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下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
2023-08-26陈香凝丁祝进魏朝青许建和程汉良
陈香凝 丁祝进 魏朝青 许建和 程汉良
摘 要: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水产人才、提升水产行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模块。深化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研究生课程“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为例,挖掘专业特色的德育元素,探索思政教育在该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应用与实践的有效路径,形成“知识、创新、思政”深度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以期满足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对水产专业高级人才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为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深度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水产学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研究生教学;新农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25-04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3],为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学的实践,共建“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协同的全课程育人格局[4],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路径。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培养具备“三农”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5-6],成为新时期涉农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水产学科是培养、输送水产领域专门人才的主阵地。基于新农科建设的时代需求,依托专业课教学,构建专业理论与德育元素双向渗透的授课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和说服力,培养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水产专业人才,是设置水产专业的高校未来发展与建设的前进方向。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阶段,承载着传播高水平专业知识与科研技能、培育引领科学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等重大任务[7]。相较于本科课程思政已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相对滞后。此外,由于研究生群体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读研目的、就业目标、年龄跨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课程思政的建设难度更大。围绕水产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选取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开展德育要素融入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的试点,探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三农”人才的可行性措施,符合新农科建设需求,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做法。
一、思政内涵引入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的必要性
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日趋普及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人数往往较小,“高阶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更突出。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负责制为主,更注重对专业理论、科研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非实验、非专业知识的引导[8],因而,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德育”要素不足,易引起研究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之间发展不同步。
繁重的学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甚至极少数导师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研究生自杀、安全事故、学术造假等事件频发。因此,重视并解决当前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精神需求、人文价值、道德品质等德育的“短板”问题,转变“重专业轻德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8],尤为迫切。
江苏海洋大学水产、渔业发展的研究生,将来可能从事水产养殖、饲料研发、水产病害防治、渔业生态监测等学术研究、技术攻关、管理推广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要求相对高端的专业技术,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正确价值观、行业责任感,及致力于服务渔业、渔民和渔村的“三农”情怀[5]。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研究生专业教学模式,难以达成“才”与“德”高度统一的育人目标。
因此,深入认知水产学科内在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针对性地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德育内涵贯穿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理论、实验、实习全过程,是培养新时期“知渔爱渔”的水产专业前沿人才的有效保障,也是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的情况
“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是江苏海洋大学水产、渔业发展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授课和实验训练,帮助研究生习得饲料营养转化与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的关系、水产动物饲养标准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饲料与水产品营养测定、投饲方案制定等行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
该课程自2015年在江苏海洋大学开设以来,通过完善课程自身及关联课程的教学资料,加大案例分析、探索性内容等教学比重,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授课,达成“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双向并重的综合教学。2020年,获评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基于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的前期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课程团队重构“德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显“科创性”“挑战性”等研究生教学要求,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方并重的“全方位育人”目标[9];带动学科内其他研究生专业课的思政改革,推进德育价值导向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面落实。
三、“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
立足“新农科”布局下水产饲料行业的需求,设置水产学科的高校可通过对史料典故、时事新闻、大国工匠等素材的加工,突出“爱农学农”“科技兴渔”“服务三渔”等思政价值,推进“德育”理念导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教学建设。
