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双减”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2023-08-25杨铭芳
杨铭芳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实现减负提质增效。教师需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向名师学习,主动参加各级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打造优质课程,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把教育教学的点滴感悟写进教学故事里,把教学反思当作一种习惯,找到专业成长的路径,实现向卓越教师的转变。
[关键词]“双减”;学习;提升素养;教育写作;专业成长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通过“双减”来减轻家长负担,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让孩子们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双减”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却并没降低,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减负提质增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教师必须努力找准专业成长的方向,找到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让自己成为孩子喜欢、家长放心、学校器重的好教师。
一、学习强基,更新教育理念
要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完全靠自己的觉醒,如果被动地靠外部推动,成长就较为缓慢。因此,加强学习,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一)借鉴名师成长经验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或师傅的引领,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名师都是从普通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刚参加工作也会像我们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但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是,他们在还没成名时就非常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向同行学习,大量阅读,经常反思课堂的得失,逐渐成长。他们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以咬定成长不放松的韧劲去提升自己。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她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留在吉林师范学校做办公室的文字工作。但一心向往成为小学教师的窦桂梅却不甘心,屡次跟领导要求,终于被调到了吉林实验小学,可是最初在实验小学,她也是打杂,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都上过,并不时给语文、数学教师代课。但她因为热爱,所以很努力地工作,无论上什么课都充分准备,把课上得精彩。后来,在她的要求下,她终于可以上语文课了,在成为小学教师后,夜以继日地读书看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刻苦努力下,她在市里、省里、国家级的教学竞赛中均获一等奖。后来他被引进到清华附小工作,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在清华附小推出“1+X”课程,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二)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阅读是最廉价的成长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的知识一部分是从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获得,参加工作后,大都要靠教师自己在书本中获得。教师是育人的职业,面对不同的儿童,不同的课程,如果教师单靠学校所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阅读专业书籍。如教育心理学类的,课程教学论方面的,名师的教育著作、案例分析等,从这些专业书籍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借鉴好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教材。如果想要从“教书匠”蜕变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需要借助系统性的深度阅读与教学实践获得专业成长。借助“量身定制,套餐选读”等深度阅读,就某类主题的各種学习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从多个维度建立新的联结,然后领悟、迁移、融合、整理、运用、内化成自己的理论结构,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真正提升专业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多阅读文学历史书籍,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要联系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都可从中找到痕迹。哲学方面的书也要有所涉猎,学了哲学会让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对很多问题会有更独特的看法,而且让人内心更趋平和。
(三)从儿童视角看待问题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孩子,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有待我们正确引导。懂比爱更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特别能懂孩子,能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因此,教师在学校里,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孩子,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对于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辩证地分析,巧妙地引导。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充分信任教师,这样,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注重融合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资源,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或是初中的物理、化学等,很多知识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也可成为教学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教育教学在有教育机智,善于把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科融合,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积极参加各级培训
互联网业态下,各级各类培训很多,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线下的培训,教师可以和培训讲师零距离接触,可以和讲课教师互动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培训所学的专业知识,助力专业成长。线下培训毕竟机会不多,但线上培训的机会相对来说更多,而且时间上更机动灵活。教师通过手机或电脑,利用空余时间找准自己需要发力的方向,针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去选择相关的培训。如果长期坚持线上和线下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一定会走在快车道上。
二、课堂为本,提升教学素养
(一)吃透课标
2022年,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双减”的新形势下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根据所任教学科,认真研读课标精神,对于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了然于心,对新的教学理念和处理教材的方式精准把握。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内化这些核心素养,把四大核心素养融进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减负提质增效。再如,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是首次在课标中提出的,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围绕任务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先内化课标理念。
(二)细读教材
李镇西教师谈到自己备课时曾说:“这么多年来,我备课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我讲过多少遍这篇课文,我都当作第一次讲来备课。备课时我不会去看以前的教案,而是把这篇课文当作第一次讲来钻研。这种钻研首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然后,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对执教的内容非常熟悉,弄清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处理教材才能最大化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何设计出最优化的作业,怎么紧扣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学环节。如,语文找到关键字词作为切入口,数学课程找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只有精心备好课,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才能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三)打磨课堂
教师的专业成长,甚至成名成家,都需要课堂作支撑,需要在课堂上出彩。如果一位教师连课都上不好,那就谈不上成长。因此,多上公开课,多参加教学竞赛,把“双减”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经过集体备课、议课,执教后教师观课、评课,通过教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帮助教师打开设计教学的思路,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长期以公开课的样态备好每一节课,把每一节常态课当作公开课,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常态课,那么教師的课堂教学能力肯定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减负也能真正落地。
