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全民健身意向及行为研究

2023-08-23潘昊凯章华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意向全民量表

潘昊凯,章华夏

(1.三明学院 体育与康养学院,福建 三明 353000;2.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教学部,山东 曲阜 27310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全民健身在新的技术植入后呈现出了很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态势,为传统的体育产业赋予了新的力量,注入了新的血液。全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这也是响应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相关机构对全民健身的问题已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加上城乡居民健康意识以及整体健身知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这就为全民健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昊认为健身主体群的消费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体育消费空间的重要维度。[1]李梦迪探究了影响大学生健身行为转化过程的机制。[2]李智轩等以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殊性为切入点,对城市居住分异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社区、单位社区、保障房社区、城中村和商品房小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和健康活动存在明显差异。[3]彭忠金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是行为态度因素,其次是主观规范因素,最弱的为知觉行为控制因素。[4]郭健从性别差异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意愿和行为五个变量的得分均值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5]郭虹等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引入的群体规范变量增强了原模型对运动意向的预测能力,且对于女性群体意向预测效果的提升尤为显著。[6]余保玲等到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健身选择下午和晚上;更有意愿选择结伴锻炼的形式,优先选择公益性的锻炼场所;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在具体锻炼时间、同一活动参与度上有显著差异。[7]

上述研究虽然对不同群体和不同性别的人群健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都没有深入地探讨健身主体的价值属性,没有深入研究健身意向对健身行为影响的具体路径或者内在机制和底层逻辑。本文将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全民健身意向及行为进行基于微观个体的深入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健身意向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个体进行健身的内在心理动力,把握其行为决策过程,将更有助于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提供精细化的对策,从而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关行为态度关系的理论,最早由Ajzen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而提出。该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体力活动和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认为锻炼的行为意向将会给个体锻炼行为带来最大程度的干扰,而其自身意向变化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理论假设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关于人、事、物或具体行为的评价,有积极或消极的区别,反映个体喜欢或厌恶程度。在全民健身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健身主体认为健身能够为自己带来正向的积极的结果,那么,健身主体会对健身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条件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健身行为;反之,如果主体认为健身活动不能对主体产生有益的结果,则对此活动予以心理上的消极暗示,则即便健身条件充分,也难以产生健身行为。

主观规范用来反映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行为受到所处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与群体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健身主体的具体压力来源于家庭、朋友、组织(企业或者其他类似组织体)、政府等社会关系网络。具体来说,健身主体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等较为亲近的社会关系带来的压力;指导性规范即健身主体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舆论宣导中所感知到的压力;道德性规范则具有内生性,是指即健身主体因其身份所产生的义务感、责任感所带来的压力。这些规范会引导或迫使健身主体产生健身动力或压力,进而产生健身意愿并形成健身行为。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对行为目标的促进性和障碍性因素的感知与控制,该因素既包括自身内在的因素,也包括了外部条件因素。感知行为控制体现了健身主体对自身健身能力和水平的感知,以及是否能够导致预期结果发生的判断。具体包含了健身主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该健身行为的判断,即自我效能感;以及个体在时间、精力、金钱等相关支持性资源上的掌控能力,即行为控制。健身主体若对健身过程及行为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能够掌控更多的资源以减少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则更容易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此外,感知行为控制也反映了现有资源条件的状态,因而可直接用于预测行为发生的几率。

行为意向是核心因素,也是促成认知因素向实际行为转化的中介要素。健身行为意向是健身主体是否愿意参与到健身行为中的主观性机率,也反映了健身主体愿意为健身活动付出的动力水平,包括了当下健身意向的自我判断,也包括对未来健身意向是否可持续的预期。健身行为则是结果性因素,是健身主体实际付出的行动,表现为从事具体健身项目的健身工作。健身意向越强,健身主体付诸于具体健身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基于上述理论及假设陈述,提出以下假设:H1:健身主体健身态度正向影响健身意向;H2:健身主体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健身意向;H3:健身主体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健身意向;H4:健身主体健身意向正向影响健身行为;H5:健身主体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健身行为;H6:健身意向在感知行为控制与健身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具体假设框架模型如图1。

图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健身意向及行为模型

(三)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本研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受访健身主体个人及家庭情况、健身项目及组织情况、健身主体意向和行为分析量表等。健身意向和行为分析量表的设计主要结合了计划行为理论,并考虑到健身活动的特殊性。设计形成的量表面向相关专家学者征求了意见,并进行了修正完善。研究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测量,设置了“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五个等级,其分值分别为“1分”到“5分”。

三、研究对象、样本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本研究于2022年8月-2022年11月期间,选取了某市所在的十二个社区,每个社区以随机方式抽取50个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0份,其中有效问卷480份。

(二)描述性分析

在调查的480个研究对象中,其中男性占51.44%,女性占48.56%,男女比例较为均衡。样本群体主要年龄为20-49岁,占66.35%,其次是49-79岁,占28.99%。样本常住区域为城市主城区的占59%,县城及以下区域(含乡村)占41%。健身年限大都在半年以上,1-3年的占39.42%,3-5年的占21.15%。

四、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一)量表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概念测量的可靠程度,本研究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以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作为标准。经计算,问卷总体信度为0.947,说明问卷量表总体一致性较好。具体潜变量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健身意向、健身行为的系数分别为0.851、0.829、0.879、0.803、0.836,均大于0.7,说明了各组变量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所有变量的CITC值均高于0.5,删除任何一个观测变量后Cronbach’s α系数均不会明显提高,说明各观测变量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并不需要删除,数据信度质量高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二)量表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包含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为提高内容效度,本研究量表编制采用了计划行为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量表形成之后面向业内的专家征询意见,并与被访者进行了试调查,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而形成的,以确保量表题项内容的有效性。结构效度是指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研究首先运用SPSS24.0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经检验,整体量表KMO 值为0.874,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2342.326,P值为0.00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进行因子分析。接着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分别判别观测变量对于潜变量的贡献度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差异性。如表1,经测算所有潜变量平均方差萃取AVE值中最小为0.558,均在0.5以上;组合信度CR最小值为0.747,均大于0.7。结合相关研究可判断本测量量表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表1 测量模型信度和效度检测结果

