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微视频创作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8-25王相瑞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文章分析了学生微视频创作中的课程思政特点以及微视频创作对于学生价值观、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从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角度来思考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指出学校可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思政主题引领的项目式学习,将初中学生微视频创作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同时结合调查结果,指出了初中学生微视频创作活动的难点及不足,并从基于在线网络学习互动平台的课程设计、尝试跨文化微视频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展望。
关键词:学生微视频;校本课程;课程思政;项目学习
作者简介:王相瑞(1984—),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
互联网背景下,抖音、微视、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展迅速,微视频制作具有草根性、平民化的特点,是人人皆可参与的活动,青少年也越来越喜欢用微视频来表达自我个性和风格。在海量复杂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影响下,怎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德育应为学校教育工作之首。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普遍认同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其本质是在各类课程中,教师要以协同育人的新思想实施思政教育。笔者从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角度,利用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微视频创作活动,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新途径、新方式,为德育注入活力,提升德育成效。
学生微视频是学生运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便携型拍摄工具,制作成的有教育意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其可以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创作(创客)活动。学生微视频创作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作,在选题、制作方式、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要师生多加注意,尽可能避免无厘头、娱乐化、碎片化等问题[1]。以往的校园微视频作品主要以大学生、高中生为创作主体,以微电影为主要形式,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便携型智能设备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微视频创作的形式、种类以及群体越来越广泛。
虽然受限于年龄与认知水平,但是,在组建团队的基础上,初中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的。一方面,初中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有能力学习微视频创作工具,如摄像机、相机的使用技巧,学习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等技术;另一方面在设计思路、素材准备、语言文字风格以及创作统筹等方面,初中生更了解彼此的喜好和兴趣,因而他们的作品更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他们虽然在知识精准度、技術精细度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可获得审美情趣、实践创新、问题解决、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微视频制作效果,教师需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引导初中生对微视频的制作、创作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
一、学生微视频创作中的课程思政特点
(一)学生视角
学生微视频是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创作的内容,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感强烈,能引起同龄人的情感和心理共鸣。比如,学生创作的《青春的钥匙》《追梦:做飞机》《寻笔》《教你做一只花蝴蝶》等微视频全部来源于他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融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了劳动教育和德育。在课堂展示的时候,学生情绪与思维的参与度很高。
(二)以小见大
学生微视频通过一个小话题、小故事来呈现问题,将思政元素蕴含其中,具有见微知著、润物无声的作用。八年级学生作品《青少年应该如何理智追星》通过对话访谈的形式引出话题,又以身边的时事热点为例阐述观点,很好地激发了同龄人对于理智追星、珍爱生命、网络文明等方面的思考。
(三)多样多元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及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创作的微视频形式涉及微电影、微纪录片、学生微课、课本剧、校园综艺等,题材有故事型、记录型、技能型、访谈型等,可呈现多层次的德育内容。近年来,传达爱劳动、爱生活价值观的作品比较多,如《我这样布置自己的房间》《用电饭煲做蛋糕》《布丁创意做法》等。在微视频创作中,学生可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2],这比教师单一、枯燥的理论说教更具实效性。
二、在微视频创作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微视频创作教学过程中,案例赏析是必要的内容。好的微视频案例作品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传递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注重播放前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在播放后要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现实问题,提升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选题是微视频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评价标准中明确并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学生创作出立意高远的作品。总之,学生微视频创作活动是实践体验式的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行动中理解、吸收和内化真、善、美,开展生命价值教育、道德教育[3]。
(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整个微视频创作过程包括项目选题、团队组建、脚本创作、视频拍摄、后期剪辑、展示交流评价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契机。比如,某小组在创作了《小蚂蚁——大世界》这一纪录片之后,在活动记录表中写道:“活动不仅使我们学会了微视频创作技术,而且,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丰富了课余生活,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越来越细腻,更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总之,微视频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信息意识、运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审美情趣、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微视频创作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支持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和技术,突破技术壁垒的前提。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笔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团队依托深圳“好课程”项目,以生活视野、学生立场、故事化表达为原则,在三年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实践的基础上,聚焦专题开发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微视频创作”课程,其包括直播课程、微课程、各学段各主题作品案例赏析等,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式地为学生提供支持。
