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开设水中健身课程的设计与研究
2023-08-26谭琳
谭琳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水中健身类课程,是区别于传统的游泳课程之外的,以健身、培养技能为主要目的,以水中健身教学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1]。作为一项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兴时尚运动,水中健身将健身与水环境相融合,借助水的浮力与阻力,结合丰富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步伐,进行走跑、跳跃、拉伸等全身有氧运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2]
水中健身,正是一项有特色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美育类课程。它新颖、时尚、健康、阳光,既具有竞技性、表演性,又具有休闲娱乐性,有着独特的项目特点,涵盖多元的价值属性。由此,该文提出将水中健身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想,并结合思政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探讨水中健身的课程理念、课程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考评方式等,以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多元化需求。
1 水中健身课程的开设现状
水中健身运动在欧美、澳洲等地区开设多年,深受大众喜爱。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自2001 年开始推广与宣传水中健身,举办水中健身教练员培训班。2007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水中健身操比赛,标志着我国水中健身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多方面的阻力,令这项运动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开展热潮,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高校水中健身课程的建设,同样处在起步探索阶段。2001 年,天津体育学院首次将水中健身列为学校正式课程。之后,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几所专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水中健身操、水中游戏、水中康复等课程。而除这5所专业体育院校外,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中开设水中健身课程的仍是寥寥无几。
2 水中健身课程的现实困境
2.1 场馆限制
水中健身操受场地条件限制,而很多高校没有游泳场馆,故而不具备开设水中健身操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水中健身对泳池的水深、水温的要求较一般游泳场馆更高,需在水深1.2~1.5m的浅水区开展,池底平坦、温度适宜。较高的场地要求,制约了水中健身项目的广泛普及。另外,除具备泳池外,水中健身课最好能够配备教具,如岸上领操台、音箱、麦克风,以及辅助练习器材,如水中活力棒、阻力手蹼等。
2.2 师资匮乏
课程的成功开设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水中健身操开展并不普及,故而相对于一些传统项目如游泳或健美操,专业培训相对较少,水中健身专业人才相当匮乏。虽然我国自2001 年起至今已举办了14 期水中健身教练员培训班,但参加培训者为专业体育院校的师生或健身行业中的俱乐部教员,普通院校的水中健身教师队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法满足当前学校开设水中健身课程的需要。
2.3 教材不足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材与教学大纲作为课程实施的媒介,具有传递体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师与学生体育运动实践等重要的工具性作用。目前,由于水中健身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刚刚起步,缺少实践经验,故公开出版的教材数量也非常有限。国内最早的水中健身教材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张耀远译、野村武男著的《水中健身运动》,之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温宇红主编的《水中健身理论与实践》、于荣主编的《水中健身操(初级)》、张洋与刘锦瑶著的《水中健身》3部教材。除此之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尹默林等编著的《游泳运动与水中健身》中,有对水中健身概述的章节。教材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水中健身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作了阐述,为水中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与帮助。但由于教材数量较少、印数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综合性普通院校水中教学的需要。此外,教材呈现方式不够多元,视频资料稀少,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缺乏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3 水中健身课程的开设价值
水中健身不同于游泳,也不是简单地将陆地健身动作照搬进水中练习,它结合水环境,充分利用水的浮力、阻力、流动性等特性,进行水中有氧练习,包含了体操、健美操、形体、瑜伽、舞蹈等项目中的部分动作,具有多元价值属性,有着普通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优势[3]。
3.1 健身功能
长期的陆地训练,往往容易造成锻炼者腰、膝、踝、跟腱等部位不同程度的伤痛现象[4],而水中健身能够很好地利用水环境的独特之处,使得水中健身操有着高效且安全的健身价值。长期锻炼,不仅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加快新陈代谢,改善身体各系统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增进身体健康,还可减少过量的冲击对关节的磨损,预防运动损伤。
3.2 健美功能
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外在形象的管理意识较为强烈,其参与健身除了增进健康外,对健美塑形也十分注重。特殊的水环境,可令水中健身获得事半功倍的健美效果[5]:水的阻力能够消耗更多热量,帮助人们减脂增肌、减肥塑形;水的浮力能够令人们在水中感觉轻盈,帮助人们轻松完成一些陆地上难以完成的动作,有效缓解陆地运动中伸展筋骨带来的酸痛;水中走、跑、跳跃等练习可塑造优美的肌肉线条,提高人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水中的形体练习可帮助人们调节脊柱、增进体态,塑造优美的身型。
3.3 健心功能
水中有氧健身要求在1.2~1.5 m 的水中进行,深度适宜,即使不会游泳的学生也不会感觉恐惧,舒适的水环境还能够令人轻松愉悦。同时,相比游泳单纯的泳姿,水中健身运动的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故而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提升审美修养;音乐伴奏可愉悦身心,缓解焦虑,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学生相互的配合动作,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互帮互助的意识与团队意识。
4 水中健身课程的设计
4.1 教学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6]。体育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内容和专业技术的机械叠加,而是深入提炼不同体育项群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追求[7]。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水中健身教学应坚持健康第”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体育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导向,既注重专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水中健身技能,又注重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注意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力与对美的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水中安全意识,培养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建立起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共通的桥梁。
4.2 教学任务
