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自主游戏中自然科学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
2023-08-25孙杨丽
摘 要:幼儿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明确幼儿自然科学游戏核心经验与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水平;在户外区域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丰富的自然科学游戏材料,营造自然科学游戏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保护幼儿的自然科学游戏探究兴趣;联系幼儿生活实际,提供必要的支架促进幼儿在自然科学游戏中深度探究。由此,幼儿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丰富和提升户外自主游戏内涵。
关键词:户外自主游戏;自然科学;教師指导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自然科学游戏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PY5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杨丽(1988—),女,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
3—6岁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以提高科学综合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环节。早期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能为幼儿日后学习自然科学领域相关知识作铺垫[1]。户外自主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游戏契机,户外自主游戏中的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自然科学游戏概述
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一般也被人们称为自然科学技术[2]。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本研究界定3—6岁儿童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自然科学探究活动可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常见动植物、常见物体和材料、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户外自主游戏为幼儿自然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户外自主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探究活动。例如,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究乌龟成长的秘密、探究沙和水的特性、探究球在不同材质的物体表面的滚动速度、发现色彩碰撞的奇妙、探究太阳与植物影子的位置关系,等等。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及同伴。
一切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在真实的体验、操作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等实践和验证逐渐获取。幼儿自然科学概念的树立受限于自身思维发展的水平,需要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也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例如,幼儿在对“什么是有生命的”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经历“会动的就是有生命的”“会自己动的才是有生命的”“会长大的才是有生命的”等若干个阶段的探索认知,最终达到对“生命”的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在幼儿的自然科学探究游戏中,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幼儿科学概念的转变,教师的引导能促进幼儿对科学技能的掌握。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沉浮”中,幼儿原先认为西瓜很沉,在水中浮不起来;但实际上,西瓜在水中不仅能浮起来,还可以再沉下去。在游戏中,教师通过提供一些能够支持幼儿自由选择、猜测对比、实验验证的材料,能让幼儿追随自己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认知周围事物和现象。
二、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自然科学游戏开展的现实困境
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在开展自然科学游戏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幼儿园自然科学区创设流于形式,材料不充分、不适宜,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二是教师忽视对幼儿的引导、回应和有效支持,幼儿缺乏探究目标,游戏开展质量不高。三是教师忽略自然科学游戏的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指导容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只关注幼儿会不会玩,而不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探究技能等科学素养的培养;遇到幼儿探究的契机时,也容易因心态急躁而过度指导,导致幼儿丧失探索的耐心和欲望。四是户外自主游戏时间有限,难以保证幼儿自然科学探究过程的持续,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跟踪支持,幼儿自然科学探究结果难以得到验证。
针对幼儿自然科学游戏开展的现实困境,本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总结提炼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幼儿教师的自然科学素养不足,对自然科学游戏的核心经验把握不准,解读幼儿自然科学游戏行为、支持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二是户外场地中幼儿自然科学游戏材料不足,材料投放缺乏归类和玩法指引,幼儿对材料的运用得不到教师的跟踪支持;三是教师对幼儿自然科学游戏探索过程缺乏支持策略,且与幼儿的生活脱节,未能支持幼儿深度探究。
幼儿的自然科学探究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其会围绕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循环探究。幼儿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表达形式可能是语言表达,也可能是动作表达。幼儿对自然科学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户外自主游戏时间,也出现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甚至延伸至家庭生活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培养自身对自然科学游戏敏锐的观察、识别和回应能力,做好准备,引导、支持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的开展。
三、户外自主游戏中自然科学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的质量与教师的支持和引导直接相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科学领域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能”方面明确了以下目标:亲近大自然,乐于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如观察、比较等;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出要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阐述了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取来自周围熟悉的事物和现象,科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探究事物的过程,等等。这些理念和建议给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保证幼儿更好地开展自然科学游戏,教师需遵循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一)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明确幼儿自然科学游戏核心经验
教师应具备观察、识别、回应幼儿自然科学游戏的能力,明确自然科学游戏的种类、内容和特点,准确把握幼儿自然科学领域核心经验的发展层次(见表1),这些决定了教师对幼儿自然科学游戏指导的“敏感度”。例如,幼儿在“攀爬”游戏中自发、自主、大膽地探索斜坡原理,教师应能及时把握幼儿对常见物理现象的探索契机,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核心经验,预设幼儿自然科学探究的水平和需要提供的材料支持,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支持幼儿的深度探究和学习。
(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营造自然科学游戏氛围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天然环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游戏探究氛围。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户外区域创设专门的“自然科学游戏区”,科学创设区域模块,投放适宜的自然科学游戏材料。例如,投放多感官感知类材料、基础探究类材料、小实验游戏材料及小制作游戏材料,并提供数量充足的科学探究工具类材料。自然科学区墙面可以增设“自然科学小常识”“精彩发现”“活动分享”等展示幼儿游戏过程的模块,增强幼儿与区域环境的互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游戏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参与进来,让其和幼儿一起收集废旧可回收物、各种自然材料(例如沙石、树叶、干果等),支持幼儿在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探究游戏,通过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科学探究游戏,获得更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与经验。
(三)启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自然科学游戏中,幼儿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产生兴趣,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关注到成人眼中所谓的“正确”的问题的。因此,在自然科学游戏进行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儿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打断,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启发幼儿主动探究,接纳幼儿的失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不断进步。
例如,自然科学游戏案例“三叶草”中,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时发现乌龟爱吃三叶草,因此初步推论出乌龟会喜欢吃所有的草。幼儿找来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草,通过“叶子形状的不同”“颜色的差别”以及“是否有味道”进行了循环往复的采摘、投喂和验证,结果发现乌龟只爱吃三叶草。经过积极的探索、尝试,幼儿不仅解决了“小乌龟爱吃什么”的问题,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关于“草”的自然科学常识。
(四)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提供支架促进深度探究
幼儿自然科学游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并拟订方案、实施方案并寻找规律或关系、整合观点并分享。这四个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支持幼儿开展自然科学游戏时要善于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遵循幼儿自然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架,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究。
例如,自然科学游戏案例“动物园里的游泳池”中,幼儿在沙池挖了一个“泳池”,但却没有合适的材料解决水在“泳池”中会流失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的材质、特性,提醒幼儿可以到泳池实地观察泳池的结构和材质特点,到艺术体验区观察关于水和颜料的游戏现场等,激发幼儿关注生活中多种材料的特性,鼓励幼儿在沙池中对多种材料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泳池”漏水问题。教师为游戏的持续推进巧妙地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策略支持,有效促进了幼儿在游戏中有深度的探究和学习。
结语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户外自主游戏为幼儿的自然科学游戏提供了天然的“练兵场”。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户外自然科学游戏环境与材料,明晰幼儿自然科学游戏中的核心经验,及时引发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将自然科学游戏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念,在大自然中发现科学、探秘科学、理解科学,提高幼儿的科学综合素养,为其以后的科学探究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张俊.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78-81.
娄兆文,甘永超,赵锦慧,等.自然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