(一)借鉴本科课程思政经验,确立自上而下、符合研究生特征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学校参考本科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结合研究生教育教学特征,统筹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总任务,围绕开课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要求,明确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由校、院党政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配合,组织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教学交流,拓展两类课程的教学边界,寻找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持,推进知识技能与价值素养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实践中的融合与传播,达成传道与授业相统一的育人效果。
(二)精炼思政要点,构建“德育”理念浸润的课程内容
课程团队系统挖掘“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潜在的“思政”点和“思政”职能,在不同章节的对应教学任务中引入相关的思政要素,包括时政热点、家国情怀、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等,实现该课程“专业化”与“思政化”的全面契合。课程内容穿插的思政材料应各有侧重,部分设计如表1。
(三)引入交互式教学情境,形成“德育”鲜明、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维教学方法
1. 多元情境教学
课程团队以蕴含思政素材的教学任务为引导,将价值塑造与专业知识相衔接,构建科学知识、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融合统一的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灌输式”授课的时空限制,以直播连线、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话行业工匠,直观感知水产饲料企业/养殖场,增强专业教学的交互性、时效性,让课程思政“看得见”“摸得着”,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专业知识,更认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也更易于树立爱岗、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产、教、研”全方位覆盖教学
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因为尚未接触专业知识或学科背景不足,易对专业前景产生迷茫或怀疑。对此,课程团队设置“学科知识主导型”“科学研究主导型”两类授课教师。前者以启发教学、问题导向等课堂组织模式,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后者运用文献解读、科学猜想与论证展示等教学手法,侧重关联学科的前沿讲解、科创思维的培养。
学校还聘请水产饲料/养殖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产业导师”,从行业实例出发,培养学生以经济思维分析和解决行业实际问题。
(四)引入“思政”评价指标,实现研究生课程思政“多元、全面、全程”的综合性考评机制
课程团队降低笔试类考核的比重,增设“德育”考核指标,侧重对选修“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潜力”“爱国主义”“职业素养”等非应试能力进行评价;将传统的书面作业、论文或试卷拓展到野外调查、设计发明(图纸或实物)、程序代码、视频录像、创业计划、小微企业雏形等多种考核的展示形式;利用网络终端,实施课程参与度、作业完成度、个人/团队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多维、全程考核,克服“重记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探索”“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评价的弊端[4],凸显对非智力素质培养和价值观引导效果的检验[4],组建“德育”视域下“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课程的综合评估。
四、水产学科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课程思政的反思
基于首轮实践获得的较理想评价与效果,课程团队拟定了后续建设计划:
(一)引入SPOC模式,适应研究生教学的高阶化、小班化
研究生人数,尤其是专业课程的班级规模小,加之,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对课程知识深度的需求各异,因此,大规模、无专业区分的MOOC教学不再适用研究生专业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种基于MOOC衍生的小众、限制、集成的在线与实体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10],更符合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征。课程团队前期对“分子生物学”开展的SPOC混合教学实践证明[4],SPOC模式在拓展性、探索性教学与分组讨论中优势明显,易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专业化程度高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增设虚拟仿真实验
“线上教学”“云端授课”开始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然而,实验操作、野外实习等课程受限于时间、场所、人力等因素,难以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急需建设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对应实验内容的虚拟仿真平臺,通过交互的动画展现真实的操作过程,保障实验教学高质量开展和学生的实验安全。
(三)研本联动,教赛互哺
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的部分理论与实验内容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三、四年级专业学习内容的扩充与延伸,通过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合作完成探索类课程内容的研究,促进水产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的前后衔接。基于“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探索类教学内容,发掘并孵育一批项目,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教,培养锻炼学生的科创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教、科、赛”协同发展。
五、结语
涉农高校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使命和水产学科在新农科建设中的目标任务,重塑水产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德育”内核深植研究生“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树立研究生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示范典型,长效推进思政建设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覆盖,培养兼具思想品质和专业素质的、符合新时期乡村振兴需求的,真正“知渔、爱渔、兴渔”的社会主义新“渔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王辉,姜晓,曲振平. 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以环境反应过程原位在线分析技术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29):136-139.
[3] 章双,谭北平,董晓慧,等. “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1(40):62-65.
[4] 陈香凝,高迎莉,丁祝进,等. 思政内涵融入《分子生物学》SPOC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2):167-169.
[5] 张春暖,徐瑞邑,任洪涛,等.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初探[J]. 河南水产,2022(02):36-39.
[6] 曹震,肖湘平. 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3-96.
[7] 李文龙,范萍.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J].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2,40(02):7-12.
[8] 高珊,黄河,高国举,等. “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5):70-75.
[9]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0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2/content_5545939.htm.
[10] 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 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5(07):60-65.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