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的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

2023-08-26李闯王维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李闯 王维

摘  要: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要求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应当遵循“三全育人”理念要求,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受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特征和人才培养现实情况影响,多数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滞后,文章在阐述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导向认识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基本组成和运行保障,以此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为提升育人成效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全育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41-04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框架要求,对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开展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当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运行中,存在组织散乱、内容衔接不到位、育人资源建设滞后、育人成效彰显不足等问题,构建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改善课程思政教育现状的基本实现路径。

一、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导向解析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三全育人”是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由校内、社会、家庭等相关群体全员参与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机制。其在时间维度上贯穿于学生入校至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覆盖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场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在育人活动开展中,要能够遵循人本思想,将思想育人作为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实现各项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各个方面的协同参与,构建长效育人机制,以确保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1]。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开展中,同样要遵循“三全育人”导向要求,推动思政育人成效不断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二)“三全育人”的核心内容

“三全育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要在育人活动中落实三个“全”的实现和优化,以此推动育人效果覆盖至所有学生。在“全员育人”核心内容中,首先要明确界定全员的基本范围,宏观层面的全员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个方面,微观层面的全员则是指高校全体教职工。本课题所涉及的全员,是微观层面的全员。在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中,全员则是指以公共课、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导师、讲座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直接负责教学和教务管理的人员,也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最为直接的教育工作者。“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对思政育人体系的描述,在育人活动开展中具有丰富的界定形式,全过程育人应当覆盖从课前、课堂到课后的全部流程,包括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入学至毕业、从学业到就业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核心内容更为丰富,应当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各个方面,以此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方位培养[2]。

(三)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导向意义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已经有数十年历史,最初是为部分高考落榜生提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与公办高校同等重要的教育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受传统办学模式、办学能力及招生机制等方面因素影响,多数民办高校学生文化基础依然较为薄弱,思想认识与公办高校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也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和高效运行,能够使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刻的理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在做好知识讲解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特征,强化对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更加健康的走向社会[3]。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者與专业课教师深化交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应的思政元素,能够有效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力量薄弱,思政教育成效不足问题,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

二、“三全育人”导向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基本组成内容

(一)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政策制度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起步晚、体系不完善、机制不顺畅、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无法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因此,要确保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高水平构建,确保体系高效运行,就必须要构建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为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当前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提出专门针对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但是部分民办高等教育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份,已经开始这方面尝试,民办高校应当在参照国家层面课程思政建设规范要求基础上,从地区和学校自身情况出发,构建分层次、全覆盖的政策制度体系,切实从学生群体特征和师资队伍情况出发,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投入方式、评价体系和督导方式,确保教师和辅导员等群体能够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并以合理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协同体系中来,在确保全员参与基础上,逐步实现思政教育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全方位覆盖[4]。

(二)课程思政共同体团队建设

共同体团队建设是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具有直接性影响。共同体团队建设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形式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团队建设应当由行政、教学和教师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首先是各个部门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政策制度要求,明确自身职责,并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树立专业技术和价值理念的共同目标,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其次是以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和优势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准确把握专业体系和思政体系之间的关系,由教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专业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构建与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形成协同共建团队,并由辅导员负责各个环节的沟通交流工作,确保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针对性、实效性。最后是要结合当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推动赛教结合、课岗赛证融合中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融入课程思政思政共同体,推动课程思政由课堂向课后、课外延伸,确保课程思政能够覆盖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层面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协同内容

日新月异时代发展背景下,原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已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设计上,必须要全面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内容体系。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体系运行的基本条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结合中国发展史和专业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通过专业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责任主体意识、尊重社会规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再次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自我提升,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要基于民办高校专业课程特色和地域优势,深度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现实性和穿透性。

(四)课程思政评估督导机制建设

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评估督导机制建设是协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准确评估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强化督导作用,实现育人体系优势互补的基本要求。评估督导体系建设应当以课程思政协同体系高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科学评价理论,对体系进行指标分解,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动态化评估协同体系运行水平。在实际运行中,依据评价结果实现对课程思政各个参与层面的监督与指导。日常监督工作应当覆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后实践等多个方面,指导工作应当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聘请公办院校思政教育专家、思政教育专业管理人员,为专业课教师做好辅导培训,提升各学科教师思政素养,为课程思政建设优化奠定坚实基础[6]。通过对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系统优化,能够推动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整体上朝向党的方针政策看齐,向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看齐,推动我国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优势互补

“三全育人”理念导向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是开放式、能量耦合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因此要确保育人成效充分彰显,还应当遵循课程思政运行的一般规范,推动各个要素之间优势互补,确保各个要素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互补体系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推动育人目标层面的协同互补,根据不同课程知识教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求,优化思政素养目标,从不同方面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最终实现学生思政素质结构的全面覆盖;二是推动课程思政内容互补,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要能够以德智体美劳目标体系为总体统领,区分各个专业、不同学生和职业发展的差异性和共性,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品德修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各种形式融入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学生人文情怀培养;三是要实现育人渠道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发挥社会、企业、家庭等各个方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三全育人”导向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运行保障策略

(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本出发点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民办高校的贯彻落实,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优化的目标导向,也是课程思政协同运行体系的基本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党的领导在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能够深度明确党的政策方针引领作用,将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理念贯穿至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各个方面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形成良好的“三全育人”格局,切实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水平。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能基于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分层级、分级别、分类型的“三全育人”模式,确保育人活动在所有学生群体中的全面覆盖。

(二)优化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当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的薄弱环节,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专业分化、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成效差等问题。思政资源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学校党政领导层面出发,在健全“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机制基础上,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大数据技术、云平台技术优势,搭建与学校中长期规划要求相一致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课程思政资源采集方式、检索方式,为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资源供给。在教务管理体系中,应当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所具有办学体制灵活,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新等方面优势,以课程思政项目研究、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企业导师在协同体系中的协同参与,积极贡献具有指导性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思政资源,为课程思政协同体系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三)推动育人方法多元化转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更加复杂,民办高校学生特征也更加多元化,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革新教育理念,以新型教育理論为指导,强化各门课程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推动育人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在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爱好范围广、视野宽阔、信息来源多等方面优势,强化线上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作用,不回避热点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引导学生深入、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理念,确保育人成效充分彰显。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活动环节,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强、思想灵活等方面特征,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特征,运用优化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导向作用,确保学生深入认识、积极践行思政素养要求,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推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深度转变

三全育人导向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教师层面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深层次转变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民办高校发展新形势,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支撑,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5]。在理论课、实践课等环节,教师要在做好多元化、深层次引导基础上,激发学生挖掘、理解、践行思政教育积极性。通过对学生思政素养的高效培养,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与实践中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创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社会适应能力,为迈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为个人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离不开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支撑,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构建具有适应性、创新性、引导性的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是提升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民办高校运行发展中,必须要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重要性,完善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力量,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成效不断提升,为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铿. 民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102-104.

[2] 赵敏,蔡跃辉,石靓砉. “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 活力,2022(13):34-36.

[3] 周月红,黎海珍. 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以南宁学院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2022(06):128-131.

[4] 赵德福,邹群英. 民办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对策研究与实践[J]. 大学,2021(44):116-118.

[5] 刘敏.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 广西教育,2021(27):99-101+138.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