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实践

2023-08-29包童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包童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以来,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展现出大国风采和担当,积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文章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内涵的理论体系,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人与自然;民生福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058-0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的宏伟蓝图。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全方位、全过程、全区域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完善阐述,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点明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民族发展为“计”的战略擘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发展中第一次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的自然辩证法,直接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其孕育、起源、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实践和时代发展渐进的过程,其中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发扬。在福建、浙江等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其烙印,无论是“闽东”的“山容海纳”,还是“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在其兹念兹、初心不坠的使命情怀,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中华儿女的世代福泽,彰显了统揽大局的博大胸襟、运筹全局的宏阔视野、擘画新局的睿智哲思。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科学属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愈发表现出其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作了“四个一”的重要论述,即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重要方略,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当中的一项重要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一战。2021年4月30日,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美丽中国是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完善阐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一”的战略地位。

党的二十大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期十年的伟大变革分别作了回顾总结,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五位一体”框架下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其科学原理与增效增益润物细无声般渗透表现在各项工作中,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发展。秉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给出了答案,汇聚成了现如今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2]。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民族精神为“核”的价值彰显

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哲学内涵,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普世性,愈发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内涵不断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永续发展”的探索中[3]。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观,在现在社会中的直接反映是发展与环境、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10个体现着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主干词汇写入报告,其中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生动例证,彰显着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在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思维下,我国协调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共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全局谋划整体把握科学践行先进生态保护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塑造我国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地位,向世界表明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贡献解决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展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大国担当[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一个美好愿景,更是即将迎来的人类未来。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民生福祉为“本”的宗旨践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的一项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大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需要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中提出,世界环境按照现阶段形式发展下去,生态环境将有可能发生恶性突变,人类的健康与长久发展将会受到来自海洋危机、瘟疫危机、生态系统危机、气候危机等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机带来的严重威胁[5]。纵观工业革命以来近百年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环境运动,生态主题长期以来扮演着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近二十年西方世界的政治版图中,主打“生态旗帜”的绿党,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此类环境运动早期的组织与发展,大多是由非政府组织和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自發进行,严重受到阶级性和功利性的局限。在欧洲,以德国绿党为例(GreenParty,简称GRNE),其早期是以环境保护主义为主旨的政党,在德国的政治倾向属于中间偏左。在德国绿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环保、反核为旗帜,对北约的战略扩张、过度的工业化行为,明确表示反对。伴随着的政治生态的演变,绿党的主张逐渐极端和扩大,并且与教会主张进一步妥协融合,使得反对限制移民和堕胎、支持吸食大麻的合法化、争取同性恋权利等一系列主张被提出。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绿党借助舆论在选举中逐渐得势,一举成为现今重要的德国反对党。由此可见,以服务于一小部分社会精英群体为宗旨而创立的西化绿党,其主张是要实现一小部分人的抱负,不可能将广大群体的得与失考虑在内,更不可能代表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相对而言,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领导不动摇,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坚持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万众一心,共建生态文明。我国在不牺牲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为世界消除贫困、实现和平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前提下,统筹打赢了三大攻坚战,摆脱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四、“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命至上为“大”的情怀体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事关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曾著《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恶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与严重性愈发增高,如伦敦烟雾污染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伊拉克麦粒汞中毒事件等等,一系列环境健康损害事件早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在我国也日益突出,研究表明多种疾病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有些可进一步发展为威胁更加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根据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报道,全球每年有420万人直接或间接因大气PM2.5指数超标而死亡;空气污染位列所有健康风险因素中第5名(前4名分别是高血压、吸烟、高血糖和高血脂)。我国在21世纪初期,曾是受空气污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大气PM2.5指数超标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达一百多万人,相比1990年增加了近20%。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的紧密相关,全面推进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负责,对身心健康的保障。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和生态系统安全就是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爱情怀”体现,而尊重科学的防控防治是捍卫人民健康的必胜武器。面对前所未闻的新型强传染性疾病,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应对,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均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众的团结性。为应对新型疾病暂无特效药的困境,我国专业医疗团队创造性地结合中西医疗法,相继推出过8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鉴别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处方和治疗办法,并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时向全世界援助推广应用。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强大的化学、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基础自然学科扎实的科研发展的支持,更体现了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进而从自然中找到“战疫法宝”的发展规律。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科学为“根”的教育初心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但是自然资源有限,这个矛盾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亟须破题求解彰显人类智慧。历史上我国就从儒学,道学以及佛学等维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诸多理念,尽管各成一家,但很多都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天”,既是高于一切的道德义理,更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天”,足以证明从古至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古老文明智慧。用当今生态科学的观念看,这里的“天”,既是高于一切的道德义理,更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天”;荀子也提出过“人定胜天”,曾被曲解为人类就是万物的主宰,可以一味向自然不知节制地索取,而事实上,人定胜天里的那个“胜”并不是指胜利的胜,荀子最早提出“人定胜天”时,是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改造自然。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科学关于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实质的“根”不谋而合,旨在了解各种生命体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指导。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智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各国和谐共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遵循着生态科学的“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基于当地群众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宝贵经验做法,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两山”论述;党的十九大将其写入党章;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使“冰天雪地成为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全面生态保护理念;这些无不体现着其以生态科学为“根”的教育初心。在遵循生态科学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从国家到各省市县、到各乡村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压倒性位置,从长江经济带的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到推动洱海、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的治理保护;从守护好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华民族“水塔”,到为实现黄河安澜物阜民丰而不懈奋斗;从着力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到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改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相关技术;我国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与此同时,迥异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对内治理对外转嫁污染的行为模式,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着力为全球大的生态系统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支援非洲地区建设基础水利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援助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项目。这些无不彰显了我国构建世界共同发展的“生态科学”系统的大国担当。

六、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肯定了新时代我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充分说明了其客观严谨的科学性与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虽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长期存在,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命健康的生态观,这从战略角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2013,35(01):2-13.

[2] 周宏春,江晓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1):1-10.

[3] 张莹,洪子琳.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21(35):23-28.

[4] 于宏源. 中国生态文明领导力建设——基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视阈的分析[J]. 国际展望,2023,15(01):24-41+153-154.

[5]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等.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J]. 河北林业科技,2006(05):48-50+ 54.

(荐稿人:梁敏霞,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