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以东北大学体适能课程为例
2023-08-26王艳崔日美徐静
王艳 崔日美 徐静
(1.东北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169;2.北京大学 北京 100091)
1 体适能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1.1 体适能的起源
1879年,美国体育教育家Dudleh Sargent 针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全民健康问题建立了增进身体状态的身体训练大纲,健康、体育休闲协会组织和制定的《国家青年适应能力测试》文件中提及了Physical fitness 一词[1]。20 世纪80 年代,美国体育健康组织针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率下降等现象,提出了健康教育计划,旨在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养成健康行为习惯[2]。此后,这项内容的实践又从学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并逐步形成社会形式的体适能产业。
体适能在我国的传播源于沿海地区学者对于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在我国,体适能多被译为“体质”,这是源于国家对全民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源于对此项工作成果的经验依赖。2007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全面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3]。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概念的持续深入,围绕青少年开展的身体素质提升呈现出了新特点,体适能教育的优势也得以显现。
1.2 体适能概念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概念定义为“身体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进行日常事务,而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在我国,Physical fitness 有时被译为“身体素质”或“身体健康”,而有的则译为“体能”或“体质”。该文将人类在不同场景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身体适应能力定义为体适能,或可简称为人的适动性。
2 体适能在教育范围内的实践与启示
2.1 体适能在教育范围内的实践
从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的过程看,教育路径的选择大体表现为3 种取向:(1)通过教育推广项目进行理论学习和实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其具备自我评价与计划的能力;(2)通过身体活动教育和健康教育内容的相互结合,推广健康关联教育计划,使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3)围绕体适能测试和评定推动的学生健康体质增强计划。体适能在我国学校教育层面的实践多集中于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层面,被涵盖于体育教育范围之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体适能教育以社会性的教育培训形式发挥着价值。
2.2 体适能教育实践所获得的启示
首先,体适能教育目标应结合我国社会时代发展需求而制定。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4]。其次,在体适能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通高校与体育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均存在不同的差异[5]。再次,我国体适能教育是在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引导下趋向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实现,首要履行的是教育责任,由此便决定了体适能教育测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6]。最后,体适能教育发展,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协同配合。体适能课程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体适能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3 体适能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背景
东北大学体适能课程实践操作层面同国家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取向保持一致,思想层面的酝酿则经历了较长时间。经多年实践总结,东北大学体适能课程构建出“知行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 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聚焦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第二,课程内容,展现课程的开放性、包容性、兼并性、灵活性、创新性与个性化等特征;第三,教学方法,以游戏代练习的方式增强学生课程参与的主动性,以场景模拟的方式培养及引导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身体适应能力。
3.2 “知行研”一体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知行研”体适能教育是以课程化、单元化、目标化、体系化为实践方式,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目标、以体适能课程为基础进行落实的,使培养目标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使之紧密衔接。
3.2.1 课程培养核心目标
在深度解读《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东北大学体适能课程明确了“五育并举”的培养核心目标,即以体健身、以体立德、以体促劳、以体慧人、以体喻美,并在课程内、外部产生循环(见表1)。
表1 体适能素质发展目标
3.2.2 课程审核与评价
体适能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对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在主体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日常课程内容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设定了过程表现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部分。其中,过程表现评价部分包括课程出勤、内容完成情况、课程表现、学段综合评价等。结果性评价部分包括素质能力指标评价、传统体育项目掌握情况评价以及校园运动(APP)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见表2)。
表2 体适能课程内容评价标准
体适能教学课程审核与评价,由教学管理部门、基层教研中心、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每学期开课前,体适能授课教师向基层教研中心提交本学期教案、教学日历。基层教研中心初步审核通过后上报教学办再次审核,通过后学校教务处进行课程备案。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将不定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并做出反馈。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填写课程评价调查问卷,对教师职业规范与课程安排实施等内容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会反馈给教师,教师则会根据教学测评反馈的建议对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参照评价指标并结合学生本人日常课程表现情况做出学期期末成绩测评。
3.2.3 课程内容规划
体适能教育不仅依靠课堂教学来落实,同时也在结合课程理念和场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校本化设计。体适能课程形式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同时实现了体适能教育课上、课下的整体贯穿(见表3)。
表3 体适能课程内容规划
4 结语
该文结合体适能课程在东北大学体育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成果,总结构建了基于“五育并举”目标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行研”一体化的体适能课程体系。该研究的完成受益于同行业诸多学者的观点启发,尚有不足之处,期待与各学者共同商榷完善,为推动体适能体育教育发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