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3-08-29邵茜李芳顾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乡土培育劳动

邵茜 李芳 顾亮

[摘           要]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乡村振兴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必须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对此,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随机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及生成的现实困境,阐述了乡土文化与劳动价值观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策略。

[关    键   词]  乡土文化;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1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新时代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推进劳动育人,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如何把劳动教育纳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日常生活和技能实践的各环节,以及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高职学生懂得依靠辛勤劳动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并体会劳动幸福,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满足行业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能从事对应专业及职业岗位的需要。[1]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人们对劳动的价值、目的、效用的基本认识构成。劳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劳动中呈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也便大相径庭。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高尚的职业精神,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分析

2022年10月至12月,我们利用问卷星软件向高职院校学生线上发放关于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调查问卷,有效填写5185人次,男生占比24.3%,女生占比75.7%,其中来自山东省学生占97.18%,非独生子女占76.8%,有过工作经验(兼职)的占49.35%。

(一)高职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

从问卷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整体上能正确认识劳动,能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普遍认为劳动是实现提升个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愿意接受学校劳动教育,认同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我意愿,进而承担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随着“00后”大学生独立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劳动价值的追求和价值观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部分学生态度处于中立,选择比较务实。如上图所示,“所付出的皆不强求回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上进心”“劳动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择一事业尽终生,不为繁华移匠心”,一般认同分别占比36.24%、32%、30.72%、31.82%。这部分学生有追求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性和功利性的倾向,容易把工作当成是谋生的手段,而不会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守。我们通过与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访谈,发现有些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自己利益,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是一个人奋斗出来的,与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的环境无关,更看重待遇、地位等短期效益。

(二)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的困境及建议

目前,高职院校认为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有对劳动知与行不统一(59.81%)、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57.8%)、缺乏良好的劳动品质(56.35%)。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奋斗目标不明确(70.94%)、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66.15%)、渴望不劳而获(60.77%)、生活自理能力差(45.44%)和太注重物质报酬(42.76%)。影响劳动价值观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日常劳动教育不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社会不良價值观与风气影响”“家庭重学业、轻劳动的教育理念”等,大多数学生选择影响程度为一般,这也说明了高职学生对自身认识非常明确,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内因在劳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对其劳动认知有重要影响。

我们还收集了高职学生对学校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建议。首先,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在劳动价值观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缺少劳动实践的平台和路径”“劳动价值观的宣传不足”“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居前三位,分别占比是70.86%、51.11%和49.16%。其次,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在注重培育劳动价值观方面,主要在于养成勤于实践的品质(83.41%)、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79.29%)、培养诚实劳动的优良品德(76.55%)。最后,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排在前三位的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67.95%),开展实验创新、社会调研课程(65.09%)和开展“三下乡”活动(60.06%)。总体上来说,学生希望学校通过校内外实践形式,结合专业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二、劳动价值观与乡土文化的内在逻辑

(一)乡土文化与劳动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的重要滋养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它必定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构建。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文化去熏陶和教育他人,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逐步接受和遵循正确的价值理念。[2]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世代农耕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包含了人们在同一地域内共有的生产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规范和习俗伦理。将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同乡土文化宣传融会贯通,一方面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传承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乡土文化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契合

首先,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目标一致。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热爱和崇尚劳动,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激發创新创造。而乡村不仅提供了粮食作物,更是孕育与继承了诸多优秀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农耕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描绘出了农耕的辛劳。《周礼》中记载“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由此看出,乡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还包含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要素,有助于学生在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情感态度层面对劳动者有正面积极情感反映并养成积极劳动的习惯,在行动层面掌握生产劳动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既面向未来又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其次,乡土文化内容与劳动价值观培育内容相契合。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既包括耕种、养殖等生产文化,饮食、服装等生活文化,祈福、祭祀等民俗文化,又蕴含了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乡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部分多数是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如人文景观、古树名木、历史遗迹等文化物象,还有工艺技法、地方戏曲、民间杂耍和传统小吃,这些都是隐藏于其物象之下的技术文化。正是由于乡土文化形式和内容呈现的直观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沉浸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理解。如山东鼓子秧歌,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产物,它起源于黄河岸边商河县,汹涌泛滥的黄河水不断侵扰摧残两岸的百姓,使得百姓的生活无法安宁,激起了老百姓的生存欲和反抗欲,抗洪抢险、修筑堤坝、排水防涝,开垦抢种、辛勤耕耘,顽强地与凶猛的黄河水作斗争。[3]鼓子秧歌成为商河县村民们生活生产和表现情感独有的方式。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不仅在秧歌的起源中得到充分表现,在鼓子秧歌的动作形态中也得到充分发扬。

