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广核的世界一流崛起之道:以开放合作推进自主创新

2023-08-27刘青山

国资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广核能核电

刘青山

中广核发展40多年来,有两个关键词与企业命运密不可分。

第一个是“核”,这是非常敏感的,与之相关的行业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核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是“能源”,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开拓奋进,确保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包括中广核在内的核能企业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

在我国的沿海省份,特别是辽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核能发电量占比已在20%以上。多数机组装机都超过百万千瓦,启停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带来直接影响。在之前能源保供最紧张的时刻,广东省每一台核电机组停机之前,省政府都高度关注。

不仅是国内,国际社会对核能领域的关注也超越了国界。俄乌冲突以来,当地核电站的安全状况一直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神经,唯恐受到军事影响,带来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扩散的恶性后果。

“我剛刚从欧洲回来。这一次,中法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但是李强总理亲自见证签署的,只有三个方面合作,即航空、航天、核能。”杨长利表示,这三个行业代表了中法两国合作的最高端的产业。

作为一家以核能为特色的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中广核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未来将向何处去?近日,《国资报告》记者对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进行了专访。

《国资报告》:中广核创建45年来,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杨长利:中广核是与深圳特区同步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40多年来,中广核从大亚湾起步,走过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从零开始成长为世界一流的核电企业;走过了一条从一个点到走向广东省,再从全国布局走向放眼全球的空间扩展之路。整体来说,我认为中广核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国家决定引进法国核电机组开始到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运。在此期间,从零起步的中广核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过充分消化吸收,逐步掌握了大型核电站的建设、维护、运行能力。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集团在国内最早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法人治理制度,丰富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的中国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4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工起到2011年。在这一阶段,开启了“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新征程。通过岭澳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形成了成熟、安全、经济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品牌CPR1000,实现了我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战略目标。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等核电站先后开工建设。基于从单厂单堆到群厂群堆项目建设和电站运营的新形势,集团大力推进专业化战略,先后成立大亚湾运营公司、工程公司、设计公司、苏州院和研究院,在工程建设、电站运营和技术研发等领域实施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为快速做大核电规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在已经实现全国拓展的同时,开始谋划国际化。

第三阶段,以2011年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故为标志性事件,直到今天。过程中我们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走出去”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截至目前“华龙一号”技术已在集团内7台在建在运核电机组上成功应用。集团在运核电机组增长至27台,总装机规模3056万千瓦,此外还有6台在建;CPR1000系列机组完美收官,EPR建成全球首堆,“华龙一号”高质量投产西部首堆。集团积极把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机遇,加快打造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6+1”产业体系,90%以上的资产聚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除核能、新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外,集团加强铀资源战略储备,发展核燃料产业,大力发展非动力核技术、数字化、科技型环保等产业,打造新的产业支柱。

《国资报告》:近十年来,中广核的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16%,营业收入增长了4倍,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成效突出。您认为中广核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的最重要内因是什么?

杨长利: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方向。从大亚湾起步开始,我们就把党的领导与合资公司带来的现代企业治理进行了融合的早期尝试,当时国家把时任湖北省委常务副书记王全国派来担任合营公司一把手,合营公司董事会还批准组建了40多人的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并在关键的时刻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港方出资人的充分认可。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始终保持至今,并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我们始终把守护核安全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核安全万无一失。经营方面,着力防范化解各类经营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持续稳步提升集团经营管理水平;严控投资去向,在国内按照核能产业、央企担当、科技创新、其他领域等四个维度,对投资结构和优先顺序作出安排,保证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三是始终坚持系统思维,超前谋划。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提前思考未来就有可能出大问题。很多企业不是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自己迷失航向走向失败的。集团40多年的实践证明,战略上领先一小步,发展上就会领先一大步。中广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善于把握长期趋势,1994年大亚湾两台机组投产后,作出了我国核电需要大发展的战略判断,在人才培养、组织建设、技术储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率先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市场开发团队,抓住了“十五”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核电规模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一举奠定了目前的行业地位。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也是如此。2007年和2009年,集团在同行企业中比较早地开工建设了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并作出了坚定发展新能源的战略部署,在全国范围积极储备项目资源。

四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再好的战略规划蓝图,没有相匹配的技术和管理支撑,也难以落地。中广核组建以来,一直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工作,支撑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亚湾的设备国产化率几乎为零,自主三代“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已经接近90%,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广核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铸就了一条较为完整、颇具实力的核电发展产业链。当前,集团正系统实施华龙一号、四代堆型、小型压水堆、燃料、智能核电等战略专项,积极锻造面向未来更长远的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在高端核级阀门及其配套件、重要泵阀密封件、关键仪表控制系统等领域自主化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核电“卡脖子”风险正在逐步消除。

五是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包容发展。中广核4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包容发展的历史。从1985年与法方一起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2009年合资建设台山一期,再到2016双方决定共同推进英国项目,中法合作的三大标志性项目见证了集团40多年走过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海外清洁能源开发过程中,集团传承了国内核电及新能源领域40余年的运营及建设经验,打造国际产业联盟,构建国际清洁能源合作朋友圈,国内外产业链整合能力持续增强。在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的同时,集团也主动融入项目所在国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央企担当。中广核推进国产化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完成的。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一个内外协同、紧密配合的科研生态圈。

《国资报告》:中广核从“核”而来。40多年来,中广核在核能板块建立起了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承担着怎样的核心功能?

