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研究回溯与展望

2023-08-25李虹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立德树人

摘 要: 相较于中小学教材,高等学校各学科教材的建设自主性较大,我国对高校教材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高校教材质量有待提高。高校教材是国家建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知识选择的理念和逻辑生成的集中体现。高校教材建设涉及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出版社等多个主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系统工程。高校教材建设研究应以发生学为基本理念,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意涵;以角色论为破题思路,着力构建多维协同的建设机制;以实践论为主要范式,重视调查研究,以保障高校教材建设质量。

关键词: 高校教材建设;立德树人;研究回溯;理论遵循;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3)05-0021-10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3-05-003

在我国,高等学校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依托,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高校教材是影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思想宝库和智慧经典。长期以来,相较于对中小学教材的关注度,我国对高校教材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加之高校各学科教材的自主性较大,高等学校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不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关于高校教材建设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回溯高校教材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的高校教材研究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有利于提升高校教材质量。

一、研究回溯

(一)高校教材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长期以来,学界较少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高校教材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诸多学者站在国家事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开展教材研究。有学者认为,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在教材中有所反映[1],教诲性是教材的根本属性[2]。葛兆光认为,各种文、史、哲方面的教科书,要塑造忠诚国民,培养人的文明和教养[3]。杜时忠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与合适的流程环节“进教材”,提出一种将价值观“融入”教材的概念[4]。韩震长期以来高度关注高校教材体系的完善,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5],要总结中国经验、描述中国问题、表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6]。顾海良提出,社科类教材要进一步提升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7]。田慧生强调,应从政治建设、质量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8]。杜瑞军、李芒从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出发,提出需要依法确立教材管理作为国家事权的内涵,并从提升教材水平的角度明确了高校和教师的职责[9]。李太平等认为,教材通过建立学生的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来实现国家认同的使命[10]。由檀传宝领衔的“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组融入合乎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吸纳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对如何开发国民身份认同的教材提出了思路。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提出,要在教材建设方面体现国家事权“一坚持五体现” “一坚持五体现”,是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观,必须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的基本遵循和实践要求[11]。

(二)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

钟启泉较早提出需重视大学教材建设与开发[12]。刘学智等就“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研究”这一课题开展研究,提出我国必须以教材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的现代化教材体系[13-15]。2019年,李芒主持的重大研究课题“世界主要国家教材建设研究”开题,在教材的系统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16]。杨丹提出,随着社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且面临全球化、智能化 等挑战,高校教材建设应处理好知与魂、术与道、教与学、质与量、引与培、源与流等六个关系,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17]。李奇通过调查学生对已有教材建设成果的态度,发现高等教育教材在适用性与科学性、编写印刷水平、定价与配套资源等方面存在问题,认为高校教材改革的重点在提高其实践性、时代性和语言流畅度,并提出适当引入原版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18]。李虹从高校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教材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以及高校教材建设应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等方面做了探索,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许多新形势的情况下,需要创新高校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机制[19,20]。蔡颖蔚以南京大学为例,提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需要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21]。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考察团于2003年前往发达国家进行高校教材建设考察时发现,中外高校对“教材”一词的用法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教师将教材作为textbook来使用,而美国高校的教材则类似于teaching material的功能[22]。孙益在分析了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教材遴选与管理的历史、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生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如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研究生教材建设、重视高校基础课程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规范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注重教材的电子化等[23]。郭瑾莉等则 从地方高校的视角提出,新时代地方高校必  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推动教材政治建设;立足严格管理,加快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与秩序;切实在教材特色和高水平编写人员上下功夫,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教材[24]。金文旺等对首届全国高等教育类教材建设优  秀奖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提出应多措并举促进不同学科、高校和地区教材建设多样化发展[25]。

