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08-26王伟
王伟
摘 要:文章首先对大数据的内涵以及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大数据时代,发掘海量数据能够掌握用户的行为习惯,精准了解用户以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也一样,挖掘学生大数据,利用学生大数据做好学生课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其次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难点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学生大数据的收集、大数据伦理以及安全、大数据人才缺乏三个方面。最后综合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大数据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旨在讓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大数据北京;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041-04
高校思政课程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政教育,究其根本在于高校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难以做到精准了解,盲目开展广泛的、点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出现内容涵盖多、面对人群广、形式较老套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数据价值得以体现,构建学生大数据平台、智慧校园、融合社交网络平台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状况大数据,通过规整学生各类大数据,作为对学生思想舆情评价和了解的依据,依托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政薄弱点,对症下药,实行个性化思政教育,让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一、大数据概念以及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大数据的概念
随着社会从互联网时代走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已不少见,大数据指的是充分挖掘用户的各类行为数据,对各类行为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挖掘出行为数据背后的价值,从而让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我们生活中的购物推荐、资讯推荐等,都是大数据技术收集用户的购物习惯、浏览习惯后进行商用推荐,获取商用价值的一种表现。大数据技术有着“4V”特征:1.数据体量大(Volume);2.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3.价值密度低(Value);4.利用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技术通常和云计算技术结合,两者难分难舍,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二)大数据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战略规划,202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概念,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创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管理方式”[1]。由此可见,大数据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 增强对学生数据的挖掘能力
不管是知识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学校要想提升教育成效,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课业信息及思想状况信息。高校思政教育,过去难以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是因为无法精准判断学生的思想舆情。而大数据技术能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各类行为数据的挖掘,如收集学生图书馆借阅记录、社交网络发言记录等,通过挖掘学生行为数据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描写,能够客观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实施个性化思政教育,让目标更加清晰[2]。
2. 加强校园舆情把控能力
校园舆情反映的是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学生议论食堂价格,或是对校园事件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校园舆情。学校面对校园舆情宜疏不宜堵,及时解决校园舆情,查明真相,给学生合理说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校园舆情把控能力,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学生舆情,实施管控措施和解释措施,加以引导。尤其是一些过于激进、倾向有问题的舆情,应及时处理,正向引导。
3.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与管理机制
在思政教育中,汇聚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各类信息,通过判断某一次思政教育的参与人数、活动留存人数等,找到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或是直接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作为思政教育的综合评价。学校对症下药,对思政教育进行优化管理,让思政教育尽可能符合学生口味,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二、大数据技术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难点
(一)大数据收集及分析的难点
应用大数据技术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收集及分析学生大数据。一方面是收集数据,大数据有着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和价值密度低(Value)的特点,利用大数据收集的学生信息繁复多样,哪一个是有效的数据,又能够反映怎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另一方面是分析数据,对收集来的大数据,如何才能分析出其内涵,并给学生的思想状况给出科学的评价。在商业体系中,已有了完善的大数据管理工具以及大数据算法,但是与学生心理和思想状况大数据分析总有不匹配之处[3]。
(二)大数据的伦理及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今天,伦理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也必然会出现这一类问题。首先是伦理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精准了解必然会对学生进行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测,了解学生生活习惯、行为动向、健康状况、社交情况、社交发言等,这无疑是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侵犯,可以说法律伦理问题既是卡在大数据技术的拦路石,也是保护个人隐私的神圣土壤。其次是安全问题,如果收集学生各类大数据,而学校对学生的数据保护不当,很可能受到外界不法分子的攻击,使学生重要的信息被窃取,这不仅会给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也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安全管理必须从严,针对现有技术措施进行完善,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到学生数据领域[4]。
(三)大数据人才短缺的问题
如今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大多是思政教育人才,并非大数据人才,相关工作人员的大数据专业能力不强,这无疑是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大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参与过大数据管理工作,就会造成他们在工作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和工作偏差,自身也会不适应并产生抵触心理。高校缺少专业大数据技能人才,导致大数据技术难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
三、大数据技术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顶层设计
良好的认知是展开工作的前提,学校和教师要明白现代社会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转变教学思路,着手探索大数据技术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齐心协力找出当前思政课程教学的不足,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一步研究试行,分析试行后,再决定如何全面推广。完善顶层设计,围绕“大数据优化思政教育”这一话题,组织课题教研,组织教研小组,查阅参考文献,出方案、出计划、出决策,落实思政教学改革战略。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重点培养教师的数据素养。在信息化、数据化时代,信息化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教师数据素养,也是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大数据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发展大数据平台和适用算法
