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乡土资源 提增教学效果
2023-08-27陈娜
陈娜
〔摘 要〕 乡土资源在农村教学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改善教学方法,使科学课堂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入地方特色,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眼界。本文分析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探讨渗入乡土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乡土资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20-0124-03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学校方面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提升乡村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乡土情怀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学生的科学课堂,强化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保持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时刻将科学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器材缺乏,教学设施不够完备
当前,在农村小学中,教学设备较为缺乏。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生活水平低下,难以配备完整的教学器材。尤其是科学课程实践性较强,所需的教学器材较多,包括科学实验仪器、网络连接设备、防护器具,以及教学模型等多种教学器材,在科学课堂上均运用广泛。其次,教学器材多有损坏,学校未能及时更新或修理设备,教具的使用寿命有限,所以在固定的期限内,对教具的维护和更换不够频繁,容易造成教具老化。并且存在使用不灵活的情况,容易影响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能带给学生较好的实验效果,妨碍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学习。最后,教学设备质量不高,部分学校的教学器材存在质量低劣的问题,这样的设备不能够使教师较好地应用于科学实验中,并且不能展现较为精确的实验效果,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减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应用程度低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同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科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重要联系。当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这主要是由于,首先,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不能够打造实用性科学课堂,对科学核心素养的把握程度不够,难以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不能够进一步创新教学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对科学课程的实际应用教学较为缺乏,不能将生活中的实际科学知识应用于课堂上,尚未使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最后,教师对科学课堂的教学,个性认知不够清晰,不能落实明确的教学目标,难以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色,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难以将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程度低,难以依托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降低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实验的机会较少,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学场地有限,教学机会不够,学生难以获得丰富的实验机会,科学实验的次数十分有限,难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度不够,难以实现熟练应用科学知识的良好效果。同时,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大部分小学学生仍然认为实验课程属于“玩乐课”,学生在实验课堂中,并未认真完成科学实验,探究科学秘密,而是搞小动作、玩游戏等等,不遵守课堂纪律,课堂规范程序化不高,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乡土资源的教育作用
乡土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的关注度也是乡土资源的社会性评价条件之一。具体来说,乡土特色,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优势,学校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优势,从而影响大众对乡土资源的关注程度,提高乡土资源的教育培养能力,使教育范围更加全面化,并且能够传承传统的乡土文化,继承并发展乡土资源的文化精华,使乡土资源的教学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增强教育的联系程度。
乡土资源在个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融入教学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和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发展并传承乡土文化,加强乡土教育的功能层次,并且能够使人类个体对乡土文化进行选择、传递和再创造,从而实现乡土文化对人的全面影响,增强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乡土特色的传播和发展。
三、小学科学教学渗入乡土资源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的民族融入感
发掘乡土资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知当地环境和文化习俗,从而加强地域融入感,充分体会朴素的乡土感情,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的《养植物》课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当地的特色植物,植物是大自然赐予学生最珍贵的礼物,青岛位于南北生长过渡地带,给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够使植物繁荣生长、各具特色。尤其是青岛常见的绿化树木泡桐,学生在上下学的路程中就能够看见路边的泡桐树,泡桐树的花呈淡蓝紫色,分外好看。美丽的植物同样是青岛本地的一抹独特风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感受植物的生机之美,了解有关植物的多种特色,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域荣誉感,更加深沉地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乡村资源虽然看起来较为匮乏,但是如果教师能依托科学领域进行探究,发掘更加丰富的乡土资源,再结合科学课堂的教学功能,就能激发学生的學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融入课堂之中,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例如,一年级上册的《身边的家养动物》,一听家养动物,学生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猫和狗,但是教师应当结合当地的乡村资源进行分析,延伸科学知识,探究家庭中养狗和养猫的目的和特色,乡村中养狗的目的一般是看家护院,养猫的目的一般是捕鼠,并不是如同城市一般,只是观赏的宠物作用。延伸教学知识,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动物的习性,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并且能够提高个人的科学认知度和科学学习效率,进而打破固有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三)创新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并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教育,而是与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科学学习的多元化,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科学与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建构更加体系化的科学学习框架,增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重要价值,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特色科学知识,强化基礎教学。
四、小学科学课堂渗入乡土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一)立足乡土资源,丰富科学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立足当前的乡土资源,从乡土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丰富科学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广泛性。
具体措施指的是,教师应当挖掘乡土资源,从乡土特色的文化内容中提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知识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广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精度,使学生能够准确研究科学知识,强化特色学习,增强知识靶向,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科学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掌握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岩石与矿物》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青岛附近的海边,看看连绵起伏的红礁石,让学生了解到红礁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地理因素,并为学生讲述在亿万年前,地下岩浆在这里积淀,经过漫长的岁月,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的作用,逐渐形成现在红礁石的模样。联系当地的岩石特色和岩石类型为学生分析科学课堂上的岩石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知岩石的科学理论,并且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岩石类型进行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再如,青岛有一块著名的“石老人”,其外形酷似老人头,大部分学生应当参观或了解过这一特色景观,“石老人”在2022年10月份,因礁石垮塌,顶部缺失了一大块,“石老人”的著名景点不复存在,教师可以给学生主要讲解“石老人”的形成因素,当海浪从两侧通过海上的岬角时,会逐渐侵蚀较为脆弱的部分,使海水连通,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海蚀拱桥,当孔径的距离逐步增大,拱桥就会支撑不住而倒塌,最终落下的就变成了“石老人”。教师给学生讲解“石老人”的真实身世,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的作用和魅力,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期待程度,强化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应当设立丰富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更进一步地理解科学理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能够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防护知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理论性的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具体措施指的是教师应当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象。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空气占据空间吗》,其中的科学实验是,将纸团塞进杯子底部,再将杯子倒扣进水槽中,来测试杯子中的纸团会浸湿吗?这一实验理论说明的科学知识是,空气也存在质量和体积,并且广泛在生活中运用。例如,充气的轮胎、打气的皮球等等,这些都是空气质量的具体体现,学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体会空气质量是时刻存在的这一原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刻板的科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实验性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灵活性,更进一步地独立完成科学实验,强化独立思考的学习技能。
(三)维护乡村建设,强化科学课程的文化价值
教师在发掘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应当维护乡村建设,保留原始的乡土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指的是,在科学教学中,应当使学生充分认知乡土教育中的文化价值,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增强乡土文化的精神营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孩子与父母》时,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不以亲代血缘继承角度讲述刻板的科学知识,而是以父母亲情和子女传承有感情地教授,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增强学习科学的人文素养,保留一定程度的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内涵。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发掘历史传统文化、科学课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程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历史习俗,并且能够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念,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中,应当充分渗入乡土资源,打造特色科学教育创新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科学课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知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加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从而增进学生的人文价值观,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艳玲.农村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9):85-86.
[2]张翰辅.农村小学科学课程中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8):19-20.
[3]张丛草.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J].智力,2021(1):155-156.
[4]李俊.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0.
[5]郝智卓.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