(三)高校教材形式创新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化教材应运而生,许多高等教育学者、高校教材的编写者和教材管理者从高校教材建设与新技术结合的角度提出高校教材形式建设的创新思路。李辉认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要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以电子教材建设为先导,创建高校教材规划与建设的新机制[26]。张炜提出,在借助纸质教材完成知识的有限呈现后,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新形态的课程平台,促进教材的表现形态发生变化[27]。张家军等提出,新形式教材(智慧化教材)的价值逻辑起点,是依托智能技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8]。但随着网络化、多媒体教材的出现,电子化教材的价值逻辑和负面影响需引起重视。李芒关注到电子教科书不能丧失教育性这个核心考察标准,一些电子教科书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电子教科书目前无法彻底取代纸质教科书[29]。根据金文旺等对高等教育类教材建设优秀奖的统计分析,在高校优秀教材中,数字教材总体偏少,高校教材的形式创新及新形式教材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25]。

(四)高校教材的出版和选用研究

部分教材出版社及出版人对教材出版质量展开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实践中开创了“研编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教材编写者与出版者的同步互动,提升了一线教师和教材出版工作者共同促进教材质量的意识和素养。黄强认为,新时代的教材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出版社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诚意做好教材出版服务相关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加强教材的立体化和数字化建设[30]。饶涛探讨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针对高校教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深耕优势学科、对接社会需求、加快高校教材出版转型升级等[31]。王军认为,面向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教材出版,必须与当今时代对人才提出的不同定位和要求相契合[32]。药蓉认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教材建设思路应围绕“有质量”展开,从教材的品牌建立,到教材内容保障、形式创新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行为规范、品质优先[33]。部分高校教材管理者对教材的选用和供应展开思考,建议制定便于操作的高校教材选用标准和严格的审批程序,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教材,教材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关;同时创新教材供应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等[34]。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还涌现出一批由资深专家领衔开展的重大教材研究项目,包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国家智库承担的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发展规划等课题;同时,国内一大批高校一线教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教师如何结合课程建设编写学科教材,涉及不同学科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设计、方法等维度的研究,以及各学科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编写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另有研究剖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选择、解读和反馈的意见建议等。由于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学科与学科之间差别较大,本文不再赘述。

(五)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诸多学者专家对教材中包含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进行了探索与分析;更有一些高校一线教师、高校教材管理者和出版者关注到高校教材的编写、管理、选择以及教材形式的变化和教材出版的重要性等。现有研究深化了学界和社会对教材建设的认知与把握,唤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的高度重视,同时为高校教材的编写、选用和出版提供了有益思考,也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研究視角来看,既有研究更多集中在中小学教材建设,较少关注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教材建设;更多关注“马工程”教材、“思政课程”教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对同样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专业学科教材缺乏关注。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提高重视、意义阐释等方面,而对如何建构优质的高校教材质量保证机制,如何在高校教材中体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要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实践措施。从研究方法上看,少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较少挖掘立德树人在高校教材中的建设路径、有效方法等,研究陷于空泛化。正如阿普尔提到,近年来对教科书的学术研究不少,但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仍然用赖特·米尔提出的“抽象经验论”这一概念来概括[35],一些研究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落实机制。

申继亮提出,“我国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将面临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等多元挑战”[36]。如何将立德树人与高校教材有机结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教材体系建设中的落实效果,形成高校教材质量保证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教材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高校教材建设必须回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解决教材建设机制等现实问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二、 理论遵循:一种具有特殊意涵的系统工程

高校教材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它既是国家建立意识形态共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知识选择理念和生成逻辑的集中体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系统工程。

(一)发生学与高校教材建设:立德树人之本质意涵

要深入把握高校教材建设的本质意涵,需要引入发生学理论。“发生”不同于“起源”,“发生”是逻辑推理概念,“起源”是历史时间概念。发生学理论注重研究对象中主要的、根本的、必然的因素,是以逻辑推断研究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学问。高校教材建设必须引起重视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高校教材建设必须讨论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对于认知过程的考察开启了发生学方法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学科。根据布迪厄率先定义的“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可以认为,书本(教材)是一种客体化的文化资本(Objectified cultural capital)[37]。阿普尔提出“官方知识”(Official knowledge)的概念,认为“教科书除了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负责传递和塑造国家的意识形态”[38]。可见,教材在塑造国民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高校教材的作用又如何呢?放眼全球,曾经“诗意栖居”的大学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步入“轴心”,“大学的功用”正在多元化[39],大学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超越象牙塔”的大学正在承担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责任[40]。

