,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厨艺训练等纯技能课程;课程内容更多停留在值日、简单的以种植等为主的浅层体验劳动层面。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优选策略

(一)构建浸润式劳动教育文化场域

劳动教育文化场域是课程活动的呈现载体。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极具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我们在构建劳动教育文化场域时,不仅考虑到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将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以让学生浸润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幸福劳动的氛围里。

例如,学校开辟了一条劳动教育文化长廊,设置了“古老的劳动工具”“劳动德育小故事”“红色劳动模范秀”“校园小劳模”等板块,既有固定模板的设置,又有可移动的动态生成。每年开学季,学校会发动教师、家长、学生共同进行移动板块的设计,先由每个班级推荐一种方案,再由年级组评选出推荐方案,再经由学校、专家、家长、教师、学生投票,选出年度最佳设计方案。根据年度最佳设计方案,更新文化长廊的布局及内容。由家校社共同打造的劳动文化长廊,不仅创建了美好的劳动环境,还有效地将家校社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子劳动的乐趣,获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直观感受。

学校还设立了“班级耕作室”,即让教室变成“耕作室”,让学生成为“耕作者”。每班建立了劳动值日制,如校园、教室、走廊卫生保洁等;还有“责任田”一人一岗的劳动制度,如浇水、耕田、施肥等,由此形成浓郁的班级劳动氛围。此外,利用校园建筑,在楼顶打造“空中花园”,学生分组学习、集体劳作,认识和使用劳动工具,识别四季花的种类,践行种植具身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涵养生命由“动”而美的审美情趣。

我校构建的特色劳动文化场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时刻激发和触动着学生幸福劳动的心灵。

(二)创设系统性校内特色劳动课程

学校在认真研读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整校内劳动课程资源,创设了五大校园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即劳动课堂、田园劳动、社团劳动、班务劳动和个性劳动。特色课程群的实施以模块式架构、社团化运作、项目制学习,为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载体。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基于劳动情境和资源,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

以田园劳动为例,学校针对学生对农耕文明认识欠缺的现实,依托校内田园基地“绿野农庄”,开辟了百花园、蔬菜园、蚕桑园、瓜果园等班级种植基地,锄地、播种、填土、浇水等一系列田间耕作情景在校园里呈现。学生在绿野农庄里认识农作物,接触原生态生活,在劳作体验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发展个性。此外,在学生学习耕作知识的同时,班级还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田园活动。如,画一画绿野农庄的植物、写一写种植过程和劳动体悟、做一做自己种的菜。每一次的劳动锻炼,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会“讲故事”的绿野农庄,自然为田园劳动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再以个性劳动为例,我们打通校内外,开展职业体验“一日跟”活动。如,让学生体验校园内各种职业:做一日保安,护卫校园安全;做一日保洁,维持校园洁净;做一日厨师,保证师生三餐;做一日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生活起居;做一日维修工人,背着工具到处检修……“一日跟”活动让学生跟随劳动人民体验工作流程,分担相应的劳动任务,感悟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并记录体验感悟。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工人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服务,更能从心底生发对劳动者的尊敬。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三)开展合作式家庭生活劳动教育

新时期,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中掌握劳动知识及技能。劳动课程标准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学校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提炼并制订了《中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技能“18技+”习养表》。

例如,七年级学生要求达到的必备技能:会打扫干净房间,巧妙整理书橱;学会叠被子;当客人来访时,能主动倒茶招待客人等。八年级学生要求达到的必备技能:会用刨刀削瓜果类的皮;会洗叶菜类及根茎花果类的蔬菜;学会烧一道简单的菜等。九年级学生要求达到的必备技能:巧用收纳箱分类整理四季衣物;学习将冰箱中的物品分类摆放;学会怎样用工具巧妙把玻璃擦干净等。还有若干项自选技能,如学会正确熨衣服;拟定一次家庭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独立管理家里一周开支并做数据分析,学会理财等。

这些技能的习得包含了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还有公益性劳动、创新劳动等,提供自选劳动技能“+”,尊重其劳动个性,赋予学生真体验、真成长。小小的家务劳动,不仅促进了家庭的幸福、和睦,学生情感与心智的健全,好的性格与习惯的养成,还培养了学生爱的能力、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统筹能力、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感知美好和幸福的能力等,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再如,创意设计家庭劳动角。根据家庭建筑的不同特点,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家里适合专门劳作的区域,如家庭小院子、杂物间、小阳台、书桌等,共同进行布置装扮。有的在家庭小院里开辟出小菜园,种植各种蔬菜,从而有机会更好地体验生活、亲近自然;有的整理自己的书桌和书橱,让书桌和书橱展现美丽整洁的容颜,从而产生爱护自己书桌的意识,培养了独立整理的习惯;有的在阳台一角种植盆栽,松土浇水,呵护它们顺利成长。家庭劳动角在为生活增添一份美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劳动能力。

(四)拓宽主题式社会劳动教育路径

除了校园内的劳动教育,广泛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是保障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关键。多年来,我校积极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联系,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劳动成长空间。

我校以重要节日和传统节气为契机,结合所处的地区特色,开展具有节日元素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劳动之美。例如,重阳节,学生们去敬老院制作祝福小卡片慰问老人、陪同老人登高、学习泡菊花茶、表演才艺节目、给老人讲身边的故事、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等。学生将志愿者精神内化为对他人、社会及国家的责任意识,促进其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端午节,学校开展文化劳动“传统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学习包粽子、做香袋,传承民族古老工艺,让学生在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同时,感受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涵养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冬至日,回归大埔本土乡情,了解家乡的劳动习俗,学习腌咸菜、晒笋干、蒸娘酒等传统劳动技能,在劳作中涵养劳动情怀,提高劳动能力。

再如劳动节,学校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劳动者”摄影比赛活动。学生们拿着手机跑工地,走田间,串小巷,访农家,寻找最美劳动身影。通过定格身边人的劳动身影,展现劳动精神,传递文明新风尚,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浓厚氛围,将劳动的种子悄然根植在学生心里。

(五)建立科学性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日评价、周小结、月展示、学期表彰的长期性评价模式,使劳动教育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初中阶段。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等方式,从参与劳动的广度、参与的频度、参与的持久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参与的频度以学生每学期参加活动的次数为评估依据,参加非固定岗位劳动活动5次以上的为合格,7次以上为良好,10次以上为优秀;定期参加固定岗位服务活动的为优秀。参与的广度以学生个人每学期参加劳动活动的项目类型为评估依据。根据活动主题,完成任务的学生可到组织处领取相应颜色的徽章标志,此标志可贴于劳动服务登记证内。每学期进行活动总结,表彰先进。参与的持久度以学生个体参加活动的持续时间为评估依据,参加活动一个学期以上为合格,一年以上为良好,三年以上为优秀。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以服务对象对参加服务的个体或群体的满意度调查为评估依据,满意度在60%以上为合格,75%以上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在这样的劳动互动测评体系的推动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劳动的热情和兴趣,教师的劳动教学素养也不断提高,进而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质量,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断提质增效。

五育融合、知行合一是我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和追求。让学生每天都处于沉浸式、融合式的劳动熏染和体验中,劳动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书斋一隅,还是广袤的劳动舞台,都极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将继续立足课程,聚焦生活,践行课内外劳动实践,在多元评价中让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以劳育人”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2).

[2]張明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学科融合新课程新范式刍议[J].新课程研究,2021(34).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