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立意与构思例说

2023-08-26张明慧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8期
关键词:徐海东写作者题意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考题分析

(一)“故事的力量”关联单元写作任务。选择性必修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的任务三是写作,要求围绕“文化走出去”写一篇申论;提供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如果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故事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

(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的写作者,首先对文化、故事有一定的积累,也就是完成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以形成语感,建构以建立联系);接着能运用语言表达技巧,面对特定的受众,表述故事,也就是语言表达与交流(运用规律得体表达,置身情境分析评价);再者能够挖掘故事的力量,使具象和抽象连接,从而完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语文化”“文学性”走向明显。该题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挖掘的能力和自我塑造的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依然放在高考语文的首位,但本作文题很重视语文的

工具性:即语言能力,也就是表情达意是否真挚准确;思维

是否清晰严密;语言表达是否有技巧。题目本身对叙事类文体比较友好,从此题可以看到高考作文的走势——鼓励写议论文以外的文体(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等)。

二、审题立意

(一)审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材料先以并列关系呈现,描述的好故事的价值是: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接着以分总关系呈现,点出写作的方向:综上所述,故事是有力量的。

(二)审引导语

引导语中的“你、联想、思考”值得细细琢磨。“你”是青年,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联想”,即思接千载,回忆出好的故事,古今中外的故事,可以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数理科技、航空航天、公共卫生、防疫抗灾等领域;可以是群体故事,可以是个体故事,甚至可以是写作者本人的故事。写作者运用发散思维,联想出大量的故事,以备选择。

“思考”,即好故事有力量。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通过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带给个体生命、社会、时代,乃至世界以力量。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概括,从感性到理性,完成抽象概括思维过程。

(三)立意

根据材料和引导语,不难发现“符合题意”的难度下降,还会发现作文题少了任务指令,也没有“结合材料”的要求。既能直接以材料中的四个“可以”立意,谈“故事的力量”,又能在四个“可以”之外立意,谈“故事的力量”;即便直接依据四个“可以”立意,也不一定四个方面都写全。只要是围绕“故事的力量”来论述,都是符合题意的。

但如果花较多篇幅辨析何为“好故事”,何为“坏故事”,或者进而论述“坏故事”也是有力量的(警示意义),这样的立意可能“基本符合题意”或者“偏离题意”;如果在举例部分堆砌正能量事例,再生硬地扣回“故事力量”,如“可见,故事能够激励我们奋发有为、爱国奉献”,这样的立意“不能切合题意”。不难发现,材料依然是立意的依据,否则会立意欠佳。

三、构思的要点

(一)讲“好”故事。中华五千年故事,三千年文脉,故事来源可谓丰富,但好的标准是什么?“好”故事的标准是:情节曲折、人物生动、通俗易懂、思想深刻。当然,选择贴近写作者生活的故事,更容易突出人文思想;选择对写作者有强烈震撼力的故事,更容易写出独特的感悟。毕竟,写作本质上是人的发现和自我发现,是人的成长和超越。因此,好故事应贴近写作者的生活,那么生发的感悟就会有区别性特点。

(二)如何“有力量”?故事推动了人的变化和成长,影响了社会,或者触动了人的心灵,推动了新故事的书写,从而彰显了故事的力量。比如,议论文举例:桂海潮受杨利伟事迹的激励,选择了航天事业;钟芳荣因看了樊锦诗的书,因樊锦诗的故事而种下考古梦……

(三)确立受众和讲述逻辑。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特别是叙事类作文。既然是讲故事,那么就要确立故事的受众。当受众与我志趣相同时,力求让受众在故事中获得共鸣、共情,在故事中受到启发。当受众与我志趣不同时,力求让受众觉得故事有趣味,当听众“悦纳”该故事,自然就会“悦纳”故事里的内涵,汲取故事里的力量。进而,在好故事的力量影响下,不同的受众书写出新的好故事。

【下水作文】

红色记忆的力量

文/张明慧

没有哪一本革命书籍,会让我读起来哑然失笑,直到遇见《西行漫记》。

“徐海东的门牙在一棵树的树干上找到了,嵌进树干十多天了,是他身体恢复后才发现的。”寥寥数笔,就能想象到将士们在发现门牙时的惊喜和笑谈。他们一定想起了徐海东怎样的紧张,怎样的不安,在关心被战马惊吓的小战士的时候,徐海东怎样回过头,战马怎样不受控制地风驰电掣,又怎样误撞到树上,伤了徐海东……

在延安,还有彭德怀,爱笑的他,也爱玩,养兵的日子里,跟战士们比赛爬坡跑步,飞扬起的黄土和他爽朗的笑声,是那样的有感染力。还有,挥手告别时,蔡树藩爽朗地笑着说:“斯诺,别忘了,帮我买一个假肢!”声音回荡在高原上,是离别,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旷达。

……

这些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红色领导人“与子同袍”的政治风格,也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红色领导人“无可救药”的乐观旷达。故事的作者是斯诺。记者斯诺冒着枪林弹雨,来到西北根据地,西部的画卷随之慢慢展开,随着他的脚步的延长,伟人们一个一个“上场”:首先是儒雅有礼、平易近人、思维缜密的周恩来。接着是毛泽东,一个精力充沛、作息独特、幽默真挚的领导人,他十八岁,忍饥挨饿三天,步行穿越荒岭;三十四岁,三十二天徒步七百多公里,考察五县农民运动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读罢,不觉触动: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他们身上必然有许多过人之处——这是一种实际考察的政治智慧,更是做大事的韧劲。

这是《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故事以采访西北根据地为主线,个体特写为穿插,也还原了一个旷世壮举。记得冰天雪地,泥淖难行;暴风骤雨,敌军来攻;前有险滩,后有追兵;朝行夕进,暮宿荒岭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吗?这壮举里的坚韧不拔、壮怀激烈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的缩影吗?这些红色记忆,不仅激励了无数核弹专家终其一生驻守戈壁滩去研究;还激发了新一代航天人“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还推动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度发射次数屡创新高……一个故事推动着一个故事,赓续了精神,接续了力量。

年轻我辈,若为“信念和远方”故,何不整装出发,以“万水千山只等閑”的乐观豪迈,以“不怕远征难”的坚韧,慎始敬终,创造自己的传奇,书写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徐海东写作者题意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写作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大将徐海东“吹牛皮”引出的故事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浅谈徐海东的军事指挥艺术
忆父亲徐海东在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