尝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思政教育之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一步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关键。发展高校大数据平台技术,作为一个归总和分析学生各类大数据的集成信息化平台,可实现众多数据信息的快捷处理。建立大数据平台后,还要建立起与数据管理相匹配的算法或运营管理机制,商业信息算法并不适用学生数据算法,在数据存储分析工作中,应该改变传统数据整合方式,充分使用云计算方法来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开发独特算法,进而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有效性[5]。
(三)合理发掘学生大数据
可探索的发掘学生大数据的途径有三点。一是从“智慧校园”获取数据,“智慧校园”是一个重点突破口,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学校以信息化的形式运作,方便教师或学生使用。利用智能识别技术,记录学生的数据,例如学生利用智慧校园系统,查找空缺的自习室或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源,大数据平台连接教务处即可获取学生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在食堂、宿舍的活动数据。二是融合社交平台,突破传统的数据管理限制,采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方式,全方位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高效交流,进一步增强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如从学生的微信群中获取数据资源,从学生的社交平台发言中获取数据资源等。三是多方人员对学生的资讯反馈与评价,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是教育系统的中枢,是各方人员的联系者,展开与多方面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妥善收集学生的资讯等,综合多方面人员资讯,对学生做出评价,作为数据记录在大数据平台上[6]。
(四)重视学生数据伦理安全和存储安全
数据伦理安全和存储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信息的精准了解,就必然会对学生信息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了解学生生活习惯、行为动向、健康状况、社交情况、社交发言等,不管是从智慧校园中获取数据,融合社交平台获取数据,还是从多方人员中获取评价与反馈数据,都应该建立在伦理安全的基础上,尊重个人隐私,遵循法律条规[7]。另外,要重视数据存储安全,根据国家等保制度,配置有效的防火墙,做好网络防护,切实保护学生数据不被泄露[8]。
(五)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
现代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讲究“个性化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也一样,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或者思想问题所在,将学生适当分层,布置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措施。通过上述各方途径,在大数据平台上分析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教师可在大数据平台获取学生直观的数据测评,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对学生进行综合了解之后,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性教育。比如通过作业和考核大数据分析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A学生不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B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与难点总结不到位,那么就要分别对两位学生展开不同的教育,补足学生在思政课上的不足。发现学生出现比较极端的思想或沉迷网络导致迷失自我,思政工作者应进行点对点教育,引导他们走向正途[9]。
(六)拓展线上思政平台,大数据推送相关内容
线上途径是灵活的,形式是自由的,也是学生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利用线上途径展开思政教育,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言,相互分享见解,辨析他人的观点。因此,高校拓展网上途径,配置模块化文章,组织线上思政课程、组织红色观影、开通举荐举报窗口、辨析校园舆情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线上思政教育平台接入高校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内容是什么,综合分析学生在哪一方面还存在不足,推送针对性的文章内容,设置相关话题模块,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用正向、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改变思想中的偏差[10]。
(七)利用大数据,优化思政课程内容
围绕“上好一节思政课”的目标,必须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思政课程的有效性,原则上要让思政课程具有亲和力,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管是常规课还是活动课,应从高校思政工作的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分析他们是否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是否具有情感互动,感受是怎样的,有哪些改进之处。一直以来,思政教师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学生和教师的联系较弱,不利于思政课程的改革和优化。
针对这种问题,利用大数据思维,转化对思政课程的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化手段获取信息,比如收集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思政活动的人数、媒体传播情况、思政活动留存人数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程评价打分并留下意见建议,形成“自下而上”的教学反馈,教师教的怎么样、哪里还有问题等,教師收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馈性评价、其他教师听课的侧面性评价等,从众多评价中找出提及最多的问题,教师在后续思政课程教学中改进,尽可能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重点问题,努力让思政课程更加完善。从学校角度来看,还可以将学生反馈的评价性数据作为对教师的考核,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表现良好的、评价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的教师提出批评,这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提升教学质量[11]。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在大数据技术加持下,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思政现状以及学生实际思政学习需求,从而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更加完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22-08-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43/202208/t20220816_653132.html.
[2] 吴俐. 大數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快乐阅读,2022(03):108-110.
[3] 王琳. 基于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2):13-14.
[4] 李东坡,陈静.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4):86-93.
[5] 张小阳,牛扩,韩雪. 全媒体融合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成才,2022(17):30-31.
[6] 遇洪涛.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探究[J]. 吉林教育,2022(17):66-68.
[7] 王苏娅.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50):83.
[8] 刘光斌,夏雨轩.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2022(05):39-47.
[9] 石益.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才智,2018(04):112.
[10] 郭超. 新局·困局·破局: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刍议[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3):112-118.
[11] 杨萍. 建党百年视域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145-147.
(荐稿人:卢毅,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