根据普通高校学生身心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利用水的特性,通过水中有氧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水性,掌握基本生存技能,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通过水中形体训练、水中有氧健身操等技术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与美的形体;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增强音乐感、节奏感与情感表现力。
通过水中健身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水中安全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督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锻炼,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4.3 教学内容
水中健身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水中健身的基本理论、练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水中健身的认识与掌握,加深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培养科学良好的锻炼习惯。
4.3.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水中健身的特点与内容、功效与作用,提供科学的指导,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见表1)。
表1 水中健身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4.3.2 技能教学
(1)水中行走练习
通过在水中进行正向、侧向以及后退的行走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水环境,感受水的阻力、压力与浮力,让学生初步学会在水中维持身体平衡的方法,克服恐水心理。初学时可扶池壁或同伴行走,熟练后在池中练习。
(2)水中跑跳练习通过在水中进行原地或行进间的跑跳练习,帮助学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力量和体能。初学时,可扶池壁或浮板练习,熟练后在池中徒手练习。
(3)水中漂浮练习
通过水中漂浮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水中技巧、提升水性,为学习游泳打好基础。初学时,可扶池壁或浮板练习,熟练后独立徒手练习。
(4)水中形体练习
充分利用水的阻力与浮力,进行手臂、腰部、腿部等塑形练习,帮助学生改善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形体。
(5)水中组合练习
通过水中有氧健身操、水中浮力棒操等舞步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与灵活性,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减脂塑身,同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感,发展肌肉的力量和柔韧;通过水中瑜伽的体式练习,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改善仪态,提升气质,陶冶情操。
(6)游泳
学习游泳基本技术,掌握基本生存技能(见表2)。
表2 水中健身课程技能教学内容
4.3.3 能力培养
结合水中健身的项目特点和学生特点,深入挖掘该项目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规范水中健身操的操化动作,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通过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创编水中健身动作及队形,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团队意识;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展示、演练成套动作,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展示美、感知美的能力。
4.4 考评内容与评分标准
水中健身课程的专项考核内容主要由水中健身操成套动作考核和游泳技评考核2 个部分组成,评分标准见表3、表4。
表3 水中健身操评分标准
表4 游泳技评考核标准
5 水中健身课程在高校的推广途径
尽管现阶段,水中健身运动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水中健身项目的课程设置仍不够健全、系统,参与的师生人数均有待提高,但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运动,水中健身有着陆地运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正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值得在校园推广与普及,走进高校课堂是可行的,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5.1 重视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教学的有力保障。游泳场馆的建造与成本维护较其他体育场馆偏高,因此,游泳场馆的筹建与运营,特别是室内恒温游泳馆,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和总体布局。高校相关部门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前提下,应考虑游泳馆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收益,注意平衡校内教学与对外运营,以实现游泳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故而,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吸引投资,完善现有教学设施,增加相应的场馆设备(新建场馆须考虑浅水区的设计,避免后期通过PVC垫层增加成本),加强对游泳场馆的开发利用、规范管理与宣传营销,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校园水中活动的需要。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建议相关部门开展水中健身的专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多元化的教师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开课需要。对目前大部分没有水中健身专职教师的高校而言,可引导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修深造、参与培训研讨,充分挖掘潜能,从而扩展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5.3 推进教材大纲建设
教材是承担课程育人任务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的滞后,制约着水中健身运动的质量提升与全面发展。基于教材现状,建议组建专家团队,立足于水中健身运动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实践,遵循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规范水中健身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议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更为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从而完善教材建设,进一步推进水中健身操课程的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教材育人工作的协力同行。
5.4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宣传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校园文化之一,于有形与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打造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校园体育精神的有效途径。故而,建议有条件的高校通过成立学生水中健身社团、开展水上项目展示与体验活动、举办水中健身操表演等,提升学生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该项运动的魅力,体验水中健身的乐趣,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促进水中健身项目在高校的蓬勃发展。
6 结语
水中健身作为一项集健身、娱乐、休闲、时尚于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能够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现阶段,这项新兴运动在国内不够普及,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该文认为在高校增设水中健身课程是可行的,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通过修建完善体育场馆,加强师资培训,规范教材内容体系,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推进水中健身在我国高校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