最后,乡土文化的环境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环境相协调。环境能影响人的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现实的认识活动。富有地域色彩的乡土文化形成于劳动环境和劳动文化环境,这其中囊括了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对人的认知模式有着重大影响。新时代劳动育人要求创造性劳动教育,要在劳动实践环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勇于创新,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提升创新精神。如种植劳动实践,在真实劳作环境中,让学生查询网络、查阅书籍,制作思维导图,探究作物种植、生长、成熟、收获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学会基肥、种肥、追肥等施肥方式。为了保证田地经济实用,学生还要研究管理和核算成本。更注重在真实社会环境和实践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由此,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培育,需要学校把开设的课程充分地与家庭、社会相结合,通过各种环境场景进行课程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乡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基本途径

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系人们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思想观念保障。在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高职院校在劳动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协调学生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挖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影响因素,坚持知、信、行统一和课内外协同,促使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等方面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一)在“知”上下实功,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劳动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有针对性地融入劳动故事,如二十四节气农事劳动故事、红色文化中的劳动故事、新时代劳模故事等,将奋斗、勤俭、奉献、创新的劳动精神渗透于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深刻理解,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线精品课程和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崇尚高尚劳动品德,感悟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专业课学习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分辨和验证劳动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坚定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目前有关调研显示,高职学校简单劳动课程开设较多,而略显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较少,如科技实践、发明创造、工艺制作等内容,仍未完全纳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范畴。高职院校可以围绕目标定位,把先进的劳动形态、劳动意识、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融入劳动教育,设置基于解决现实问题或任务实施的跨学科主题课程,以实验探究、探索创新为主的项目式探究课程,以及基于学生未来职业体验的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新思维等,使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信”上出实招,矢志不移树立和传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是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劳动价值观培育纳入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在学校文明校园工作评选中,把劳动价值观培育作为重要内容,倡导鲜明的价值导向。突出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作用,集中开展围绕培育劳动价值观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活动。发挥朋辈育人作用,鼓励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

二是大力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榜样教育。校内举行劳动实践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大会,结合专业,大力宣传专业教育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典型,推动学生争当新时代劳动先锋。校外邀请身边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行业大师和优秀毕业生进校园,与学生近距离分享职业劳动案例、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通过举办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高尚风范和工匠精神,持续引导学生见贤思齐。

(三)在“行”上求實效,探索富有实效的培育实践

一是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首先,坚持劳动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结合,以日常劳动培养习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利用实训室平台、实习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和职业实践劳动,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模拟过程中,亲身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再次,联系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营地和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劳动。最后,校内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参加校外各类大赛,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实践领域、不同社会群体考察调研,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

二是系统开展劳动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劳动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服务活动”三种方式,“劳动服务活动”即通过计划性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以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和校园户外区域为主开展学生自主劳动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和定点帮扶、服务乡村振兴、用人单位调查等各类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品质。定期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专业服务性劳动,把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服务劳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培育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三是重点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缺乏自律性,加之前期调研数据显示,71.18%的学生认为评价制度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16.78%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在劳动方面奖罚不分明,13.46%的学生则认为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由此,可以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效果的鉴定考核制度,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制度为例,天天有劳动,周周有点评,月月有考核,期末有学分,年终有表彰,形成制度式闭环管理。把劳动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作为思政课的实践学分,占课程成绩的30%,劳动服务学习成绩不及格,该课程不及格。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必要条件,与校内各项评优及推荐挂钩,以此激励学生将日常学习内化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婕,周扬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研究背景与现状: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上)[J].经济师,2019(9):192-193.

[2]沈妉.乡村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困境和突破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6(6):183-187.

[3]陈喆.山东鼓子秧歌在齐鲁文化发展中的渗透与体现[J].山东艺术,2022(4):54-57.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乡土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