第一,高校教材之于国家,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基础环节。强化高校教材建设,落实国家事权,突出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是教材建设的首要要求和根本遵循。同时,一个国家的教材建设体系(教材的政治意识、编写水平、管理水平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的价值体系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竞争力的体现。

第二,高校教材之于高校,是高等学校实施规范教育最主要的遵循,是学科知识和教育手段的最主要依托,是学生学习科学思维、学科文化和学科精神的直接载体,是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一流的教材成就一流的高校,高水平大学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也是高校彰显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和评价指标。优质的高校教材建设体系是促进大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一环,反映出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拥有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实踐检验、并被广泛采用的精品教材,将是一所大学的教学精华、教学品牌、教学名片和学术丰碑。

第三,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与运用者,高校教师以教材所包含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复现学问产生的过程,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学习,带学生领悟学科思维与方法,体会其贯穿学科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精神气质。通过不断地打磨,一部经典的教材必将成为传世之作,高水平教材也能成就高水平学者。

第四,高校教材之于学生,是其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大学生心灵世界的主要载体。康晓伟等认为,教科书是受众最多、发行量最大、对人影响最深的书籍,不仅在培养青少年知识和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塑造青少年的“三观”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1]。显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高校教材是影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思想宝库和智慧经典,高校教材建设具有立德树人之特殊意义。高校教材是面向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依据国家颁发的专业目录以及学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专门编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将被更多人接受。因此,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和市场输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角色论与高校教材建设:多维协同的系统工程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先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中[42]。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与义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规范体系[43]。与身份相对应的义务和权利的行为规范模式称作社会角色。教材是对有价值传授的知识形态的界定[44]。著名国际比较教育学家P.阿特巴赫在总结一些国家的教材建设制度时建立了由教材内容(content)、教材生产(production)和教材使用( consumption)组成的三维教材建设结构[45]。阿普尔曾研究了影响教科书出版、发行和选用等各个环节的各种角色因素[35],这些因素在保证教材质量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是目标一致、相互联系的共同体。高校教材建设需要遵循角色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事实上,高校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的顶层设计、编写、审定、出版、使用、反馈、修订等一系列完整的闭环过程,这个过程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出版社、教材专家等多个角色联动发挥作用。

第一,政府之于教材,是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和规划者,是建立科学的高校教材管理制度的倡导者,政府还是推进高校教材建设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的保障者。政府要健全教材选用、管理、评价和反馈相关机制,要组织专家对高校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教材出版和印刷质量进行评价、反馈与惩戒。建立闭环的高校教材质量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并畅通信息渠道,帮助社会大众和高校师生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第二,学校之于教材,是高校教材编写、选用甚至组织评价反馈等环节的最直接部门,是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重要保障。从高校教材建设的外部环境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普及化水平的提高,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先进的世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等,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对高校教材进行调整和更新,使新时代的大学生从高校教材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从高校教材建设的自身使命来讲,应积极应对社会变化和高等教育内部变革带来的挑战,主动研究高校教材建设规律,发挥高校教材在国家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和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持。

第三,教师之于教材,是高校教材的编写者,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者,立德树人思想进教材的主要执行者,是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者,还是教材出版、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者、监督者和反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体执行一线教学活动,承担着教材建设的多重角色,教师是否能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否有意识地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有能力精选更科学、更专业、更精华的理论知识体系融入教材,是提升教材质量的关键。

第四,学生之于教材,是教材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主要对象,是高校教材最直接的使用者和反馈者。从高校教材建设的内部环境来看,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体会是调整教材内容以及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来源,是一种基础性教学资源建设,关系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提高高校教材的实用性、适用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目的性,高校教材必须实时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评价和客观反馈。

第五,出版社之于教材,是教材出版质量的保证者。出版社直接负责教材质量把关、教材印刷设计、教材出版管理等方面,出版者是担负教材精选严出的具体执行者。出版者有责任坚决杜绝教材出版中粗制滥造、牟取私利等现象,突出教材选题的公平性、公正性,进而确保高校的教材质量。

可见,高校教材的质量保障是一项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发挥作用的系统工程,这是高校教材建设研究的共识。

