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

2023-08-25李昕昌任正洁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昕昌 任正洁

摘 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世界发展新问题提出新方案、新理论,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践行这一目标的具体举措。在体现人类共有利益诉求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达成理性共识并付诸实践的基础。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新时代就如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是中国儒家天下情怀的现代实践,而共同价值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基础;天下观;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 D820;B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615(2023)05-0081-05

DOI: 10-15958/j-cnki-jywhlt-2023-05-009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任务、新理论。其作为新任务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共识,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各种危机和风险,在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当下,在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新型病毒肆虐等重大问题上,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可以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性共识,确切地说是作为一种伦理共识,比事实共识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不是源自于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不同的认知模式、利益诉求、历史背景、制度安排和文化观念。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要力争排除理性共识复杂性背后的争议,以人类共有的利益诉求和共同价值观念作为基础,达成理性共识并付诸实践。这一问题的阐发要从其作为一种新理论来展开,本文试图通过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来证明达成这一理性共识的可能性,证明伦理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就如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批判了他所在时代的思想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认为资本主义是完美和永恒的这一局限性立 场,揭示了“现代解放”的历史局限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对工人的压迫使他们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是一种无限、无意义的重复,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的各种压制和剥削,以及工人逐渐变得畸形的过程,进而认定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活动不符合工人的本性。马克思进一步说明,在存在私有制和雇佣关系的社会形式下,资本主义社会所说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用以掩盖实际上工人所受的压迫和片面发展。在之后的论述中,马克思针对此种片面发展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全面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体片面发展的途径只能是自由人的联合发展,由此就将资本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工人主体扩大至更广阔的主体。他指出真正的解放一定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部分人的解放,而是贯穿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是所有人的总体解放,而不仅仅是新的有产者在经济上或者政治上获得权力。所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性基础。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共同体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及人类未来的社会关系结合形式,它不仅标志着人类新的生存状况和生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种“理想共同体”。在这种“理想共同体”之中,人、国家、社会和共同体呈现出和谐一致的美好图景。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性基础和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时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儒家天下情怀的现代实践

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民胞物与”“万物一体”,从“仁者爱人”到修齐治平,儒家的仁爱最终是以实现天下之治为目标的。虽然受限于古人的地理认知能力,曾经的天下概念,其范围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全世界,但这种胸怀是一样的。

“民胞物与”中的“民胞”一词,指的是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理应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對于自己的伦理责任和道德义务应该尽力完成,除了对亲人尽孝对朋友尽忠外,对于社会上其他族群尤其是弱势群体也要秉承仁爱的德性去关心关爱。至于“物与”,意即要秉承仁爱的德性来对待宇宙间的万物,并将宇宙万物视为自己的同伴加以关心关爱。其次,民胞物与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可见,民胞物与,除了人与人的平等性,以博爱的德行去关爱他人,还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共生关系,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提供价值遵循。儒家此种天下之治的思想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体系的构建,强调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权利对等,强调民主协商和良性互动;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命运”首先表征的是人类生存的现实处境,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由此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民胞物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从这两方面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儒家天下情怀的现代实践。

同时,中国儒家文化所设计的实现“天下之治”的路径不是经济的、政治的,而是道德的,是以强调内在的德性修养来实现外在的道德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构建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和永续发展而努力。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仁”占据着重要且特别的地位,其中孔子所提出的“天下归仁”和孟子所说的“仁覆天下”所倡导的仁政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氏族在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空间上对“天下”的限制使得儒家不得不把“仁”从宗法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解释为普遍的道德原则,以诉诸具有普遍意义的绝对精神权威,用来作为规范“天下”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以儒家仁爱思想为内核的天下观念,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实践者的德性基础。此外,儒家的仁爱行为无关身份与阶级,是每个人都可为的,其博爱体现在仁者对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仁者不会因为他人的身份地位而在仁爱行为上有所偏差。