(二)以思政主题引领校本课程项目化实施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学生微视频创作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思政主题引领下的项目式学习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式。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课程实施环境从单一的线下环境转变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環境,扩大了学习时空。项目式学习过程包括确定主题、设计项目、实施探究、评价项目四个环节和确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总结评价六个步骤[4]。
第一,确定项目。教师立足学情,围绕思政主题,以核心问题驱动,给予学生选择项,明确团队选题,并让学生3—5人为一组。项目主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意义。以核心问题“以中学生的视角向世界介绍我的____”为例,学生要通过微视频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某项传统、美食等,展现美、记录美。各小组可以在大主题范围内商讨拟定自己小组的题目。项目式学习涉及语文、英语、技术、美术、劳动、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教师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避免出现跑题、偏题等问题。
第二,制订计划方案。在此阶段,教师要强调最终的成果形式和评价指标,使学生了解完成项目任务需要用到的工具、素材和技能,引导各小组做好学习与分工合作计划表,做好项目进度安排。
第三,活动探究。各小组要熟练掌握微视频制作技术,对此,他们可以通过查阅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也可以通过与团队成员、教师、家长等沟通来获取信息,还可以借助多种工具如钉钉、微信、QQ等进行课程分享、协作交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提供支架式教学,如提供活动过程记录表和作品评价表。这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项目活动过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基于学生的反思评价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改善课程或教学。教师及时的反馈与帮助是促进课程实施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第四,作品制作。学生撰写脚本、拍摄素材、做后期剪辑、完成初稿,而后通过团队讨论,不断修改完善作品。在此环节,学生可能会在沟通合作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想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负责、学会包容、学会倾听等,将德育渗透其中。
第五,成果展示交流。除了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大屏幕、小程序等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截至本文完稿前,我校共举办了三届校园微视频创作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作品还存在一些瑕疵,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其价值观、审美情趣、沟通合作、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不断发展,这是比创作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第六,总结评价。在评价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作品本身的质量,特别是创意方面,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汇报演讲的效果,结合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多种手段并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项目式学习的总结反思包括个人和小组的总结反思。总之,学生是项目主体,教师是学生项目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活动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渗透德育。
四、课程反思与展望
(一)学生微视频创作活动的难点及不足
在对学生的两百多份创作反思表进行分析,以及对多个小组进行访谈后,笔者发现,初中生微视频创作存在三个难点,主要体现在主题选择、技术的恰当运用和镜头前的心理状态方面。一些学生不能恰当地运用技术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拍摄技术、后期剪辑技术的指导,促使他们制作出创意出彩的视频,同时要加强优秀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社团和校本课程时间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做到难易适度、详略得当,从而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对于一些学生存在选题方向正确,但作品价值和意义不大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重脚本创作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存在镜头前紧张的问题,对此,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让学生在镜头前放松心理。此外,语言表达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重跨学科融合及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微视频创作活动后期展望
第一,尝试基于在线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当前,我校的“校园微视频创作”课程主要放在在线课程平台CCtalk上,方便学生观看,课程结构一目了然,但欠缺与学习者进行在线互动,而在线网络互动平台如UMU,不仅包含微课程,还可以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如任务、问卷、练习、讨论等,留下学生的学习痕迹,及时呈现学生的学习数据。因此,接下来,探索基于在线网络互动平台的课程设计是主要的改进方向。
第二,尝试进行跨文化的微视频创作。我校开展了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教学,外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微视频创作。我校学生在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已经尝试进行了英文版的中国茶艺课程制作并在网络上传播,受到了其他中学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的喜爱。创作以中华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跨文化微视频,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孙闯.微视频制作与传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2):144,132.
高玲.“中国梦——行动有我”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中小学德育的创新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2):82-86.
林慧慧.中学生跨文化微视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成小娟,宋宏甲,张文兰.基于电子书包的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