(三)实践论与高校教材建设:一线调研的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良好的高校教材建设机制,需要在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最终指向实践。高校教材建设机制需要依靠从编写到出版再到使用、修订等一系列客观实践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从而提升高校教材建设质量。以实践论为主要范式的一线调研反馈机制主要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从高校教材编写层面来讲,在每一部教材编写之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更多且更广泛的调查研究是学科教材建设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工作” [46],避免盲目编写教材。具体来说,包括多方调研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使用教材的学生实际情况,学科教学前、中、后的基础调查研究,学生的学科基础能力,学生对专业学科学习的认识以及在使用不同形式学科教材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知识的提高程度[46]。只有在掌握了学生和教师在使用不同教材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后,才可以在编写新教材时更具有针对性,扬长避短,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科教材建设。

二是从高校教材建设的研究方法上看,要深入了解参与高校教材建设的一线教师、教材管理者、教材使用者、教材出版者等不同主體的看法与建议,采用实证调研分析的方法对高校教材建设质量提升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使研究结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高等学校教材与中小学教材针对的主体不同,且高校教材的学科差异较大,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很有必要认真梳理其特征,制定具体的高校教材建设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换句话说,立德树人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落地、落实、落细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以实践论为主要范式,以多学科理论体系为指导,在教材编写前明确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针对与高校教材建设直接相关的不同群体开展精准、细致的一线调研工作,建立基于实践论的一线调研的反馈机制。

三、 研究展望:多维协同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构建

通过前述研究发现,高校教材建设涉及多个主体,这些主体从不同的路径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同的角色职能。各个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育人活动和过程,天然而本质地呈现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结合高校教材建设研究述评和对其理论遵循的分析,对今后高校教材建设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基本理念:凸显立德树人重要意涵

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共识,“是党的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47],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8]。今后的研究中,要以发生学和价值论为基础,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论证高校教材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意义,讨论和强调当前立德树人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进一步落实。要系统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文件、政策、观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体系和高校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要点。站在培养新时代高校人才的高度,运用立德树人“进教材”的目标、原则、要求、要素、内容、方法、队伍建设等元素构建理论模型,形成科学、恰当的逻辑体系。为提供更加完善的高校教材建设方案,还可以借鉴高校“马工程”教材建设经验,选取国内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寻找如何在高校各学科教材编写过程中体现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前沿性、科学性,提炼出立德树人“进教材”的经验。此外,与高校教材建设相关的多维主体均应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校即社会的教学理念与明确教材的课文内容和取材范围”[49],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教材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二)破题思路:构建“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

当前高校教材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实到高校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高校教材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我国高校教材建设需要构建多维协同整合机制,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材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以及教材质量的提升,需要紧紧围绕“落实”二字,尝试探索多主体、多维度、深融合、交互性、协同式落实机制,以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学原理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角色定位理论和系统协调理论为破题思路,细化各方权责,构建“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角色,协同推进教材质量,具体包括:政府负责教材建设顶层设计和组织专家审核;学校负责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师作为教材编写者,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者,是立德树人思想“进教材”的主要执行者;学生作为教材使用者,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对象和教材使用反馈者;出版社则负责保证教材出版质量。这五个主体从不同路径、发挥不同的角色职能和特点,将立德树人内化到教材管理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做到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的理论不足。

(三)研究范式:重视高校教材建设调查研究

今后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方式,将高校教材建设细化到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出版社五个层面,通过对高校教材建设直接相关者开展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等,把握高校立德树人“进教材”的现状、问题、困难、挑战及意见建议等。尤其要特别重视从高等教育教材研究专家、一线教材主编、使用教材的大学生、选用和管理教材的管理人员中寻找方法、措施、策略,从目标设立、内容统筹、路径创新、载体协同等维度进行实践转化,就如何构建多主体、多维度、深融合、交互性、协同式“落实机制”开展实证调研和实践探索,回应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建议,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增值,最终形成协同机制,从而为高校在教材中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参考,从供给侧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学校教材。同时,通过上述调研方法循证高校教材建设的意见建议,实现规范研究与实证方法相结合,从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针对性等方面对现有的高校教材建设研究进行优化和改进,弥补以往研究的理论不足,破解立德树人“进教材”空泛化的研究瓶颈,构建更加科学和更富逻辑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四、结语

高校教材建设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不断回应现实重大关切,从呈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展开调研,找到更具科学性、解释力、操作性的落实机制,在实证性、系统性、针对性上突破,力求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为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体系提供智力支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石鸥,赵长林.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J].教育研究,2004(6):72-76.

