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及其优化
2023-08-27戴祥玉闫静
戴祥玉 闫静
摘 要: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借助Nvivo质性编码工具,通过对G市社会组织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以“普惠信任规则”为契约前提、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过程载体、以“参与共治质量”为效能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以上三个主范畴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理论模型,阐释理论模型中的相互关系和行动逻辑,以期为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关 键 词:社会组织;社会资本;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8-0031-14
作者简介:戴祥玉,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理论与创新实践;闫静,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KS010;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岛市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嵌合式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DSKL2201102。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社会组织作为重构基层治理秩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力量,其高质量发展关乎社会事业的繁荣、社会治理创新的活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并积极为其营造互惠共信的成长环境,[1]如2021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和民政部印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要求“搭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平台,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登记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等相关政策措施,探索社会组织孵化器、公益创投、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创新发展路径,积极引导、支持本地社会组织向专业化和志愿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国内学者围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这一社会治理新命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及功能。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实现新时代基层社会有序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结点。社会组织具备的公益性、服务性和志愿性特征,推动其以一种开放网络式的嵌合业态补齐政府行政主导[3]下的治理短板。通过积极回应公众利益需求[4]、改进社区项目制运行模式[5]、均衡城乡发展有机联系[6]等,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系统环境。由此可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有助于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创新治理环境运转模式,契合新时代社会多元发展趋势。
二是提升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路径及方式。有学者认为应在发挥基层行政单位、市场、社会企业和公众等外部治理主体能动性的同时,重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以“自给+外赋”的双重路径实现社会组织高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遠景目标。在“自给”方面,社会组织应精准定位自身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认知[7],强化体系规范化建设,通过打造多功能孵化基地、实践服务中心等“造血”式数字化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外赋”方面,则需从理顺党建互动式价值引领逻辑[8],规避项目工具化风险[9],加强社会组织间协同式沟通合作[10],完善社会多方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警惕组织发育不成熟[11]、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2]、制度缺位[13]、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14]等现实困境。
三是社会组织协同治理逻辑及其实践。有学者倡导构建从宏观顶层设计运作到微观实践操作的一整套战略发展框架,创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的理论实践逻辑。一方面,应采用“元网络”策略增强社会治理网络的联动性和粘合性[15],更新党建引领制度嵌入模式[16],厘清政社责任机制。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借助“双重赋能”[17]“再组织化”[18]“政策工具”[19]等实践策略提升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效能。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网络治理、元治理等理论视角,就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及其对基层社会有序治理的实践价值已达成基本共识,但在探究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还需从以下两个维度予以推进:一是与具有行政权威的基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0]相比,社会组织不仅存在组织权威有限、社会认可度低等治理挑战,在嵌合基层治理创新需求,与行政机关、企业、网络媒体、社会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也亟需重塑社会共建网络、公众信任场域和民主参与规范等,以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参与治理效率。二是影响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政府应设置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机制,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然而,目前国内对于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在方法上基本以理论范式、个案分析为主,在研究内容上对于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文本分析还很有限。有鉴于此,本文拟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通过对G市社会组织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系统总结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及优化路径。
二、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式提出“社会资本”是自发有序集聚形成的多向互动、彼此受益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21]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如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在政治经济环境中持续再生,影响社会结构功能目标的最终实现[22];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基于意大利南北地区政治制度变革的追踪调查提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23]。迄今为止,社会资本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学科研究领域,且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非营利模式嵌入公共事业发展、公共危机“柔性”治理策略、政社关系协调作用机理等方面对破解“强政府-弱社会”关系、创新基层治理创新方向有指导性作用。
综观之,虽然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界定不一,但他们都认为“信任”“规范”“协作”“参与”等是构成其内涵的必备要素。具体来看,社会资本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的强社会关系网络、普惠性信任规则和民主参与共治机制,主要涵盖认知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24]而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而言,在基层各级政府机关、企业、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行动情境下,社会组织如何在深入多方主体工作生活“集体圈”环境的过程中创新发展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社会资本内涵,做到组织内外“双重”融合,已成为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理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关系的关键一环。社会资本多维价值内涵与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诉求具有内在契合性,以“强信任、强网络、强参与”为现实表征的社会资本视角为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与行动指导。
