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哲学意蕴

2023-08-27孙晓喜王丽

行政与法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共同体

孙晓喜 王丽

摘      要: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探寻着理性共同体应然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解开了人类自由解放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以其自身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创造证明并检验着人类自由解放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理论意蕴上,共同富裕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在历史逻辑上,共同富裕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现实理路上,共同富裕依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鲜明特色、实践理路愈加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加行稳致远。

关  键  词:共同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8-0014-10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简介:孙晓喜,西安石油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主任,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王丽,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叙事视角下马克思主义新历史理性建构的逻辑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A008;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师生共建教学模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yjg203099。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人类现代化文明历史进程中,当现实的个人重新支配自己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每个现实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候,即是一个真正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最新实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解放事业,在当前发展阶段集中彰显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维度审视共同富裕,就是以生產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全体人民支配自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一切生产方式的主动权占有及主动性实现。共同富裕既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又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长远,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一、共同体的历史与历史的共同体

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性发展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集中反映,表征了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性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到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前史中,对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研究,进而科学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一定时期的社会共同体形态集中表征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一切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非自愿的被动的且受异己力量统治的带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社会文明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解放事业的发展,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将不断进行现实的个人重新支配自己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和实践。

(一)共同体的演进逻辑

共同体概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以及历史变化,从其理论根本上说,集中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下的交往关系凝结。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文明到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下的西方社会契约文明再到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人类对属人世界的改造,是人类社会中道德、法律、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人的进步形态和解放进程的集中反映,是现实的人由自发的不自觉的被动形态走向自愿主动的联合形态的集中探索。说到底,这是人类文明由朴素的自然状态走向高级发达的现代文明的集中展现,是人类社会由不发达形态向发达形态、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迈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是以,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内在地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而交往得以发生的前提则是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无论是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自然共同体,还是受分工和私有制制约的虚假共同体,乃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都蕴涵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共同体关系的依赖与依存。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初级阶段,自然共同体的建立是人们直接性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表征,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演进也不断孕育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得人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生产的阶级化最终打破了自然状态下氏族部落的朴素联合,换之以至善、人权、自由等文明面纱下的虚假共同体。而且,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统治机器——国家应运而生。以国家所集中反映的共同体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历史深处,在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同时也揭开了国家产生与消亡的历史之谜——人所追求的现实的自觉的真正共同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在一定意义上说,以国家所集中反映的共同体形态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人类的解放历史进程、社会发展过程、文明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明的共同体形态历史地具体地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方式,而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人的特权、物的特权的阶级社会共同体形态则是人的非自愿的不受自己支配的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阶级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产生的,马克思基于私有制、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存在与发展,深刻揭示了“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阶级压迫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上的,要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就要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必然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是以,表征人的自愿的生产力量的文明形态就是现实的个人的联合形态。马克思基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摸索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探究到生产、交往的实践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工形式,即“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4]。由此,马克思历史性地发现从“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5]到资本主义所有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受异己强制力统治控制而不是现实的个人自愿的由自己支配生产力量的阶级社会形态,因而都是历史性的“虚假共同体”[6]。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但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及阶级剥削现象从其根本性上体现的则是以物的人格化、全能化的特权而操控人的一切生产活动的实质。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一切创造只是为了创造资本,而不是创造自身财富、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在资本特权统治下,无产阶级的一切生产创造活动已全然沦为了非自愿的异己力量。因此,消灭一切人的特权、物的特权统治下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奴役,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只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主动权,才能实现支配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动性;也只有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生产实践才能不断释放自身生产、创造、交往的实践潜能,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而言之,现实的个人要重新支配自己的生产方式,就必须消灭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一切非自愿的局限性、片面性生产活动,实现“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7]和“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属于全体个人,不可能归属于各个人”[8],进而真正实现自由人联合形态的社会共同体,真正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建立的真正共同体,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真正的联合。真正共同体,既是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伟大理想,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在发达的生产力发展前提下实现的[9],因而真正共同体的发展和实践必然是以现实的生产发展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文明,更没有人类的现代化。是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必须科学地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共同富裕

探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想,思考共同富裕的历史意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视域,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进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深入审视共同富裕的哲学意蕴需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进程的辩证统一中展开,即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视域下深刻揭示处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路。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立足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根本不同的,其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0],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对自身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的解放及其主动性实现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现代化,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永续发展,致力于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持久和平与发展。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新实践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凝结,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最新思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事关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并检验了这样一个带有真理性和普遍性的共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2]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务必矢志不渝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务必矢志不渝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务必矢志不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文明进程相脱离的文明复兴,而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而融入到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具有中国自身鲜明特色的伟大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发展中既要看到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共同性特征,更要看到基于自身实际的个别性特质,坚持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人类普遍交往与自身历史实践的统一中不断探索得出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几十载的艰辛探索和努力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伟大奇迹,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更加可感可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便是其中之一。与西方现代化追求一部分人或一少部分人的富裕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13]。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突出;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所涵纳的是整个社会的群体并非少数人,共同富裕的目标鲜明;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物质富有、精神富足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也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面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共同富裕,不仅要看到共同富裕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理念下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特质,还要识清共同富裕意蕴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本质,更要看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都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

