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3-08-25赵勇
赵勇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主要着力点,文章主要分析安徽建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具体举措,从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总结提炼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2.07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2-0239-03
0 引 言
地方高校的本科教育,一般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将培养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地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衡量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2]。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面向实践应用,全方位、立体化和多维度地审视与重构现有本科专业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确保专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应用导向[3]。地方高校从提高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着手,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专业长远发展、为一流本科教育持续提供强大支持的有效手段[4]。地方高校的本质属性是应用性,加强与地方各行各业的合作对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来说非常重要[5]。通过对外合作,强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同时,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抓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2019年,安徽建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2022年该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本文总结提炼该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1 科学确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1.1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卓越新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为契机,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通过打造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推进专业改造升级,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
1.2 阶段目标
1.2.1 優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深化适应式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式人才培养机制、共创式课堂教学、竞合式实践教学、应用式专业教材、嵌入式课程思政等建设与改革。通过实施全程式学业辅导系统,明晰专业发展路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外部优质资源,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和新体系,大力推动一流资源、一流团队、一流课程、一流条件等建设,力争3年内将本专业建设为国内知名的一流本科专业。
1.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体系
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坚持“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体验教学—全真教学”步骤,利用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优势,增加实践课程类型,打破专业实践类课程界限,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1.2.3 打造“理实交融”的师资队伍
通过强化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理实交融”师资队伍,将专业教师培养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双能人才”,为培养出符合数字化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2.4 建设一流专业实践平台
以开放式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为抓手,建设校企(地)协同育人平台及满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与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综合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流专业实践平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质量。
2 合理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
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为抓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个方面进行建设。
2.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学校“大土建”特色相结合,让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土木建筑行业特点,具备在土建行业服务的优势。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同频,打破先理论后实践、二者相对独立的传统模式,构建多样化同步实践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实施、同频共振。三是在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实践型专家资源、岗位学习条件、实践案例经验,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培养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实战技能。四是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职业认证辅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2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新文科、新商科建设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新文科、新商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一是开展建筑类知识教育,彰显行业特色。二是强化法律类、财务类课程,彰显复合特色。三是重视实践教育,彰显应用特色。四是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彰显智慧特色。五是加强社会责任和创新教育,彰显担当特色。六是融入徽商管理文化精华,彰显地域
特色。
围绕国家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示范课程,优化课程设置,打造课程群组。面向数字化、“互联网+”新时代,开设“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等系列课程。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等工作,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嵌入式课程思政建设,引领育人方向。引导教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3 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专业的“理实交融”师资队伍,培养“双师素质”和“双能人才”。通过项目合作、专题训练等方式派遣专业教师到相关单位进行每年至少累积3~6个月的实务工作。通过“传、帮、带”机制和“一对一”培训青年教师的方式,大幅提升整体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理论基础、实战能力及角色定位与用人单位需求无縫对接,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级人才奠定基础。
二是组建核心的“教学创新”师资队伍。以省级教学团队成员为骨干,以一流课程建设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平台,以院系质量监控为保障,通过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整合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团队。
三是建设校外实践导师队伍和兼职讲师队伍。邀请校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专家担任实践导师,承担或辅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增强实践教学力量。
四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打造一流专业师资团队。优化工作环境,提升教研平台层次,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支持教师海外访学;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4 教学方式改革
一是改革专业课程授课方式,积极推行翻转课堂,将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实施“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教学改革。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情景模拟、头脑风暴、视频播讲、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案例情景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同时,通过“一课多师、同台授课”模式,将课程中的不同部分交由不同教师分别讲授,发挥各个教师特长,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参与授课,通过与本专业教师同台对话,丰富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实践。
二是丰富实践教学手段,采用实习、实训、参加竞赛、虚拟仿真、云课堂等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成果融入专业教学,打造大规模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和混合式“金课”,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2.5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要构建由标准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反馈体系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厚植卓越质量文化,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质量标准,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专业实习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等,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组织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建立从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到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制;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严格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三是强化育人质量导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采用360°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开展多方听课活动、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以及定期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坚持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考试管理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
四是加强内外联通互动,建立质量跟踪反馈体系。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都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培养质量调查,掌握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将用人单位评价反馈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和契合度。
五是实施教学材料模板化管理,形成教学材料标准化体系。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指导书及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均有标准的格式模板或审核标准,对考试试卷设立质控点,实施系主任、教学秘书、分管院长三级审核,保证精准纠错、标准入库,形成教学材料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3 勇于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模式
该专业与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的软硬件、技术和平台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实验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符合一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训练需要的实验室,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按照“与时俱进、注重应用、强化适应”的原则,充分利用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优势、大数据优势和信息技术教育优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将内容、方法、技术深度融合,改革培养模式、组建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管理,建立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社会数字化生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3.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实践类课程一直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高地位和较大比重。但传统的课程设计、模拟实训以及现场实习等实践课程对实习、实践条件要求较高,并且满足不了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该专业充分利用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教育平台优势和系统大数据优势,一方面打破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之间的壁垒,将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的实践训练系统化;另一方面还能够打破专业实践训练的校际壁垒,与其他院校的专业实践进行联通,这既是对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是对专业实践体系的创新。
3.3 丰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有强大的软硬件支持能力,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多感官情景化教学,采用在线专业竞赛平台,可以将竞赛作为技能训练教学手段,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88-91.
[2]王家男.一流本科教育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
105-108.
[3]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11-119.
[4]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79.
[5]潘俊,潘鑫晨,肖奕萱.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科教文汇,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