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来理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此外,重视这一理念及其实践,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和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下大同、天下大治的文化自信。儒家在仁义之道上所追求的最终理想世界便是“天下大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1]其中,“平”意为平等,无论民族、血统、贫富,天下之人皆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发展都不应该损害他人、别国的利益。“公”意为公共,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是全部人、全部民族、全部国家共同构建共同享有的天下,天下人所建即为天下人所得。“仁”意为仁爱,对现实中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差异应该包容、互助,从社会安定出发,以博爱之心化解同他人、别国的冲突和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于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了我国宪法,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大外交战略的提出,说明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发展,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可持续的安全观,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坚守义利兼顾的正确义利观,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此外,中国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与原则;更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彰显大国责任意识;更体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为世界树立文明交往典范并贡献中国智慧。由此可见,“天下大同”作为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状态,其“平”、其“公”、其“仁”都为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三、 共同价值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所谓‘共同价值所表征的,其实就是人类共同体公共的、共享性价值。”[2]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摩擦碰撞、借鉴融合所产生巨大火花,为了保障且实现生活中的交往秩序与行为规范,共同体承载着成员一致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以共同价值指向来实现关系的结构性均衡成为维系共同体规范性存在的重要纽带。和平与发展是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所有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当今世界,和平是建设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发展则是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坚持公平正义是防止国际失序的基石;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在国家层面上,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在国际层面上,民主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就像王阳明所言其所悟之道乃是从百死千难中获得一样,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更是人类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历经血与火的痛苦和淬炼而不断总结出来的。在战争阴云长期密布、人类发展长期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公平正义如何真正得以实现、民主和自由如何真正得以保障等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护共同价值,成为当前全人类的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福祉,顺应历史潮流,破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智理哲思,进而为破解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推动世界之治的中国担当,为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实践范式,为美好世界愿景的实现绘制了发展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为价值旨归,全人类共同价值可以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并具备思想穿透力,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多元现代性和合作共赢的演变方向和趋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对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认可和赞颂,但只有在坚持共同价值基础上才有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道路,都有自己的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实现各自的梦想而建构的理念和实践,从国家关系伦理视域来看,这种探索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以共同价值为基础。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其在共同体中的共在共处是人类公共性的现实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共同体中的全体成员应该共享共同体中具有公共性质的一切事物,摒弃自利性、垄断性的占有,在这种共享意义上的共同价值基础上来发展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人类是具有整体性的存在形态,内部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所以其整体性、统一性是共同体的明显特征。但无论如何,多元化发展的共存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同价值并不是以共同的文化、文明为基础的共同理念,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差异性共存、共赢性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能够为不同国家接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一切飞速发展的今天,也的确需要一套这样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来建构起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和被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规则秩序,以实现多元文化框架下对整体性的渴望。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这种差异性共存,正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理性价值选择,以此引领世界历史的發展,既能使世界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能最大限度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

而从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特征看,显然,世界文明因各民族本身的文化差异性,造就了文化与文明多元化的局面。在与他者的交往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除了能够获得他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直观认知之外,还应该积极寻求与其他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互动交流。

有学者认为他者认同是以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间的交往为前提,而自我认同则是这种交往的目的。这一过程,首先可以体现为一个由外而内的伦理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他者的认同,逐渐构建起对自我的认识。之后,“这一过程可以体现为一个由内而外的伦理实践过程。获得了他者身份认同的自我,在交往的过程中,持续地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将自身由被动的自然存在者塑造为主动的伦理存在者”[3]。

萨特说:“创造一个人类共同体是有可能性的。”现在,去创造这种可能性已经成为我们的时代使命。在这个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前途所在,是我们的命运所系,我们有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勾连着中国与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景,在这个整体性的世界中,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引领下,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中国行动和中国实践正在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展现出了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与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

[2] 袁祖社.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及其伦理正当性之思——“共同体”逻辑的意义及其内在限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70.

[3] 陈理.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1):4-16.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the Mankind

LI Xinchang1, REN Zhengjie2

(1.Anshun Technical College, Anshun, Guizhou, China, 561000; 2.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and putting forward new proposals and theories on new problems of world development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s the goal of Chinese Marxism, and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concrete initiative to put this goal into practice. While indicat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values of mankind,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basis for reaching a rational consensus and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Besides,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how to truly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modern practice of world sentiment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common value is the value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thical foundation; worldview; common values

(責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