一方面,要厘清共同富裕在理论逻辑上所彰显的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对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有着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15]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总钥匙,不致力于发展生产,一切都是空谈。一切剥削、压迫的根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因而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就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财产,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并且“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7]。是以,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财富向人自身的回归,回归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回到对人的需要、才能的真正实现和发挥,回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18]。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所在。

另一方面,要识清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便可实现的,全面取代资本主义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朝向更高阶段迈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是推之,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是唾手可得的。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努力、不懈奋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化三改”的过渡,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阐释,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擘画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始终贯穿其中。说到底,共同富裕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稳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9]

(三)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向

全面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并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的逻辑必然和逻辑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0]随着生产力普遍发展而带来的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确立,历史必将走向“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的日益发展中,人们之间必然建立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关系。所以说,人类社会是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唯有致力于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才是长远大计。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提出关乎世界全局、关乎人类长远的“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和主动更加坚实,使共同富裕更加深入人心。反观资本特权下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唯利是图、物质主义膨胀、利益撕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仅使得整个世界贫富不均、分配不公,而且加剧了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奇迹,唱响了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伟大历史性变革,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致力于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新征程,书写着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使世界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与呼声更为强烈,使人类解放事业的奏曲更加深入人心,使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愿景更为浓厚。

三、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实践理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其理论意义来说,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从其现实意义来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内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伟大实践进程。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昭示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首要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发展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所推进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

(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生产力的更高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视域看,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实现人的需要的重要手段,在现有的生产力的条件下,生产结构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强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跃迁的历史过程,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深深地厚植于发展这个基础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量的积累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全面充分地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念认识和发展实践上作出了全面性的改变与调整,由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发展观上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朝向更高阶段发展中所作出的变革与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机结合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内涵着生产发展与分配公平的长远性、全面性。因此,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和关键。基于中国现实的国情来看,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并坚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协调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高质量发展是统筹生产发展和分配公平有机统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是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致力于人的生产创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实现,致力于全面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充满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奋斗过程。这是由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水平的不均衡性、多层次性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性矛盾决定的。

(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首先,共同富裕是以全体人民为创造主体的共同富裕,其在一定意义上内涵着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生產资料的主动权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掌握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一切生产活动只能囿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限制,没有任何劳动自由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在带来自身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加深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性和对立性。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剥削和压迫不断深化,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对劳动以及财富的全体占有。“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22],而且资产阶级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宿命,就是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逐渐走向解体,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23]。要消灭一切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就必须消灭一切物的特权和人的特权滋生的温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24]。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根本上不同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为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谋利益的富裕理念,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差异,同时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其次,共同富裕是以全体人民为目标群体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富裕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其现实性和具体性指向的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目标群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5]并且,“按照马克思的观念,只有在消除了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这一价值原则才能够得到真正完全的贯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原则则受到了私人所有的严重破坏”[26]。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因而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然指向全体人民。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全面充分地落实到增进人民群众民生福祉的实践中,不断致力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再次,共同富裕是带有差异性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创造,从实践发展上说不是一部分人“等靠要”的过程,也不是对富裕群体“劫富济贫”的过程,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奋斗过程,是全体人民不断焕发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的过程。也就是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同等富裕的平均主义,而是全体人民在循序渐进的奋斗过程中实现的带有差异化的共同富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鲜明指出,共产主义绝不是带有粗陋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在后来的《哥达纲领批判》中他也曾反对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现社会产品按劳分配过程中的平均化平等化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过程中实现的带有差异化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创造主体到目标群体再到差异性的富裕,都鲜明地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共同富裕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本质的共同趋向。

(三)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辩证统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统筹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这是因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7]。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片面的物质追求或精神追求无从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协同推进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要加强精神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全面释放生产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有效配置。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无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无从实现。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真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和奉献中不断追寻真、善、美的真谛和力量。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长远发展。总之,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中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远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1][3-8][16][17][20][24][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655,521,521-522,576,581,581,287,537,540-541,539,550.

[2][22][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6,42.

[9]陆通.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机理[J].行政与法,2023(2):1-9.

[10-13][19][28]党的二十大報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20,15,14,20,26.

[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52.

[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2.

[18]刘秀,罗克全.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战线,2022(4):19-25+140.

[21]林帮钦.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分配正义的张力[J].山东社会科学,2020(6):52-57.

[23]吴燕,魏传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3):15-19.

[26]王南湜.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一种可能的建构[J].哲学研究,2018(5):9-21+127.

(责任编辑:刘亚峰)

Abstract:Human beings have explored rational community which should have been necessary form to live,while they are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The great conception ofMarxist real community that has solved the riddle of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The great practice and the historical creation of Chinese path tomodernization,which has been witnessing and checking the objective principle and the inevitable tend of human beings' freedom and liberation.The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en highlighting the  pursuit of value of Marxist real community in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The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en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ical logic.The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en depending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path tomodernization in the realistic logic.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would have been more definite as well as the more steady and more permanent trav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journey of Chinese path to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ty;common prosperity;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共同体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