(三)假设检验

1.模型整体适配度及修正

运用AMOS20.0 软件,结合极大似然法(ML)进行参数估计分析,模型拟合的相关指标情况如下表中初始指标值,仅IFI、CFI、RMR指标符合参考标准。结合MI值,对原模型进行修正,可提升模型的适配度。修正后的拟合指标均有较大改善,除了RFI=0.843<0.9,RMSEA=0.097>0.08,与参考标准接近(见表2)。说明上述模型拟合指标值说明研究数据和模型之间的拟合度较好,运用该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的结果可信。

表2 模型拟合指数值

2.路径分析显著性检验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并结合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初始假设H1、H2、H3、H4均被验证成立,即说明健身主体健身态度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行为意向(β=0.362,p<0.001);健身主体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行为意向(β=0.381,p<0.001);健身主体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行为意向(β=0.209,p<0.05);健身主体健身行为意向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行为(β=0.603,p<0.001);健身主体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行为(β=0.405,p<0.05)。见表3。

表3 模型路径系数和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结构方程对健身主体的健身意向和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对健身意向和行为的研究较少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显示出计划行为理论对于健身主体健身的意向和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具体研究结论分析如下:

1.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对健身意向表现了较强的解释力,其路径系数达到了0.362。态度反映了个人对行为及结果内在的信念,这种信念兼具有理性和感性因素的影响。当下健身处于非主流文化的领域,对于健身价值的坚守是健身主体健身的重要动力。此外,在传统健身相对式微的生存境遇下,只有通过结合数字化、智慧化健身活动来为个人发展塑造安全感的理性诉求,也是健身的内在动力。这两种动力交织,成为了支持健身者积极从事健身工作的动力源泉。

2.主观规范体现了健身人员感知到的社会情境压力,是促成健身意向的显著先行变量,其路径系数为0.381。以师徒制和科班制为核心的社会健身是健身主要方式,特别是健身者的密切接触群体及社会关系(同事、亲友等)对其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社会规范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其次是政府、社会组织营造的文化及舆论环境有所改善,各地近年来加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加强了对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进一步增强了健身主体的健身动力。

3.感知行为控制对于健身意向的正向促进作用稍弱于态度、主观规范,其路径系数值为0.209。其主要原因在于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对于健身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405),分解了其作为条件性因素的间接作用。综合感知行为控制与健身行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来看,这一要素仍具有决定性作用,双重影响路径的存在需要引起各界对健身者实际生存状态的关注。此外,研究结果反映了健身主体在机会把握、精力投入、资源整合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控制力,但也反映了经济条件的客观因素对健身活动的制约。

4.研究发现,在主观规范对健身意向的影响方面,健身活动容易受到团体影响,即更易受到社会规范影响。同样的,感知行为控制对健身意向的影响方面,退休人员等生活有保障的人群,比靠子女赡养的人群更容易产生健身行为。

(二)研究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全民健身主体的健身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都能够促成健身意向产生,而健身意向又进一步正向影响了健身行为,引导全民健身的浪潮的路径也由此展开。实证结果说明了增强健身者健身态度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支持、加强全民健身资源和条件的支持,增强健身主体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均能够提升全民健身主体的健身意向,随之促成健身行为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1.全民健身活动本质是人的健身,增强健身者健身态度的积极性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应强化政策导向,营造有利于健身主体的生存土壤。同时完善全民健身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专业、社会三者之间的融合衔接,当前,全民健身服务人才培养尚无明确目标,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高校相关专业定位和设定要根据后疫情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定。当前,数字化已经全面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加入数字化教育。打破大学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真正地把健身相关的人才融入社会,使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不仅能够学以致用,也是高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重要体现。通过培养全方位的健身人才体系,对引导全民健身活动主体的健身态度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强健身主体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同时,也完成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2.社会环境是全民健身和发展的土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的健身与发展,是增强健身意向的重要保障。全民健身由于存在地方文化差异,因此,应挖掘在地方特色的文化中的健身价值属性,比如河南作为武术之乡,就应该多增加武术相关的健身基础设施。全民健身应当借势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需要,支持健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特别是传统经典项目的现代演绎。积极营造全民健身的空间环境,结合当下城市历史街区及传统村落的更新建设,打造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形式,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支持。减少全民健身过程中的主观规范压力的内外部因素,同时增强感知行为控制,最后形成全民健身的浪潮。

3.完善全民健身与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是加强健身资源和条件的支持,促进公办类和私营类全民健身运营组织的分类发展,优化健身的组织环境。对于财政支持的全民健身服务应聚焦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标准示范,成为引领繁荣发展的龙头。政府在做好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时还需注意:应当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应当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全民健身服务行业的制度壁垒,壮大全民健身服务提供的社会组织体系;全方位地拓展全民健身服务的资金来源(包括基础健身设施等),引导多重市场组织参与到全民健身的建设上来;细化全民健身服务的政府和非政府购买政策,完善社会力量投身到全民健身服务服务内容体系;完善社会力量进入全民健身服务领域之后的收费等监管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既要保证社会力量投身全民健身服务的利益,又要保护好全民健身主体的利益。这些措施都能够积极促成健身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意向全民量表
全民·爱·阅读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可持续全民医保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