具体来说,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是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认知资本,有益于强化社会组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同感;社会组织与其他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信任、交换资源的能力等是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资本,有益于强化社会组织与多元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和交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协商共治平台、主体合作机制等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结构资本,有益于强化社会组织回应基层治理创新诉求的能力和效果。由此,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维度构成了本文政策文本分析的基本逻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本文将基于社会资本三大分支节点,结合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
(二)研究设计
在各地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G市秉持“外促内推、管培并重”的党建引领方式,依托“党建+公益”的特色创投模式以及“项目管理”“财务支持”“安全管控”等主题项目,积极助力社会组织稳定发展。截至2022年8月,G市共有8025家社会组织,其中包括440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476家社会团体和140家基金会,社会组织数量位居G省前列。近年来,G市不仅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工作机制,还鼓励其分类承接基层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购买项目,与地方科研院校、社会企业等进行交流合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创造了良好的治理效能。
⒈研究方法。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一环,但难以通过程序化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说明对其加以证实。扎根理论是一种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其基本分析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资料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归纳提炼理论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的循环往复操作,以理论饱和度要求的满足而终止。此研究方法在保障分析维度的充分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也为研究过程提供了可追溯和可重复检验的依据,与本文的研究目标极为契合。政策文本是政策内容的物质载体,政策文本的发文主体、行文方式、话语逻辑等蕴含着政策的变化历程和演化逻辑。[25]为总结G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本文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比照前文社会资本三重分析维度,将选取的25项政策分析样本导入Nvivo12软件中,借助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这三个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流程,梳理选取的所有政策文本资料,提炼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概念,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进而构建社会组织政策引导机制的理论模型。
⒉样本来源。201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首次从整体上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出顶层设计,民政部为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党委。G市政府相应地加强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工作,于2015年9月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并开展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本文以“社会组织”作为检索关键词在“G市人民政府”和“G市民政局”官方网站进行初步检索,查找整理出该市2015-2022年(截至11月30日)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政策文本。由于收集到的相关政策文本数量众多且内容繁杂,为确保政策文本反映社会组织发展程度的全面性、代表性,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选取:一是优先选取G市转载的中央层面的政策文本;二是政策文本中“社会组织”出现频次较多的政策文件;三是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法律法规、規章、办法意见等类型文件。最终选取与“社会组织”相关性最强的25项政策文本如表1所示,作为探究G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机制的代表性样本,本文随机选取其中的20份政策文本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另外5份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G市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特征分析
(一)发文主体特征
首先,G市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的发文主体呈现多元性,共涉及9个政府部门,其中社会组织管理局、民政局、社会组织委员会/党委是相关政策文本的主要发文单位。其次,就政策发文数量而言,社会组织管理局作为社会组织的主管部门,发文数量最多,共发文17份;民政部、民政厅和民政局发文独立性较高,是推进G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建设的中坚力量;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参与发文的数量较少,具体如表2所示。再次,就政策发文主体的协同性而言,2020年以后多部门联合发文的数量明显增加,社会组织委员会/党委、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业联合会和财政局几乎是和其他部门联合发文的,这反映出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活动、奖惩社会组织等工作依托单一部门无法完成,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协助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来看,G市正积极构建多部门主体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发文类型特征
就发文类型来看,G市相关政策文本中“通知”类文件居多,其中涉及社会组织分类管理、抽查监督、失信联合惩戒、等级评估等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内容的文本数量占比较高。这说明G市政府重点把控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引导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另外,2020年至今,鉴于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提供社会服务能力的实际需要,G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社会资源、专业和社会关系优势等,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项目。总体而言,G市政府出台的相关公共政策在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扮演指导者和管理者角色,注重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发文内容特征
