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小学语文“艺术化”课堂结构

2023-08-25席莉莉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艺术化小学语文

席莉莉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一节课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结构,不仅会使课堂凌乱,还容易搅乱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所适从。只有突破平铺直叙,不断向纵深推进,向鲜明的层级迈进,学生才能在逐步更新的思维之旅中,欣赏到层级不同的独特风景。读写一体化是统编版教科书编排的重要原则。“读读练练、练练读读”的交融结构,可撑起整个课堂,保障课堂处于科学、有序、合理的状态,从而不断逼向学生思维的纵深。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回环结构”,即随着课堂学习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完成后续的学习,必须回到之前学习的内容,重新审读和品味,这样才能形成全新的体验,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源头动力。高效的课堂需要构建适切、精准的课堂架构。优质、高效的结构设置,可以精准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是铸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教师需要深入的文本解读,需要浅出的活动设计,同样也需要整合解读成果,以合理、科学,甚至是“艺术化”的结构加以呈现,以铸造高效课堂奠基,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结构;“艺术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常常认同的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就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认识到课堂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课堂结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质量。事实上,评课的时候,往往会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如,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节课“板块清晰,结构鲜明”。的确,一节课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结构,不仅会使课堂凌乱,还容易搅乱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所适从。究竟怎样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课堂结构呢?清晰、鲜明,应该只是标配。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应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课堂结构,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视角。这就意味着研究课堂结构,不能只是将课堂当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呈现场所,更要将课堂当作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空间。这个空间应当是具有结构性的,良好的课堂结构可以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一般甚至劣质的课堂结构只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淡如水,甚至味同嚼蜡。课堂结构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设置教学活动、划分教学板块、落实教学评价综合考量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最佳教学状态的憧憬与期待。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结构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朝着“艺术化”的境界做出努力与尝试。

课堂教学就像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开课之时,就不落俗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随着课堂的不断推进,学生越学越有劲,认知有收获,内心还有质疑,关键是这一质疑正是教师下一板块的着力点;到中后段,进入了课堂的高潮,氛围完全升腾,情感越发强烈,思维完全释放;学生会猛然发现,有些内容需要回头细读,重新发现,于是课堂进入了一种回环、反刍、逆向的行进状态;如果有必要,设计一次反转,进行一次否定,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高潮亢奋之际,重新冷却下来,以崭新的姿态走进课文。最后,课虽止,但思未停、情未了,形成余音绕梁之效。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仍旧激荡不已。如果课堂能够有这样的结构,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是一个良好的体验,无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良好的发展,说到底这种发展就是由具有艺术性的课堂结构来保证的。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方面进行艺术化追求,那实际上也就可以从认知里情感等角度全面把控课堂,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完美,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途径更加顺利。这里,笔者就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

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是写作的一大忌讳,因为不耐看、不诱人、不吸睛。课堂教学结构的设置,也是相同的道理。始终平行、并列的结构,只能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同一层次,每一步骤地落实,终究都是原有层次的重复。课堂没有纵深感,更没有推动的行进感,学生的思维就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中消弭殆尽。只有突破平铺直叙,不断向纵深推进,形成鲜明的层级迈进,学生才能在逐步更新的思维之旅中,欣赏到层级不同的独特风景。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编选了黄亦波先生的经典短文《爬天都峰》。这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其训练要点,是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并且在最后的习作中“学会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习作单元为写好一篇习作而设,但必须以阅读理解为基础。教师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概括,设置了前后递进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整体初读课文之后,借助原始经验,借助六要素,直接概括;第二层次,在借助词串梳理事情脉络之后,融入时间的变化、地点位置的迁移,补充概括;第三层次,在梳理了作者从“害怕”到“奋发”直至最后“欣喜”的情感变化之后,丰富了概括关注的维度,尽可能地让概括,贴合文本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都是概括与提炼,经历了三次不同维度的阅读,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着力点。学生在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不仅完善和巩固了概括方法,更落实后期的读写交融奠定提供了支撑。

面向小學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的任何“突变”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反之,如果课堂结构能够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形态,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上,思维也就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语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踏准语文学习的节奏。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体现课堂上的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感觉到递进结构的存在,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步走向深入。事实证明,课堂上有效的设问和质疑,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也就是说,课堂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循序渐进状态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其是教师精心打造出来的,借助于循序渐进的问题与引导,才可以让课堂呈现出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还能够让教师全盘把控艺术化的课堂结构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读写相扣的交融结构

读写一体化,是統编版教科书编排的重要原则。从语文要素中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的贯通,就可见一斑。更何况,这还是习作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先生就曾经指出:“习作单元,是举全单元之力,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更是学生模仿、借鉴的典范之作。因此,借助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成果,为落实单元习作铺垫,应该成为教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基本原则。打造读写相扣的交融结构,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从教材上的文本出发,从中挖掘与阅读和写作相关的教学素材,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加工这些教学素材的时候,能否汲取其中的阅读与写作营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教师努力打造出来的读写相扣的交融结构课堂能否为学生所感知,就取决于学生在这一课堂上的阅读能否读懂、写作能否写出,如果这两个要求达到了,那么读写相扣的交融结构也就能为学生所感知,教师的努力也就得到了体现。

