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3-08-26张超
张超
摘 要:文章探索了课程思政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课程思政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对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提升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水平,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理论为基础,提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实践策略,通过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比例的调整、价值的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期提升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水平,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01-04
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为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深度挖掘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系列思政教育元素,并且选择恰当时机,科学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為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开展模范引领工作以及案例指导工作。高校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展开有效培养,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思政概念与内涵
(一)课程思政概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作为中心工作开展的核心参考依据,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优质教育载体,落实岗位责任制度,确保各类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步发展,形成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效应。”结合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课程思政工作应秉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建立联系,有效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知识传授、经验传授环节,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兼具工具性特征与价值性特征。课程思政理念注重在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价值观念引领与知识传递,注重将互联网资源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环节[1]。
(二)课程思政内涵阐述
在课程思政实践发展路径探索环节,教育人员应注重以下关键节点:首先需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且创设师生平等互动、平等交流的优质课堂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作用。结合思政理论课性质展开分析,其无疑是一门显性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重要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建立联系,教师应在培养高校学生良好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同时,注重思政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思想文化建立联系,充分体现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宗旨。而其他具备思政教育功能的专业课程,则为隐性课程,应注重在常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理念。高等院校科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在课程思政理念的科学指导下,深度挖掘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潜在思政教育元素,学生顺利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并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蕴与人文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思政实践环节,教育工作者应对多个专业学科的价值元素展开深度分析与统筹规划,在顺利完成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
例如在科学知识传播环节,教师可以将科学家永不言弃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宝贵情怀充分展现给学生,确保学生在科学家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在课程思政理念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精准提炼、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自身教育工作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教师在顺利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知识顺利转化为内在精神与内在品质,转化为适应社会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键能力。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科学设计改革方案,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为确保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在互联网中搜索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以及思政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环节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顺利完成思政教育工作任务[3]。
例如在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不仅需要深度挖掘典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更新成果,需要引入“圆梦工程”以及“创造中国”等相关主题内容,通过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现代基础建设相关内容,确保学生对我国土木工程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具备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及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合理应用于实践中,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在未来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表现。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发挥理实融合功能
众所周知,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其中理论知识可以作为实践操作的核心参考依据,而实践活动则可以作为学生理论知识内化与理论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这也意味着传统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课程改革需求,更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土木工程知识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式与机械式学习状态,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凸显,学习效率低下。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应适当提升实践教学比例,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理实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拓展活动建立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操作,完成知识内化与技能迁移,并顺利转化为岗位胜任能力。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前往企业实习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优势,使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具备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且通过思政教育工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三)加大引导力度,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在顺利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正确价值观念展开科学引导,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与作用。
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抓住新生入学这一优质教育契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以及友爱品质,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确保学生感受来自教育人员的关心与关爱,助力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一)结合价值导向,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新时期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的各项要求,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个人理念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建立联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知识功能与技能功能,深度挖掘、深度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元素以及科学素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以及实训课的教学环节,科学渗透与职业观念、价值观念培养相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线上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发展现状以及思想动态,对学生展开科学引领,确保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并且将当前发展现状与国际发展情况展开科学对比,充分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岗位职责以及历史使命,助力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坚定政治信仰[5]。
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将土木工程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核心参考依据,针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展开有效培养,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并且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发光发热。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与理想信念,助力学生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
将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理念建立联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其中蕴含的一系列价值理念。课程思政乃是新时期背景下,一种极为优质、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思维方法,也是高等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高等院校应确保专业教育工作与理想教育工作建立联系,在专业课堂教学环节顺利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从历史角度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感受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因此,教师在授课环节,需要在哲学层面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确保学生在科学处理科研问题或工程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际案例或实际情景出发,进行深度分析与综合考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非将书本中掌握的知识不假思索地应用于其中,从而犯下经验主义错误与教条主义错误。学校应保证专业教育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实现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引入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学科思维,对土木工程教材中的一系列思政教育内涵展开深度挖掘与合理应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课堂教学环节,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具备理论性、实践性与工程性特征,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实验过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保持高度重视,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顺利完成思政理论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环节引入课程思政理念,教育人员可以与学生展开深度互动与深度交流,掌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拓宽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知识获取途径,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木工工程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合理引入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以及微课教学法等一系列互联网教学手段,确保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借助企业顶岗实习活动、实验室实训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内化,严格按照规范化实验流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实验活动。并且通过实践操作与企业实习,提升对工程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还需确保学生充分意识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际功能,在工程设计环节,应当结合地质情况、经济条件以及地区水文条件等综合因素展开深度分析与综合考量,确保工程设计方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及国家整体发展需求。
(三)借助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事业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引入与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土木工程专业特征相关的资料信息,确保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资源可以实现融合发展,拓宽学生知识储备与眼界,使学生提升对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可以引入一系列真实的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为学生播放三峡大坝以及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相关的影像资料,在确保学生精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知识与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充分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岗位职责,并且积极创新工程思维与工程意识,以此为基础,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民族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为确保学生形成工程安全观念,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的工程安全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环节,对一系列工程事故的发生原因展开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责任感。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引入房建企业的真实案例,向学生精准介绍质量问题的成因,并且鼓励学生自行分析质量隐患与安全事故对自身的启示,通过此种方式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领会土木工程从业者肩负的重要岗位职责以及需要遵循的行业规范。这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关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存在密切关联,因此责任重大。为此,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借助先进工作理念与工作思想,严格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充分意识到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重要义务与职责,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遵守相关行业规范,并且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建立联系,不仅可以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赢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可以为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振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构建——以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2):7-11.
[2] 周小龙,郑显春,郭涛,等.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混合式教学课程目标与评价设计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 砖瓦,2022(06):157-159.
[3] 于业栓.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以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151-152.
[4] 何雅妮,杨杰. 移动互联网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以四川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2(19):111-113.
[5] 韩春鹏,王锐,李泽闯,等.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安徽建筑,2022,29(03):97-99.
(荐稿人:张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