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

2023-08-26张恒军

对外传播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

【内容提要】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

【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 国际传播 逻辑内涵 现实指向 实践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①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目标,而全球文明倡议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全球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根本支撑、以中华文明为价值内核、以中国共产党文明发展实践为经验依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明确的发展路径。作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对话、互鉴、包容等理念,在促进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打造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进程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力量。

一、中国之理:全球文明倡议是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文明驱动力量

随着国际传播从“帝国传播”走向“世界性传播”,国际传播秩序不断重构发展,但公平公正的价值內核并未在深入发展中得以强化,甚至出现了反向弱化的趋向,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极端主义等再次抬头,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再次成为全球议题。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已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进入着力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阶段。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一种创造性力量,无疑提供了新思路,并迅速成为国际传播场域的新焦点,有利于全球文明价值逻辑和全球治理格局重塑,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文明驱动力量。

(一)在多极化发展中坚持平等互尊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垄断”被逐渐打破,“东升西降”成为新趋向。直面单边主义、地缘冲突、民主霸权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损耗,中国提出新时代全球文明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并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一方面积极呼吁各国尊重文明差异,平等对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正所谓“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多元平台,充分满足文明主体平等交流的需求,充分展现了不同文明的价值理念,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在共同价值弘扬中坚持文明互鉴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到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局势交织,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单边主义,出台了一系列贸易壁垒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家之间的正常交流与交往,成为全球化良性演进的“拦路虎”。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坚持互学互鉴”,积极寻求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创造性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深化全球化发展,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表征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已得到全球广泛认可,被写入联合国多项决议文件。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深刻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交流才能创造多方共赢的发展环境,文明互鉴则是达成上述目标的核心驱动,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保障。2023年2月,中国与希腊两国联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为全人类共同价值驱动下的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范式。

(三)在数字文明向度中坚持全面对话

近年来,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融入人类社会,媒介与社会正在实现深层互构,人类社会也开始超越实体范畴,迎来全新、全真、全域的数字世界,并衍生出全新的文明样态,即数字文明。“十四五”规划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独立成章,明确了新阶段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建设任务。中国正在探索如何弥合数字鸿沟,创造更加平等的数字世界,并提出要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数字文明语境下,不同文明元素将依托庞杂数字资源和丰富平台渠道进行全面对话,届时文明交互将打破时空局限,真正实现无障碍化。以非线性、去中心化、强关联为底层逻辑的数字生态,将会给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带来根本改变,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治理规则、行为习惯等的深层碰撞,也将进一步拓宽文明交流的维度边界,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创造更加开放的场域空间。

(四)在文明多样演进中坚持开放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的文明交往、相互借鉴,有着各自演进发展的方向,为彰显文明个性价值创造着条件。中华文明一直强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不同文明的交往交流并非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霸权主义通常会加以利用,藉此宣扬西方中心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但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才应是主流,才会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坚持开放包容将有力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人类之光:全球文明倡议驱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现实指向

全球文明倡议内含四个“共同倡导”,体现了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基本意蕴和根本指向,彼此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关系,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是一个共生的有机整体。同时,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又形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核,这也决定了全球文明倡议国际传播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和时代应然性。

(一)有助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重塑全球治理格局

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有赖于交流互鉴,有利于实现全球传播共商共建。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有助于实现以平等为首要前提的文明交流互鉴,进而重塑全球治理格局。全球文明倡议所代表的新型文明观,是为重塑全球治理格局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它主张“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②;主张“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③,在全球文明大家园中,每个文明都有着各自的美,共同绘制着人类文明的璀璨,因此,要摒除傲慢,消解偏见。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要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之态打破各自交往的壁垒,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借此实现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共同进步。2022年,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17%的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所提出的文明观有着基本的认知与认可,其占比仅次于“一带一路”倡议(25%),且高达70%的人肯定了文明交流互鉴在优化全球治理格局中的正向作用。④

(二)有助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镜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有赖于共识形成,有利于实现全球传播正义。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凝聚共识,进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有历史意义的镜鉴。不同于依托于抽象个人的西方“普世價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依托社会实践的更高层次存在,是全球文明发展的成果总和,是不同文明在生存发展中自我生成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当前,西方国家所宣扬的“现代化=西方化”已脱离了最初的本义,不再是具有普遍意义且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而是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意识形态武器。西方国家通过长期占据经济霸权地位和政治话语权,不断宣传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并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肆意评判、指责他国,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破坏他国内政外交。而全球文明倡议所强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所提出的,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增加不同文明之间的信任,强化认同,打破意识形态束缚,消解社会制度隔阂,打造美美与共局面。

