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成果大数据的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8-25刘小红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专利

刘小红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驱动力。国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尝试通过专利、软著等知识成果大数据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文章阐述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过程和方式,分析当前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知识成果大数据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知识成果大数据;科研成果转化;专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63

[中图分类号]TP399;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2-0194-03

0     引 言

科研成果转化是我国“产学研”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将科技研究成果中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转化为生产力,最终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科研经费年增长率超过10%,总投入常年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仅有10%~30%的前沿科研成果被真正地应用于生产,高等院校和专职院校研发机构的比例甚至常年低于10%。虽然各级政府均在尝试通过不同的策略探索多元化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但是技术交易的生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推动科研成果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仍然是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问题[1]。

1     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科研成果转化分为“转”和“化”两个阶段。在“转”的阶段,科研成果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需要通过服务体系和平台使双方能够精准匹配;在“化”的阶段,则是通过不断地试验,使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直至产业化。科研成果的流动与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式分为6种,即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科研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研成果;以该科研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研成果作为投资,折算成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商定的方式。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科研成果转让、作价出资和许可是当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在这3种方式中,作价出资的合同金额最高,而转让的合同占比达到70%以上。

2     科研成果转化现存问题

2.1   科研人员不擅长对接市场需求

产品市场化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培育,科研成果诞生后,研发团队需要通过创造商机、做出产品、发表论文以及成立专门的孵化公司等一系列举措才能使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其中的波折超乎想象,会耗费科研团队大量的精力。但是,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市场并不是其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初期,科研人员对市场的需求与客户的想法定位往往不一致,难以正确地使用引导、完善需求,导致对接周期拉长和市场认知期漫长。供需双方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信息共享不畅,缺乏充分的了解。许多科研项目在立项阶段未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致使研究成果未能以市场为研究方向,供需双方之间不匹配,科研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阁[2]。

2.2   难以得到大量资本的长期支持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且周期长的持续性活动,整个过程的未知因素多,若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支持。但是,多数投资行为往往只注重短期的投资回报率,不愿意承担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高失败率,致使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不少科研成果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需要进行各种分项研究,这就要求资本持续加大投入并具有长期价值型的投資理念。如此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差错或意外,都可能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被迫停止。不仅可能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前功尽弃、从头再来,也有可能直接终止、无功而返。同时,多数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受政策的影响较大,众多的不确定性使资本更偏向于投资成熟项目,以此规避风险[3]。

2.3   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我国适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建立了科技成果创新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了多元资本投入的科技创新基地网络,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但是,目前仍未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尤其缺乏公信力强的第三方转化服务平台和完备的转化服务规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市场能力强的第三方平台参与成果转化的沟通、联络、设计和撮合工作,帮助科研项目对接市场、寻求政府支持、找到理念匹配的投资基金参与。当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层级不同、辐射范围和吸引力有限、资源集中度低,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之间割裂明显,未形成功能齐全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3     基于知识成果大数据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的策略

科研成果的供给主体主要为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需要与企业联合,摸清市场的真实需求。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

3.1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体系

目前,国家已就科研成果转化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其他各级政府的相关配套规范体系仍未出台,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细则。尤其是针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国有单位,需要建立科研成果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这类成果的评估和处理流程,为科研成果转化做好铺垫。各单位在制定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前,需要以知识成果大数据为基础,避免为了激励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而盲目追求数据目标的实现,更应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动态跟踪,监测科研成果转化的后期质量,使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向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较好的项目倾斜。同时,针对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过于原则化、弹性大和操作性弱的特点,需要各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落地策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低于50%的收益,用于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每个单位应结合实际,规定具体比例数值,如55%、60%等,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重要贡献人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4]。另外,当前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缺乏联动,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需要在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进行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保持体系的动态更新,且更具可执行性。

3.2   培养科研人员的市场敏锐性和商品意识

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成果的关键点在于该成果是否在研发启动阶段就能设计出产品和商品的清晰轮廓。在大数据时代,科研人员必须以知识成果大数据为基础,培养市场敏锐性和强烈的商品意识。科研人员的创新不能只追求热点,也不能仅以创新为最终目的,而是要结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来研发成果,评估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可开发规模,并制订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服务形态和配套的技术方案,预估目标企业和可能受众,并以市场导向为目标,测算科研成果转化各阶段的市场规模,制订相应的市场推广方案。根据现有的知识成果大数据,科研人员应明确自身项目研发的属性,确定其属于市场拉动型还是技术推动型,这样更能精准定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质和应用领域。

3.3   选择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科研人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领域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成果的技术复杂度。一些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其科研项目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市场,并伴随着较高的失败率。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其潜在市场规模、技术突破节点等数据,判断其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通过知识成果大数据具体分析每项科研成果,选择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通常科研成果按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的高低分为4种类型,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均高的科研成果一般通过转让和许可的方式转化;技术成熟度高、市场成熟度低的科研成果适合通过作价投资的方式转化;市场成熟度高、技术成熟度低的科研成果则往往通过合作转化或许可的方式转化;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均低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合作转化、“许可+合作”的方式转化[5]。对于一些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难以评估的科研成果,可从转化企业的资金实力、可承担的知识产权风险、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阶段、科研成果权益单位决策程序的复杂程度等方面入手,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以期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4   做好各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各级政府、高校和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建或接入上级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科研成果资源与外部需求集中对接。各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设计时,应秉承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理念,通过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落地,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规范化。资源广且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亦可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发挥其资源优势,帮助资源方和需求方进行精准匹配,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资源方要将自身科研成果及时录入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供需求方检索;需求方则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将具体需求发布至平台,供资源方对接。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型如图2所示。

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仅要充当中介机构的角色,更要为转化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在需求方与资源方匹配后,特别是完成项目的投融资后,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跟踪科研成果的研发、试验和转化进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还要基于知识成果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打通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共通,通过数据的分类和挖掘,促使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真正助力转化率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成果转化需要以知识成果大数据为基础,选择恰当的转化方式进行精准转化。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真正将国内、国际的科研成果需求网、技术网、资金网、专家网等数据打通,提供完整的转化产业链、支撑体系和生态系统,从而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百姓的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梅,王宪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共享研究综述与展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87.

[2]陈实,张泊帆.基于专利数据的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2(12):5-17.

[3]左博韬.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2:13-26.

[4]彭飞,黄刚.大数据视角下科技创新成果精准转化的关键环节与实现步骤[J].科学管理研究,2021(2):59-64.

[5]张宇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研究:以铜陵市科技成果转化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9-44.

猜你喜欢

专利
专利
发明与专利
专利文摘
专利文摘
专利
专利信息
专利资讯
专利资讯
专利资讯
专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