从G市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的发文内容来看,其内容侧重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2019年,G市政府在这一阶段注重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通过出台薪酬管理、项目资助等主题政策文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第二阶段是2020-2021年,G市政府在这一阶段强化了对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的行政监管力度,通过出台评估激励、失信惩戒、非法营利等主题政策文件,净化社会组织成长环境,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第三阶段是2022年1月至今,鉴于社会治理需求专业化、系统化的纵深发展,G市政府在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评估的基础上,增加与其合作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频次频率,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专业资源优势,这与我国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并构建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共同体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为进一步梳理G市相关政策的主题内容,本文将选取的25份社会组织政策文本导入Nvivo质性分析软件,通过“词频”统计导出“词汇云”图,具体如图2所示。“词汇云”是一种能够对文本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并基于词频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和描述的工具。[26]“词汇云”中的字号大小代表该词在政策文本中出现频次的多少,字号越大出现的次数越多,反之亦然。由图2可以看出,对于社会组织的方向指导和过程管理是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相关政策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征:一是鼓励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进行”“社区”“服务”等字眼表明G市鼓励社会组织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盘活物质、文化、技术等社会资源,开展“邻里守望”“共建共治共享”等一系列助老济困特色活动项目,以提高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效能输出最大化。二是注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契约规范的综合运用。“章程”“制度”“程序”“观念”“意识”和“习惯”等字眼体现出政策着力于营造公平公正、务实信赖的公序良俗,以规范社会組织行为、树立社会品牌形象、增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三是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效果。“评估”“非法”“检查”“处罚”“执行”等字眼映射出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施行多样化监管举措。四是强化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关系。“党委”“政府”“团体”“企业”“商会”等字眼体现出在引导社会组织间互学互促的过程中,注重为社会组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整合多样化社会资源,打造社会治理可持续化样板。总体来看,加强社会组织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并促进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G市社会组织相关政策的关注重点。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G市社会组织政策引导机制的模型构建
本文遵循美国质性研究学家凯西·卡麦兹提出的建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27]进行数据编码,力求以开放的心态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同时结合社会资本的理论分析维度和笔者相关知识积累,对分析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操作,建构理论模型框架并进行理论阐释。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要求对选取的政策文本中涉及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归类,提炼概念框架并将其初步范畴化。为了获取丰富的概念和范畴,本文围绕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反复阅读样本资料,借助Nvivo软件对所有的政策文本逐字逐句解读,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词组、句子和段落摘选出来,捕捉关键节点信息并完成开放式编码。采用对资料逐句概念化、逐个事件编码的方法对有意义的语句进行初始编码,加之笔者对分析资料的理解,合并出在意义上存在交叠的初始编码并发现概念范畴,提炼初始概念,筛选出现频次大于2的82个初始概念,纳入范畴化分析范围,具体如表3所示,同时,将政策文本中提取的初始概念进行叠合分析处理,得出22个范畴化类属。
(二)主轴式编码
鉴于初始范畴间相互关系的模糊性,本文需要对原始分析资料中范畴的属性进行深度的整合分析。主轴编码是在初始编码的基础上,对初始范畴涵盖的各种词条性概念进行分类重组。借助“故事条”的线性思维发展脉络,理清概念范畴之间的类属关系,立足理论层面勾勒实践过程主线。[28]按照不同范畴之间的逻辑次序对“组织平台”“公共服务”等开放式编码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在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通过主轴式编码对上述22个初始化范畴进行提炼分组,归纳总结出6个主范畴。各主范畴与对应的初始范畴及关系内涵剖析,具体如表4所示。
(三)选择性编码及理论模型建构
选择性编码也称核心编码,是在初始编码和主轴编码对文本资料中的松散语句分类重组的基础上,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的联系,进而构建出实质性的理论框架。具体而言,本文围绕G市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逻辑,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参考备忘录,深入分析主轴编码范畴间的联结关系,依据理论视角互通逻辑发现因果关系,将主轴编码间的关系以更加清晰、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的雏形,如图3所示。
通过系统分析6个主轴编码所包含初始范畴的内涵维度,可以看出,“非正式契约精神”和“利益共同体”体现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环境条件,即基于非正式行为规范和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方式等培育社会组织抱团式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树立社会公信力,因此,合并为“普惠信任规则”这一核心范畴。“多维动员方式”和“多元共治渠道”体现出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策略,即通过动员社会主体参与治理事务,使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企业、大众媒体等社会多维治理主体构建合作共治关系,形成开放式互动网络,因此,合并为“社会关系网络”这一核心范畴。“组织内部管理”和“拓展群团优势”则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表征,说明政策诱致社会组织在明晰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协作关系的基础上优化组织内部管理体制,转变服务方式,调动公众参与治理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进而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质量,因此,合并为“参与共治质量”这一核心范畴。
具体来看,基于“非正式契约精神”和“利益共同体”的“普惠信任规则”的建立,是社会组织基于约定俗成的信任规范联结公共利益,开展社会公共活动的基本前提。依托“多维动员方式”和“多元共治渠道”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载体。通过政府的有序引导,社会组织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和群团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更大成效。因此,基层治理重心下沉背景下,政府作为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对政策文本资料进行数据编码时采用持续比较、重复检验的分析思路,反复推敲原始语句资料的编码标准。为进一步保证编码结果的内在一致性和理论饱和度,本文在对表1选取的20份政策文本完成编码分析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对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的5份政策文本进行逐一编码,未发现新的重要范畴及其构成因子。基于此,认为上述理论模型已达到理论饱和的要求。
五、政策引导机制的理论模型阐释
(一)普惠信任规则: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契约前提
普惠信任规则是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粘合剂和契约前提。具体来讲,一是培养契约精神。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严格遵守社会规范,立足公众利益开展社会公共活动并与国家政治导向相适应;树立大局意识观,将自身未来发展与社会治理情境相关联,强化参与共建现代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依据地域发展特征与社会习惯,提升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项目的适应性。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带动社会组织秉持公认的社会行为规范、整体利益观和风俗习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迎合公众利益需求,适应基层治理实际,形成非正式契约机制和普遍惠及社会发展的“柔性”辐射影响机制。二是实现利益联结。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之间基于平等的关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成就,形成专业能力与信息资源配置能力互补的发展合力;在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创造可观社会治理业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公信力以及公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间打通互动交流的壁垒,打破公共资源交互的流通界限,取长补短,在致力于提高社会治理質量效能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集聚社会信任。总体而言,契约精神强调社会组织在开展公共活动中建构普惠信任类规范准则的重要性。利益联结强调社会组织间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预设,协调配置社会治理资源。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基于契约精神强化构建利益共同体的行动战略,在服务社会公众的过程中赢得支持信任,组成“普惠信任规则”社会资本内涵,指引基层治理活动开展的方向。
