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视域下苏锡常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2023-08-29李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苏锡常双高常州

李锐

[摘           要]  专业结构是连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以苏锡常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对应的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匹配。经过分析,苏锡常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适配度,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可以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和质量,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双高”;苏锡常;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109-04

近十几年来,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国家出台了多份文件。如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2014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应适应经济社会需求;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3月,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职业变化相吻合,教育部修订了专业目录,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202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2022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2022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一、内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内涵界定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和相互结合的比例关系。以高效益、高级化为发展目标,反映国家及地区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通常用各产业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本文界定为广义的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构成以及比例关系。

专业结构:各种不同的专业通过一定的外在引力以及内在逻辑组成的在门类、数量、布局等比例关系和组合形式,形成特定的系统。系统内不同的专业以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特定功能。从不同角度看待专业结构,所包含的内容略有不同。本文界定为中观层面上某一区域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二)研究综述

高职专业结构的问题研究:学者们指出的共性问题有办学特色不明显、前瞻性不强、专业之间学科关联度低等。李文、许艳丽(2021)指出在智能时代,职业发生了变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由于缺乏时效性、超前性和精准性,未能动态调整,导致与市场需求产生偏差。

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沈陆娟(2019)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何振华(2013)从用工短缺的角度探讨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梁丹(2016)、马建富(2017)、赵淑梅(2017)、刘新钰(2018)、汤书波(2019)、李硕豪(2019)对辽宁、江苏、吉林、天津、云南、甘肃进行了实证研究;林海龙(2018)进行了珠三角城市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比较研究。

高职专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学者们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及时改革传统专业,开设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二是加强专业设置宏观调控。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组成的高职专业设置专家组织,定期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诊断;三是重点打造区域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许朝山(2020)构建了“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陈基纯(2020)基于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契合发展,指出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与引导,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造特色化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总之,当前我国对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上述研究中也存在不足,表现在:一是研究思维及手段过于传统,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专业结构优化研究匮乏;二是局限于现状调查,缺乏有效预测和规划,无法真正解决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的问题;三是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专业调整的研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研究;四是关于苏锡常都市圈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的研究贫瘠。

相对而言,国外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研究较早,实践经验比较成熟,例如代表性的德国“双元制”,明显体现了专业结构随产业结构演进进行调整,美国社区学院和澳大利亚TAFE学院专业设置也紧密与社会经济相连[1],发达国家专业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分析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共有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江苏有20所高校入围,其中有7所被评定为双高学校,13所被评定为“双高专业群”学校。苏州设有17所高职院校,列入“双高计划”的有3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设有10所高职院校,列入“双高计划”的有2所(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设有8所高职院校,列入“双高计划”的有3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學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苏锡常产业结构现状

1.常州产业结构现状

常州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0—2015年,常州第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2016—2021年,常州第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模式转变为“三二一”。近十年,常州第一产业比例持续下降,从2016年起,第三产业首次成为最大产业,而且比重一直处于50%以上。

2.无锡产业结构现状

无锡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整体缓慢下降,占比从2010年的1.8%下降到2021年的0.9%,第二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55.4%下降到2021年的47.9%,第三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42.8%上升到2021年的51.2%,无锡第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模式正逐步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3.苏州产业结构现状

由于数据来源有限,苏州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表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苏州产业结构模式也逐步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二)苏锡常高职专业结构现状

高职专业目录先后有3版(2004年,2015年,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2]。

以常州为例,5所省“双高”院校(其中3所国家“双高”)共设有17个专业大类(覆盖率89.47%),45个专业种类(覆盖率46.39%),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校均设置专业数量约43个。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大类均达到13个,覆盖率最高(68.42%),开设专业数量最多的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9个专业);开设专业数量最少的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39个专业),具体数据见表4。

5所学校开设专业所属专业大类对应产业情况如表5所示。

从专业大类看对应产业情况,其中9个专业大类对应第三产业(开设学校数量累计29),7个专业大类对应第二产业(开设学校数量累计23),1个专业大类对应第一产业(开设学校数量累计1),基本上形成了“三二一”格局,从专业类看对应产业情况,如表6所示,也形成了“三二一”格局。

(三)适配度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整体上具备较高的适配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热门及通用专业扎堆现象明显,5所学校开设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去掉重复后专业数为125个,开设专业重复率42.13%,125个专业中5个学校都开设的有3个专业,4个学校都开设的有12个专业,3个学校都开设的有13个专业,重复度较高的专业占比22.4%(同一专业3个以上学校开设),具体情况见表7。

三、结论

2020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召开部省共建启动大会,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202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本文立足苏锡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为调查样本,以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苏锡常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有较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许世建,徐旦.伴生逻辑下职业教育的区域产业适应性:来自宁波的实践证据[J].教育学术月刊,2022(9):68-74.

[2]冯荣荣.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8):190-192.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苏锡常双高常州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浅析
常州的早晨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苏锡常地区国控污水处理厂氨氮排放特征研究
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