杨长利:高位起步、加速发展,40多年来,中广核在核能产业拥有了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集团核电累计在运装机3056万千瓦,保持国内第一、全球前三。

核电运营方面,自大亚湾核电投产以来,中广核已安全稳定运营核电达258堆年,在国内有最为丰富的核电运营经验。2022年,集团核电在运机组79.2%的WANO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宁德基地超过85%,CPR机组平均能力因子93.6%,连续5年达到WANO先进水平;全年完成19次大修,综合指标持续创优,岭澳1号机连续安全运行超过6000天,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我们的专业运营公司不仅能完成集团内部检修,还可以面向全世界的任意型号压水堆提供服务。核电工程建设方面,中广核能够提供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采购、施工管理、调试启动等一体化服务,工程建设能力也得到了同行企业的充分认可,并实现了对外输出。核能技术发展方面,中广核坚持科技强企,拥有全国首家核电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显著提升了我国核电仪控行业的整体水平,正成为“中国智造”的一张新名片。战略资源储备方面,中广核开发建设了全球第三大铀矿项目——湖山铀矿,铀资源保障能力进入全球前四,依托湖山铀矿的开发建设经验,我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铀矿开发机会。

上述能力是4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未来我们要在生产实践中继续强化,巩固中广核在核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功能方面,我想中国的核能和平利用使命,将会更多地落在中广核头上。首先我们的核能全部是民用产业;其次是我们的核能板块拥有足够大的规模;再次是中广核“华龙一号”在国外先后通过了欧洲用户要求认证(EUR)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这个并不是所有核能企业都能拿到的,有利于我们按照国际规则走向更多国家。

《国资报告》:在您看来,中广核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杨长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讨不来的。40多年来,中广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集团发展的“头等大事”,始终致力于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经验。

自主创新要选择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年来,中广核实际上一直是这么实践的。比如面向科技前沿,我们布局了四代核电,如果不早早研发,十年后企业可能就不知道干什么。现在通用的压水堆,对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四代技术要是突破的话,整个核能领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就会跃上新的台阶。再比如,我们之所以要布局非动力核技术应用,就是面向人民健康,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坚持四个面向的同时,还要聚焦企业主责主业,我们不会做与企业无关的业务。

自主创新要始终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项目牵引,以提升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技术、工程、市场等方面的充分验证,才能打造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产品。如果没有项目带动和验证,有再多零散的关键技术,也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是我们从过去取得成绩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法寶。中广核坚持“四个面向”,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中心、项目为牵引,实施华龙一号、四代堆型、小型压水堆、燃料、智能核电“五大战略专项”,推进华龙领先工程、四代堆自主工程、海堆实验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发挥在我国能源产业体系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

自主创新要坚持“开门搞科研”。就算中广核全员都去搞创新,也不过4万人,做不到包打天下。我们从成立之日起,就拒绝闭门造车,不搞“小而全”,而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一心两圆”科技合作体系,同中科院、中物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紧密层合作伙伴通过组建联合研究院、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构建密切合作纽带。当然,要在这样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中掌握主动权,确保产品质量,中广核就要做好科研管理工作,把科研意图通过管理举措贯穿下去。在商业角度要靠合同,在科研角度要靠计划书,统筹发挥好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自主创新要做好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建立与科研活动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广核落实国务院支持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政策和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见实效。例如,实施科技战略专项“项目制、团队式”运作,公开竞聘遴选项目总指挥,签署合约书,并给予团队组建、资源调配、考核分配、技术路线决策的充分权力;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效能,集团总部减少不必要或不增值的相关管理环节,为科研人员减负;出台政策鼓励成果应用,集团总部制定对成员公司首台套应用的考核激励和豁免政策,解决应用落地的后顾之忧,打通了从“攻出来”到“用起来”的通道,对产业链企业形成了激励带动作用,体现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国资报告》:近两年,受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央企的国际化进程放缓。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中广核如何更好推动国际化?

杨长利:中广核从诞生起就有国际化的基因。40多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跟国际同行保持着密切交流,也在核电国际化和新能源国际化方面取得了突破。在我看来,央企高质量走出去,首先要选择良好合作目标。总书记说“危地不去乱地不往”,我们还是要尽量去友好国家开展合作。其次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福祉。不能破坏当地生态,要给当地带去就业。我们将会把国内好的扶贫经验带到国外去,增强当地群众获得感。比如,我们在广西乐业扶贫时,给贫困群众的钱入股到了风电项目,每年都能分红,这种模式在国外也能产生很好效果。再次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是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还是管理优势?至少要有一样才能落地生根。最后一定要市场规律办事。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商业模式,没有适当的利润空间和现金流,一定不会长远。

下一步,中广核会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之路。核电国际化发展可能不会太快,因为世界40%的新建核电站都在中國,其他地区发展非常缓慢。但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很多国家地广人稀,电价很贵,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大家对新能源的需求更加紧迫。中广核在新能源领域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运营能力,还不缺资金,现在中广核海外新能源接近1300万千瓦,约为国内装机的三分之一,未来几年我相信海外装机会有一个快速增长,当然国内也会持续增长。

猜你喜欢

中广核能核电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中广核新能源
光伏:国电投、中广核、晶科成第三批领跑者最大赢家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揭秘核能
核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