[2] 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97.

[3] 葛兆光.“一本好的教材远胜于一打好的学术著作”[J].同舟共进,2013(9):35-37.

[4] 杜时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教育学探索[J].教育研究,2015(9):34-39.

[5] 韩震.教材编写的意识形态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7):9-13.

[6] 韩震.完善高校教材体系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6(8):12-13.

[7] 顾海良.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4-11+15.

[8] 田慧生.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4-6.

[9] 杜瑞军,李芒.我国高等学校教材管理的基本逻辑[J].教育研究,2019,40(6):116-127.

[10] 李太平,王俊琳.教材建设与国家认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23-30.

[11] 郑富芝.尺寸教材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12] 钟启泉.大学教材开发:亟待重视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7-20.

[13] 刘学智,张振.教育治理视角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建构[J].教育研究,2018,39(6):139-145.

[14] 刘学智,张振.推进教材制度创新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2019,40(2):25-32.

[15] 刘学智,王馨若.基于立德树人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8):12-19.

[1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主要国家教材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J].教育学报,2019,15(2):57.

[17] 杨丹.构建新时代高校教材工作新格局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18-22.

[18] 李奇,李洵之,王楠.高等教育教材发展与建设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4):88-91.

[19] 李虹.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高校教材建设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5(4):62-67.

[20] 李虹.加强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8(6):19-21.

[21] 蔡颖蔚.论本科教材建设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88-90.

[22] 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考察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2):28-32.

[23] 孙益,陈露茜,王晨.高校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72-77.

[24] 郭瑾莉,王天泽.新时代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实践审思与行动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04-108.

[25] 金文旺,李正福,刘湉祎.多样化、合作与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基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的描述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8):64-70.

[26] 李辉.以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为基础全面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8):84-85.

[27] 张炜.新形态课程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85-86.

[28] 张家军,闫君子.智慧化教材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6):74-80.

[29] 李芒,孙立会.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5):100-106.

[30] 黄强.新时代教材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出版,2018(9):5-10.

[31] 饶涛.高校教材建设现状与对策——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4-02(4).

[32] 王軍.新时代大学教材出版与高校人才培养[J].出版广角,2019(20):21-24.

[33] 药蓉.试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新思路[J].中国出版,2018(21):50-52.

[34] 赵烁.高校教材选用和供应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2(9):74.

[35] M·阿普尔,L·克里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袁振国,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6] 申继亮.新时代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问题和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19(9):7-8.

[37]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6.

[38]  迈克尔·阿普尔.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M].曲囡囡,劉明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2.

[39] 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6.

[40]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5.

[41] 康晓伟,王刚.铸魂育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思想遵循[J].课程·教材·教法,2020(9):4-10.

[42]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74.

[43]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63.

[44]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

[45] P.阿特巴赫.教科书:国际比较的角度[M]//M·阿普尔,L·克里斯蒂安-斯密斯.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0-318.

[46] 罗睿,郭建军.对中国大学双语教学中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2(5):70-75.

[47] 靳诺.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科·育人:高等教育现代化——201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60.

[48] 刘旭东.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23(3):1-12.

[49] 杨飞,杨恬恬.教育理念对教材编写的主导作用——以叶圣陶对《开明国语课本》的编撰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3):24-28.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LI 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China, 100083)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tonomy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for various disciplines in higher education is greater. China has relatively valued less about teaching materials in higher education, so the quality of them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eaching material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the country to establish ideological consensus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also centralized embodiments of the concept selection and logic gene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volves many subj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ublishers, which form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unifies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sm.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basic concept of "emergence"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ake "role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idea and focus on build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ake "practice theory" as the main paradig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higher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research retrospection; theoretical followings; research prospects

(责任编辑:梁昱坤 郭 芸)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立德树人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