(二)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载体
社会关系网络是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助推剂和过程载体。具体来说,一是依托多维动员。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多维主体进行深入交流,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党委领导下搭建政府的顶层思想传递网络、市场的过程资源配置网络、媒体的治理效果宣传网络和平台的治理战略再造网络等,将其对社会组织的服务监管与工作考核贯穿其中;动员发挥“行政主导式+市场协助式”多维主体治理优势,平衡农村血缘与城镇社区业缘之间的发展关系,打破村镇社区生产生活空间壁垒。二是推动多元共治。社会组织通过与多元治理主体加强交往合作,基于整合的公共资源开展社会治理活动,拓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协助检查社会组织活动流程的合法性、科学性,开设人才引进培训课程,打造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基地。总体来说,多维动员强调社会主体关系的规划逻辑,明确在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协作分工方式。多元共治强调社会主体的行动逻辑,在确定社会多维主体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社会活动,转变公共服务模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简言之,社会组织置身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以互动协作频率和频次为“同心圆半径”,动员联结多元治理主体、公共服务信息、市场交易资源等“节点”,“节点”间连线构成的开放区域作为多元共治渠道,是社会组织联合其他主体开展社会活动和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
(三)参与共治质量: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效能目标
参与共治质量是基于普惠信任规则的确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得以实现的,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升华剂和效能目标。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在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公众等协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倒逼社会组织反思环境营造、内部人员考录及任务分工等工作机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治理形势适时调整组织发展方向和管理架构。这其中包括社会组织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一切活动,严格依照政府下发的社会组织管理文件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多方监督,及时公开组织工作动态和活动开展流程等。政策引导社会组织不断更新完善自身工作职能和运营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集聚市场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二是拓展群团优势。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在实现内部管理机制转型之后,精准了解服务地域内居民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新方法、新手段;社会组织扩大精英人才招纳规模,不仅能够强化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优势,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保障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公众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社会共识,深化对社会组织工作绩效和治理形象的认可度。简言之,内部管理强调政策引导社会组织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缩短与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潜力,创新优化内部管理架构,提高社会治理参与质量和影响力。群团优势强调社会组织发挥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引进人才并开展专业培训,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真正获得公众认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联动治理机制。这两者推进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归宿。
结合测度的政策文本参考点,发现G市出台的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文本涉及社会资本顶层价值的内容较为全面,工作模式较成熟。具体来说,一是普惠信任规则层面。G市致力于通过政策引导社会组织培育非正式契约精神,强化组织间进行结对共建的共同体意识,共享社会资源。二是社会关系网络层面。G市调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和公众等多维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交叉汇集的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及共治平台,在推进政社协同,实现资源支持、项目对接、志愿服务社会效能最大化的同时,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支撑。三是参与共治质量层面。G市引导社会组织在与社会多维主体进行互动协作的过程中吸纳公共服务资源,社会关系网络联结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倒逼社会组织转变组织内部管理架构,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公开工作流程和组织信息,赢得公众认可。
六、结论与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志愿服务现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依托,[29]而社会组织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本文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G市2015-2022年社会组织发展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扎根分析,探讨社会资本视角下G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理论模型和行动逻辑。通过对G市出台转载的政策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发现由契约精神和利益联结组成的普惠信任规则,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由多维动员和多元共治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过程载体;由内部管理和群团优势组成的参与共治质量是效能目标。其中普惠信任规则的建立需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重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契约规范,打造信任协作的利益共同体;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结,需依托多元化的共治和动员方式调配公共资源;参与共治质量的保障则需通过适时转变组织内部管理策略和吸引精英人才等方式,拓展社会组织的群团优势。三个核心范畴以“前提—过程—效果”的内在逻辑,共同构成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的理论模型,对推动我国其他地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升参与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外,通过进一步审视G市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发现出台的所有政策文本虽有益于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但也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普惠信任规则”维度,关于“非正式契约精神”的参考点达58个,而“利益共同体”参考点仅有26个。这说明G市政策虽致力于引导社会组织秉持行业自律规范,夯实群众基础,但在激活社会组织间人、财、物资源协调共创价值,联结社会组织共同利益能力方面相对不足。二是“社会关系网络”维度,G市相关政策致力于聚合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多维动员方式”的政策文本参考点达136个,而“多元共治渠道”的参考点只有82个。由此观之,在引导社会组织与多元主体开展沟通交流,实现资源互动融合方面,G市虽致力于发挥多方主体助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专业优势,但社会组织与其进行双向协作,高效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程度还需予以重视,尤其是行政主导下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共享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和效果,值得进一步思考。三是“参与共治质量”维度。这一维度的政策参考点数量较少,呈现“重机械工作轻柔性认可”的畸形发展局面。相关政策重视引导社会组织明确社会治理工作职责,调整内部管理机制,严守法律底线,但同时,“拓展群团优势”的参考点仅为75个,说明G市社会组织虽在迎合公众生活需求和招纳精英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待于凝聚社会向心力,强化群体感知程度,提升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认可度。
