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让词句段真正走向“运用”
2023-08-24郑栋杰
摘要: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而统编版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正是指向语言运用。基于此,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开展多维勾连,走向整体建构;赋予情境,提升运用实效;搭建支架,助推语言运用。教师应以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句段运用。
关键词:词句段运用;核心素养;情境创设;支架建构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在“语文园地”中单独设立了字词句运用和词句段运用板块。低年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识字、习词、仿句,奠定语言运用的基础,中高年段则是低年段的延伸和拓展。词句段运用板块为教师提供了便于操作的语言运用教学支架,教师可通过运用词语、形成句子、构造段落等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思,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和写作素养。如何让词句段真正走向“运用”,又如何借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笔者基于一线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词句段板块的教学策略。
一、词句段运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词句段运用的内容编排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这一板块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散点式练习,缺乏整体视角
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依据教材的设计,按照“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的固定板块进行线性教学,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与单元文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学生所学内容也缺少联系,缺乏整体视角。
(二)机械化学习,弱化语言运用
词句段运用的设计大多以知识呈现为主,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就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被弱化。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词句段运用需要学生体会“鼻子都气歪了”“前怕狼后怕虎”“盼星星盼月亮”等俗语和“气急败坏”“畏首畏尾”“望眼欲穿”等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教师往往按照学生自主连线、互相交流、总结不同、拓展记录的步骤开展教学。这样纯知识化的学习,并未将俗语和成语放置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品读与实践,难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准确地运用知识,也就无法发挥词句段运用的真正价值,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三)浅表性训练,缺乏思维深度
好的学习应该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把传授知识放在首位,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词句段运用板块编排了“照样子写词语”以及“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两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寻找共同特点、照样子写、交流朗读这一既定步骤开展教学。此举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仅停留在浅层次学习中,更深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词句段运用的策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指向表达与运用,表达与运用是学生在学习后应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单元整体教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教学选项,那么词句段运用同样要在单元整体内进行,在立足于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让学生从传统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学习中跳脱出来,努力追求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学习方式。
(一)多维勾连,走向整体建构
词句段运用中呈现的知识与单元中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文本内容通常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整体的单元视角,发现、组织并运用这些联系,勾连文本内容,还要破除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联系课堂内外,形成知识整体。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綠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一内容考查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学生只要了解对比的作用,理解表达的感情即可。但若如此一带而过,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勾连,让学生真正学会词句段运用。
1.任务一:勾连语文要素
回顾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按照“具体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方法”的形式进行整理。学生通过整理发现,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回归到词句段运用,学生交流发现对比手法的奥秘:要先写事物本身的特点,再写与它相比较的事物的特点,最后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2.任务二:勾连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最喜爱的事物,你最喜爱的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其他事物的特点又是什么?”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关联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按照“喜爱事物的特点—其他事物的特点”进行整理。通过以上两次勾连,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到对比的好处是突出喜爱事物的特点,进而更利于表达对事物的喜爱之情——“具体事物的特点+其他事物的特点+表达喜爱之情”。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写,不仅写作更加得心应手,也让知识真正得到运用。
3.任务三:勾连习作板块
本单元的习作是《我的心爱之物》。要完成这一习作,学生就要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词句段运用板块中共同梳理的知识方法与习作相勾连,从而进一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二)赋予情境,提升运用实效
语言的实践运用最终要回归生活。因此,在词句段运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迁移和运用,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真正提升知识运用的实效性。
1.生活实践情境:链接生活实际,拓宽实践领域
语文源于生活,教师应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构建密切的联系。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词句段运用的内容中有很多生活实践类知识,主要分为文字类和读图类。而生活实践类情境要注重实践性,在追求创新中挖掘有特色、有深度的内容。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
【课堂情境一】教师用课件呈現超市里不同区域的图片——生鲜区、食品区、文具用品区、生活用品区等。让学生交流:在这些区域内你都能买到什么?然后请学生帮助妈妈整理一份购物清单。此时的整理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的有目的、有依据、有方法的实践活动。
【引申情境二】出示超市商品促销单。下周一,学校将举行秋游活动,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购物清单,要求:(1)至少六种物品;(2)单价统一记为整数;(3)想想怎样填写更快;(4)派代表介绍购物清单并说明购买理由。生活化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自我出发,达到实践的目的。
【拓展情境三】垃圾分类。小区里有如下几个垃圾回收区域: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妈妈请你帮助她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投放到相应的位置。你准备如何帮助妈妈进行垃圾分类?此时,教师应让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不同垃圾的属性,然后再进行分类。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将虚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将学习过程融入现实生活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实践和运用。
2.文学体验情境:依托创意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提出:“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文学体验的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意表达,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真正提升自身的语言审美能力。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词句段运用为例:
【情境创设】“民间故事戏剧节”即将拉开帷幕,你们班决定推选戏剧《孟姜女哭长城》参加戏剧节,请你加入班级创编小组,和同学们交流与合作,尽情施展才干。
【活动一】以下是学生李美创改的部分,对于剧本中的“俗语”和“成语”的使用,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请选择并填写你认为最合适的成语或俗语,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组长王明负责以下情节的创作,请根据要求,把孟姜女哭长城的情节创作具体。
(1)具体描写孟姜女“万里寻夫”的艰辛。
(2)具体展现孟姜女得到丈夫死亡的噩耗后内心的悲痛。
(3)展开想象,描写孟姜女在城下痛哭七天七夜时,周围百姓、官兵等人的表现。
(4)看到丈夫尸骸后,孟姜女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具体写一写。
该情境活动的设计不仅富有趣味,还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魅力。教师以活动为载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依托创意表达,提升语言文字审美能力。
3.学科融合情境:整合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
跨学科实践情境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与单一学科相比,跨学科实践性作业能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整合,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形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为例:
【情境创设】西塞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当地政府希望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他们公开招募一个宣发团队,帮助他们宣传西塞山的美景。请带领你的团队参加本次竞选吧。
【任务一】宣传资料搜集:搜集有关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旅游区的相关资料,了解《渔歌子》的诗歌大意以及创作背景,观看西塞山风景宣传片。
【任务二】宣传文案策划:西塞山,自然风光绮丽,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等著名诗人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唱。请你根据《渔歌子》描写的画面,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现西塞山的迷人风景,并将文案作为宣传视频的旁白进行配乐朗诵。
【任务三】宣传海报制作: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搜集的资料为西塞山旅游风景区制作一份宣传海报。要求:(1)创作能够打动游客的宣传语;(2)配上可以吸引游客的图画。
学科融合情境以项目化学习为形式,找准整合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和需要解决问题的好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开展真实情境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形成知识的重建再构;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三)搭建支架,助推语言运用
在各个学段的词句段运用中,对句段的迁移仿写是训练的重点,所占比重较大,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境和材料中发现表达的特点,再进行仿写,最终达到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词句段运用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会写,还要让学生在读写迁移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形式,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搭建和利用支架,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选择合适、准确的描写方法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词句段运用中,教材给学生提示了三个不同的情感体验: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这三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贴合。进行迁移练笔时,教师可以将该命题变成班级实践任务,让体验与表达进行同向聚合。例如,教师可设计“情感树洞”栏目征稿活动:请你写一写某一个难忘时刻的内心活动。此举有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选择生活中焦急、失望、喜悦、悲伤的情感体验,并联结具体的事件表达内心想法,真正达到实践与运用的目的。搭建实践支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词句段运用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词句段运用虽然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大,但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一线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明确价值定位。通过多维勾连、情境创设、搭建支架等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策略,深挖内在价值,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赋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管贤强.论素养取向的语文知识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郑栋杰,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