阅读理解不仅仅是感知文本的内容、体悟文本的情感、明晰其中暗藏的道理,更要为学生的迁移动笔开掘相应的方法和策略。阅读成果从哪里来?重新再读,就是为写而写,结构上就断裂了,读写之间就出现了思维的真空。第一板块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三层概括,就是现成的支柱。由此来看,课堂中的结构板块,就是环环相扣的。层级丰富的概括,不是纯粹的理解——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根本无需以概括框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为什么教师还需要如此不惜时间地组织学生概括呢?主要就在于学生每次概括,都是对课文的一次“解构”。而每一次阅读层面的“解构”,正是对习作整体“建构”的伏笔。事实上,教师并没有将课堂局限在纯粹概括的“单维结构”中,而是在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辅之以针锋相对的迁移练习。第一次迁移,即针对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概括,以习作单元中“初试身手”提供的“过生日”“跑步比赛”为对象,将概括过程中梳理的“时间线”,迁移运用到这两件事情上来;第二次迁移,则是针对第三层次的概括,在原有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参与整件事情过程的情感变化,付诸其中,设置更为丰满的习作框架。

在整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和表达两条线索的推进,不是单列而行的,而是始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读读练练、练练读读”的交融结构。这种结构,如同两根粗壮的石柱,牢牢地撑起了整个课堂,保障了课堂在科学、有序、合理地状态,不断逼向学生思维的纵深。

三、冲突更新的回环结构

相对于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以及读写相扣的交融结构而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还可以营造具有“冲突”氛围的课堂。这种课堂与上面所提到的课堂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如果说前面两种努力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平缓的一面的话,那打造具有冲突性质的课堂则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起承转折中获得发展。这样的课堂结构不管称之为冲突更新的回环结构。这也应当是艺术化课堂结构的应有追求。

众所周知,构建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氛围,促进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促进教学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特点的发挥以及学生能力、个性的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原本就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属性,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上有所偏差,而应当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发展。当然,这一和谐发展与课堂结构的冲突更新并不矛盾,当教师择机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思维营造冲突的时候,学生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有时候会更加深刻——当然这种认知是隐性的,体现在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情感上。很显然,要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跌宕起伏的体验,是离不开冲突更新的回环结构课堂的。

这里所说的“回环结构”,就是随着课堂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越发意识到,要想完成后续的学习,必须回到之前学习的内容,重新审读和品味,从而形成全新的体验,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源头动力。我们看电影,尤其是悬疑类电影,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很多导演漫不经心的细节,其实对后面的揭疑埋下了伏笔,但我们常常不以为意,只有看到最后,才会回想起来;甚至有些细节,要重新二刷,才能恍然大悟。文本重读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为此,教师需要顺应这种“文本重读”,设置“回环结构”,让学生的思维回炉,蓄积更丰富的认知,以更加充足的冲击力,去探寻未来的文本阅读之旅。

当学生第一次迁移,运用“前、时、后”的阅读成果,构思“初试身手”中两个事例的框架后,教师并没有直接“加码”,要求学生融入感受。否则,不仅与阅读概括的层次错乱,同时也异化为教师的硬性要求,而非源自学生自身的认知和表达内在需要。教师则是顺水推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即时反思”:写清楚一件事情,这样的构思怎么样?品鉴形成收获,迁移历练能力——此时的反思,不仅梳理了学习过程,巩固了学习方法,更让学生抽身而出,规避了“当局者迷”的尴尬,学生很快认识到:

这样的构思,虽然会让整个故事很完整,但明显过于单薄——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层级是“喂不饱”四年级学生的。由此,认知冲突渐渐形成,内在需要逐步凸显。“回环”结构下所带动的“文本重读”,在这里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带着自己的“原生态”构思成品,与课文展开了对比式再读,着力比照:课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是自己的构思中没有体现出来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走进课文,就不再是泛化地阅读了,而是发现并关注自己之前阅读所没有发现的价值点。

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文本重读”啊!课堂静静的,学生读得细细的,但在这静谧的氛围背后,有多少极富张力的思维在学生脑海意识中奔涌啊!!聆听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绝不因为单独的这一个环节,而是整个课堂结构将光亮照在了这个环节上。正是因为课堂上有了这一环节,所以整节课的结构也就灵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所获得的学习体验,远远超过了简单的知识积累层面,能够实现知识积累与情感发展的共同演绎,能够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长拥有丰富的土壤。所以这种具有艺术化的课堂结构,应当成为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所努力的方向,应当成为评价每一节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指标。当然,一线教师没有必要因为其中有“艺术”两个字就感觉高不可攀,只要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去认真“思”,就一个能够抵达具有艺术化课堂结构的“诗”。

总而言之,高效的课堂的建构不仅需要深入全面的文本解读,不仅需要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也不仅仅需要在细节化的教学环节中精磨,同时也需要构建适切、精准的课堂架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需要创设艺术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勇于探索,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的结构设置,可以精准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铸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的设计与践行,我们需要深入的文本解读,需要浅出的活动设计,同样也需要整合解读成果,以合理、科学,甚至是“艺术化”的结构加以呈现,以铸造高效课堂奠基,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李宝庆.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艺术——课堂教学艺术系列讲座之二[J]. 小学语文,2002(06):43-46.

[2]叶红.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中“问”的艺术[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4(01):68.

[3]李丽. 小学语文艺术化课堂构建意义[J].江西教育:综合版(C), 2017(08):63.

[4]杨雅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之我见[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12):25-2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艺术化小学语文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