(四)研究学生
一位好教师必然是懂学生的教师,要懂学生,平时就要了解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和喜好。对于不同家庭出身,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家庭困难或留守在家的孩子,教师要多一份关爱,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帮助学生寻回自信。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给予及时引导帮助,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能很快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师,他的个人魅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课堂学生也肯定是喜欢的。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研究透彻,教育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
(五)优化设题
如果一位教师连练习都不会设计,那他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在现在“双减”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设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有的教师不愿也不会设计练习,喜欢拿来主义。在布置练习时,就在相关资料上搜寻,或者胡乱地从网上下载几道题。这些都是不认真对待课堂练习的现象,很多课堂练习,都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从课程内容的要素出发,兼顾各种题型,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学科内容和生活相融合,和其他学科整合,知识和趣味有机结合。学生在练习的同时达到巩固学科要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的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升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研究失误
学生的失误往往是课堂上最好的资源,童言无忌,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是因为孩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到位,思维还局限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重视这些失误,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转换角色思考问题,以儿童立场看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路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分析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加速。
三、教研为魂,突破成长瓶颈
(一)研究名师课堂
在“双减”的语境下,要想课堂高效,就要多研究名师的课堂。名师的成名课大都是经典的,如小学语文的于永正、支玉恒、贾玉敏、王崧舟等,小学数学的华应龙、吴正宪、张齐华等。他们的教学自成风格,课堂浑然天成,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希望专业成长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名师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琢磨,去思考,看名师如何把教学理念和学科素养紧密结合,如果把学科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反思常态课堂
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上得十分精彩,但必须每节课都认真对待,把常态课上得不平常,把常态课上得学生向往,这样的常态课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对自己平常的课要多反思,向“双减”背景下的优课靠近,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让课堂出彩,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课堂的精彩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同行交流研讨
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备课分析教材,抑或教学设计,甚至是教后感受,都需要多和同行交流。在和同行的思想碰撞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被打开,思维被激活。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设计路径,在交流讨论中,可以优化自己的设计,让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在每天的交流研讨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在提升。
(四)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课题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个人的思考,也可以是对某种理念的实践研究。只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困惑,对某些教育问题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我们把“双减”实践中的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在一定的周期内,就会有相应的成果,也能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可根据课题成果形成论文论著加以推广。让课题研究指向教学实际,直面教学中存在问题,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教育写作,助力成长提质
(一)写教学得失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亮点和生成让教师记忆犹新,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及时写下来,就是很好的教学反思。再把自己的感受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念融合进去,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或把“双减”新形势下的成功或遗憾的课例剖析出来。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有创意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孩子语言表达的精彩,思维的活跃,小组合作的效果等都成功之处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写作的素材。
即使是出彩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之处,对一节课进行回顾并剖析,作出深刻的反思,找到不足和达不到预期的环节,或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己想怎样改进这个环节或部分的教学。如果教师坚持每节课反思得失,那教学业务能力肯定是飞速提升的。
(二)写教学故事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些故事发生,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课堂上,有的发生在校园里。有的是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的是和同事之间的故事,还有的是在改作业或备课时的所感所想……教师对这些故事进行筛选,把主要的情节记下来,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就形成了一篇教学故事。如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上课时,你特意点她的名,她回答得并不怎么好,但你给予她鼓励,给她温暖,孩子在你的激励下,上课发言更积极了。
(三)写学生变化
学生除了和父母家人之外,就是和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的人,可能不是父母,有可能是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和学生相处,能够细致观察学生的变化,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并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如果教师能用心研究学生,并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把和学生之间的点滴故事写下来,那这样的教学故事就是最动人的篇章。
(四)写读书感悟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给学生一杯水,必须有源头活水。教师要想懂学生,把课上好,把自己的素质提升,那读书学习就是正确的路径。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会看到让自己深有共鸣的句子,也会读到使自己共情的案例。把这些故事或句子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很好的读书心得,坚持写读书感悟,不仅可以深化对书本的理解,还可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当今“双减”语境下,教师成长是一个锲而不舍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修炼过程,需要毅力和恒心,也需要教师能够耐得住寂寞。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坚持学习,把每次常态课上出彩,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那就一定能驶入成长的快车道,完成有可能成为一名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殷峰.构建学习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思与行[J].小学教学研究,2023(02):14-15+24.
[2]游孙瑛,陈华忠.搭建区域教研平臺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以福建省福清市区域教研工作为例[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3(02):33-35.
[3]李云龙,孙万磊,高爱平.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双减”政策与教学应对的质性研究[J].中小学校长,2022(06):6-9;13.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