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24周丽萍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校本化劳动教育管理模式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知行合一、打造优质案例等举措,有效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管理模式;校本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要想发挥劳动教育真正的育人价值,需要设计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评价时看重学生在思想意识、精神品质上的收获,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谋划构思,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连接打通,进行一体化设计,分学段、进阶式实施劳动教育。

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形成由校长亲自监督,政教处、教务处、科研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同时,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做到全课程融入、全主体参与、全过程评价。

(一)构建“三层级”管理模式,保障劳动教育落地实施

由校长、业务副校长组成的规划层负责课程设置、统筹规划、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政教、教务、艺教、科研等部门中层领导组成的指导层,承担课程的建设、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全体教师组成的实施层,负责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案。

(二)强化教师劳动素养,保障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决条件在于劳动专、兼职教师充足的师资储备以及其较高的劳动素养。受专业、师资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一度是学校的难题。为此,学校一方面合理设置劳动专、兼职教师岗位,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认识,厘清劳动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为劳动教师的意识;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力量,聘请校外行业能手、专业人士、劳动基地教师、家长成为劳动教育教师,邀请他们讲述劳模故事、展示精湛工艺、分享工匠经验,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融合的劳动教师队伍。

二、注重知行合一,促进劳动教育真实发生

(一)劳动教育常态化

一是校内日常劳动。值日是最基本的校内日常劳动。值日的目的不僅仅是要保持校园整洁,还要让学生通过劳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教师以劳动比赛、评选劳动小能手、随手拍晒分享、制定班级公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室、走廊、楼梯、操场、图书馆、实验室等各个角落都是学生日常劳动的场所,每个学生都有抹布、垃圾袋,每天早晨、中午、放学前打扫自己负责的地面。每个月一次的大扫除,是全校师生统一清扫的时间。午餐时间,取餐由学生自己完成,各班的分餐员穿上围裙,戴上防尘帽和小口罩为其他同学服务。餐后学生自己清理桌面、餐盒。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垃圾分类房,通过主题班会、文化专栏、专题讲堂等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带领学生学习垃圾分类方法,并加强监督管理,学生开始逐步养成将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校内日常劳动慢慢由“他律”变成“自律”,学生开始爱劳动,会劳动。

二是志愿服务。“小蓝帽”和“小红帽”是校园里别样的风景线。“小蓝帽”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全校学生进行督导检查的督导员,通过督导他人行为来强化自我管理。“小红帽”则是校级督导员,负责督导检查文明班级评比情况。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学校还招募了100名“小小志愿者”,定期到图书馆整理图书、清洁卫生,在学校大型活动时提供志愿服务,感受劳动的乐趣。

此外,学校还积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美丽”的教育氛围,培育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文化,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规划校园环境景观,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文化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班级板报、劳动成果展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劳动教育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劳动教育应加强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因此,学校把家务劳动写进课表,分年级推荐劳动任务清单,从清洁与卫生、烹饪与营养、整理与收纳、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维度,开展“争做劳动小达人”“快乐小厨神”“我是家居小能手”等家务劳动大比拼。教师与家庭紧密合作,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家庭劳动教育建立在亲子关系之上,聚焦家庭劳动实践“微”基地,家长的“第一老师”角色得以强化。学生在家长的精心指导下学习,达到“亲子共成长”的目的。

同时,学校层面利用校内烹饪教室,将劳动课时集中使用,以课堂为主、家庭为辅,开发了“舌尖上的美食”课程。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外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风俗以及科学膳食、营养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课上,通过教师的耐心讲解与演示,学生掌握了制作美食的基本方法,准备工具、挑选食材、洗菜、切菜、开火上灶、出锅摆盘,每一个环节学生都亲自操作,完成后大家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课程的最后,学生还不忘清洗厨具餐具,将劳动教室打扫得焕然一新。学生在食趣课堂中快乐学习,在情景生活中实际体验,在自然生活中真实参与,在学习做美食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魅力,也领悟到了制作美食背后的艰辛。

(三)劳动教育特色化

每周三的课后服务时间,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学校开设五十余个打破班级界限的走班制社团,在课后服务层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编程、3D打印、激光切割体验、模型搭建、机器人、创意电子制作、科学实验等创新课程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动手、动脑,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布艺、绳结、插花、剪纸、掐丝画、沙画、陶艺、壁挂等十余种手工制作课程,让学生在拼剪粘画、捏揉搓压中释放天性,丰富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学生经历了选材、准备、创意、制作等劳动过程,不仅养成了认真劳动、合理利用材料的良好习惯,而且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奇妙,增强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劳动教育社会化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与家庭,而是需要凝聚学校、家长、社會三方合力,让学生走出校门,打造校外大课堂。

学校以劳动周的形式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利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入“蓝天救援队”、急救中心学习包扎伤口、心肺复苏等紧急情况的处理;走进高新技术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的新样态、新方式;走进工厂、社区、乡村、田间,通过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项目,为学生搭建亲近社会、自主发展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沟通和理解,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三、打造优质案例,促进劳动教育落地实施

学校后门外有一块独立的空地,教师把它开垦成一块种植园,命名为百草园。对于坐落在市区的学校来说,百草园成了学生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的场地。百草园提供了真情境、真问题、真实践、真体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的种植体验课程,从四月中旬到学期末,共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准备—测量备耕—播种植苗—日常管理—果实收获—分享评价,分别统筹安排了六个年级的劳动项目内容(见表1)。

学校的任何一项活动如果没有师生的真正参与,就不会真正发生,劳动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地去劳动,学生才会带着真问题在真情境下真体验、真研究,从而生成真评价、真感悟、真收获。几年来,通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实践,学生收获了知识与快乐,家长收获了安心与温暖,教师收获了信任与幸福,学校收获了赞誉与支持。

虽然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在个别方面还有待改进。今后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宽劳动实践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让劳动教育丰盈学生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陶贵金.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区域协同推进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23(4).

[2]谌舒山,黄静.从工具到价值: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理性回归[J].教师教育学报,2023(3).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周丽萍,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校本化劳动教育管理模式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针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略议其战略发展内容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