综合来看,政策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需要全面调配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协作积极性并统筹社会资源。如何在实践中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模式,真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仍是未来政府在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政策进程中亟需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提出的政策引导机制虽有助于揭示政策渠道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行动策略,但限于分析样本的有限性和选取城市的特殊性,政策引导理论模型的具体实践路径和适应性创新实施路径需结合具体的社会组织发展情境进行再设计。
【参考文献】
[1]姜秀敏,李月.“非正式权威”塑造: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三重路径——对山东省Q市F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的个案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2):55-62.
[2]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wuyuan/zfgzbg.htm.
[3]黄家亮,刘伟俊.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理论视角与实践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8-127.
[4]郁建兴,金蕾.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157-168.
[5]王海侠,孟庆国.社会组织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北京皮村“工友之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1):114-119.
[6]胡江华,曹胜亮.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理论月刊,2022(5):53-60.
[7]刘丽娟.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领导科学,2022(8):106-109.
[8]张舜禹,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形成机制——一个组织间构建共识性认知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67-81.
[9]王栋.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广度和深度[J].河南社会科学,2022(7):14-23.
[10]郭梓焱,刘春湘.社会组织制度执行环境的结构维度、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学习与实践,2022(3):113-122.
[11]杨志云.开放的务实主义与策略性收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机理阐释[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4):103-119.
[12]周娜,等.重构社会组织参与逻辑:社区专业治理内卷化的形成过程及破解路径[J].领导科学,2021(14):23-27.
[13]陈建平.制度缺失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基于J省的实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2-45.
[14]王栋.支持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嵌入、融合与贯通[J].学术界,2022(5):138-150.
[15]肖金明,楊伟伟.从“嵌入”走向“嵌合”: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创新探析[J].中州学刊,2021(4):14-20.
[16]劉影,等.从被动嵌入到跨界反思:社区营造中的社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70-81+93.
[17]王炎龙,刘叶子.政策工具选择的适配均衡与协同治理——基于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5-162.
[18]Hanifan,L.J.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16,67(1):130-138.
[19]刘力达,蔡礼强.发达国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的主要政策工具研究——基于美英德日法五国的比较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21(1):44-61+157-158.
[20]戴祥玉,唐文浩.嵌合式治理:行政主导下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实践探索[J].学习与实践,2021(9):91-101.
[21]Bourdieu,P.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M].New York: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12-16.
[22]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23]Putnam,R.D.Robert Leonard and Raffaella Y.Nanetti.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m Ital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26-38.
[24]付少雄,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在线医疗社区医生知识贡献行为动因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2(3):67-74.
[25]任弢,等.公共政策文本研究的路径与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7(5):96-101.
[26]康艳平,易婷.基于词汇云图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分析——以云图工具Wordart为例[J].英语教师,2020(5):95-99.
[27](美)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10.
[28]周济南,罗依平.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矫正:一个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J].湖湘论坛,2021(4):118-128.
[29]丁宇,李艾东.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蕴、逻辑与路径研究[J].行政与法,2023(3):31-42.
(责任编辑:董博宇)
Abstract:Gui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enhancing soci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construction,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with the help of Nvivo qualitative coding tool,through th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policy text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G city,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akes“rules of inclusive trust”as the contract premise,“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as the process carrier,and“quality of participation in co-governance”as the efficiency goal.On this basis,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olicy guidance mechanis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at includes the above three main categories,explain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action logic in the theoretical model,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social capital;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