(三)有助于推动文明传承创新,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有赖于传承创新,有利于实现全球传播范式革新。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有助于实现包括技术范式革新在内的全球传播范式革新,进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⑤如果说文明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外在驱动,那么以内向视角挖掘文明自身价值,促进文明现代化演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实现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各大文明体确需在传承与创新上下足功夫,不断寻求最佳的文明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了强大生命力。“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抓手和实践路径,也是中国为全球发展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始终致力于促进文明传承发展和创新创造。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将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四)有助于增进人文交流合作,深化民心相知相通

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有赖于互动对话,有利于实现全球传播的交流融合。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互动对话渠道的畅通,进而深化民心相知相通。国际传播秩序重构,集中体现在两个维度,即现实维度和虚拟维度。在现实维度,中国已经提出构建亚洲、中非、中阿、上合组织、人与自然生命、地球生命等共同体倡议;在虚拟维度,中国则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无论哪个维度,国际传播秩序重构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持续强化认同的复杂演进过程。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重要的路径选择,也是全球文明倡议国际传播的策略选择。不同文明体之间,必须藉此才能不断加深彼此了解,提高彼此互信,进而减少对抗与冲突。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持续丰富国际人文交流内容,不断拓宽文明合作边界,确保各种合作落于实处、稳步推进。

三、笃行之途:全球文明倡议驱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实践原则

全球文明倡议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在驱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增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高效、精准和长效。

(一)坚持间性交往

间性原则是促发文明交往、文化互嵌的智慧,不仅能够拓宽不同文明主体、文化社群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为不同文明体的逻辑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跨文化传播中,当受众自我认知和普遍认知的文化身份贴合时,就会产生文化共鸣,进而形成“第三文化空间”,以确保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高效交流。因此,不同文明体之间以间性原则为指导,可加深对彼此文化身份与行为准则的了解,有效消解文化隔阂与认知偏见。换而言之,这一原则有助于保持文明体的异质性,为实现“互惠性理解”创造有利条件⑥。我们需要从“自我”与“他者”的间性关系入手审视中华文明的世界交往实践,既要打破单一文明的思维局限,构建以共同价值为内核的普遍性理论,消解偏见,摒弃对抗,实现本土全球化;又要在文明交往中打造“第三文化空间”,将中华文明个性符号与价值下沉为在地经验,实现全球化解释。

(二)强化具身体验

体验原则是强调个体在亲身经历、触碰、感知文化的前提下,深刻领悟文化背后的情感意蕴,自主建构生成独特的文化意义,这是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讲,在文明交往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受众具身体验,除了传统线下交流活动外,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虚拟在场”,跨时空地体验其他文明,全面参与全球文明交往实践,进而提升传播效能。这也是数字文明时代人本位转向的重要体现。对中华文明全球传播而言,可利用虚拟设备让海外民众全感官体验自然风光、特色民俗、地域文化等,借此消解文化认知差异,促使其对中华文明形成正向认知。另外,具身体验可以深层引发情绪共鸣,可充分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华文明的审美期待、好奇心理,特别是在人机交互、智能识别、情感计算等技术赋能下的精准国际传播中,数字文明“在场空间”中受众的具身体验,将成为经验文明、强化共情的动态过程。

(三)推进多元传播

数字文明时代,全球化已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基层传播在促进文明交往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各大文明体在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多元原则,注重多元力量,对媒体角色重新定位,构建官方与民间协同的多元立体传播体系。对中华文明全球传播而言,国家在战略统筹与公共外交之外,还要引导地方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该行政区域的国际传播工作,鼓励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机构建立稳定的交往机制。另外,地方媒体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地域性,通过叙事话语下沉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可信性,通过为全球文明交往提供真实案例来提高话语权。此外,应持续扩大文明传播主体,将国内外视频平台、自媒体、意见领袖等纳入基层传播体系内,全面挖掘释放民间力量的传播优势。

(四)注重人文联动

人文原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以德为本的人生观,以和为本的价值观”⑦,通过多维度文明交往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要求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超越纷争、消解偏见。最为关键的是,要以人文精神进行文明体之间纵横联动,进而实现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当代与历史的全面对接,夯实国际治理新格局、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思想根基。另外,在文明交往实践中,还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并将其与欧洲启蒙思想、古希腊精神进行深层对接,从人文层面寻求文明之根,藉此强化共同价值的正当性,即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实践中,相关主体应深入挖掘、精炼、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从文明互鉴层面拓宽跨文化传播维度。

综上所述,全球文明倡议是驱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重要力量,具有明确的立论基础、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它将为人类理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随着全球文明倡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并从202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将进一步为中国参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以法治方式手段坚定有效维护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更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与全球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ZD311)的阶段性成果。

张恒军系大連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0页。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9页。

④孙敬鑫:《全球文明倡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第42-4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页。

⑥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03-113页。

⑦胡钰:《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传播》,《当代传播》2022年第2期,第4-10页。

⑧王毅:《贯彻对外关系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人民日报》2023年6月29日,第6版。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与西媒“错位竞争”,合力发出影响国际舆论“最强音”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