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氏脊椎九宫穴临床验案举隅

2023-08-23刘艳昭杨如秋王艳梅胡龄烨马家珺窦春梅管遵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中宫九宫棘突

刘艳昭 杨如秋 王艳梅 胡龄烨 马家珺 窦春梅 管遵惠

1.云南省鹤庆县中医医院,云南 大理 671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3.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 昆明 650011;4.云南省楚雄市中医医院,云南 楚雄 675000;5.云南民族大学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6.昆明市盘龙区联盟卫生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是一支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学术特色明显、疗效卓著,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中医针灸流派。管遵惠教授是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1]。管遵惠教授在继承家学和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行医过程中针灸临证的研究和实践,开拓、创新和发展,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笔者有幸跟师于管遵惠教授及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第五代主要学术传承人王艳梅副教授,在临床跟诊中,认真思考及总结。现将从管氏脊椎九宫穴的取穴方法、针刺方法、针刺要领及临床应用,并通过病案举隅,来探析和总结脊椎九宫穴的临床经验。

1 管氏脊椎九宫穴的简介

管氏脊椎九宫穴是由管遵惠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匠心独具创立的一组集合穴,是指位于病变脊椎附近按照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分布的九个穴位。该组穴位具有取穴方法独特,针法特殊,适应症广泛,临床疗效显著的特点,广泛运用于针灸临床诊疗中。

1.1 取穴方法 取穴位于脊柱及脊旁。沿着脊椎自上而下认真仔细的压诊,寻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确定病变椎体。同时还可以参照影像学的检查,如脊椎的X线片和CT片,相互印证确定出病变的椎体。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和配合查体,确定压痛最明显的病变椎体的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着督脉在中宫穴的上一棘突间定为乾宫穴,下一椎体的棘突间定为坤宫穴,然后挟乾宫、中宫、坤宫各旁开0.5~0.8寸,顺序依次取巽宫、兑宫、坎宫、离宫、艮宫、震宫六组穴位[2]。如图1所示(摘引自《管氏特殊针法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3])。

图1 脊椎九宫穴取穴定位图[3]

1.2 针刺方法 采取合适舒服的体位(俯卧位),暴露要针刺的部位。管氏脊椎九宫穴进针的顺序是首先要定好中宫的位置,其次在进针的时候尽量让中宫部位的脊椎棘突突起,从而以加大椎体之间的间隙,方便于进针。首先针刺的是中宫,在中宫上下依次针刺乾宫、坤宫,一般采用直刺或略向上方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宫、兑宫、坎宫、离宫、艮宫、震宫的顺序依次进针,针刺的方向要斜向椎体,进针的深度约1.5~2寸,获得针感后,再行捻转补泻手法[2]。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是按照“洛书九宫数”进行施行的,即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留针30 min,行针3次[4]。

1.3 针刺要领 医者在针刺乾宫、中宫及坤宫三个穴位时,进针时速度要缓慢,针刺不能太过深,不宜行大幅度的捻转行针手法,不宜行提插补泻手法。针刺过程中当患者感觉到以出现了局部的酸胀或酸胀麻木、触电的感觉沿着脊柱下方或者上方传导为佳。如果遇到进针困难的时候,要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进针的方向。若在进针的过程中,感觉到针下的阻力突然消失,出现了落空感时,这时候应当及时的把针灸针退出少许,不可以在继续强行进针,否则会刺入硬膜腔。当医者在进针的过程中,如若患者突然出现了肢体的抖动,这个时候应该迅速的将针灸针提起,不能执意和盲目地再次进针,要谨防刺伤到脊髓。针刺巽宫、兑宫、坎宫、离宫、艮宫、震宫六组穴位时,针尖应略朝着椎体的方向进行斜刺。当在针刺过程中出现了放射样的触电感时,说明这个时候针灸针的针尖已触及到了神经,此时应当要稍微地退针少许,及时调整针尖方向,以免使外周的神经造成损伤。针尖在向椎体方向斜刺时角度也不能过大,针刺深度不能过深,不能用力针刺,以防止刺伤到蛛网膜和伤及脊髓。在胸12椎体以上脊椎九宫穴的针刺时,更要注意取穴的准确性,熟练的掌握针尖的方向和进针的深度,以避免刺伤内脏器官,或者刺进胸腔而造成气胸情况的发生。

1.4 临床应用 管氏脊椎九宫穴应用范围广,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脊椎的病变[5],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肌劳损,病理性压缩性骨折等。管遵惠教授[6]采用热针取脊椎九宫穴治疗肥大性脊椎炎100例,总有效率达97%;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5例,总有效率97.58%,且160例患者3年后随访,总有效率稳定(96.888%)。李绍荣[7]以针刺脊椎九宫穴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根据辨证取穴对症施治,经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4%。赵梅等[8]以针刺管氏脊柱九宫穴为主穴,同时配合了中药热敷于患处,辨证施治的予口服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总有效率为92%。普勇斌等[9]采用针刺脊椎九宫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0例,经治疗4周后患者的晨僵时间、枕墙距、胸部扩展程度、指地距、Schober试验均有改善,针刺脊椎九宫穴能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关节功能。脊椎九宫穴在临床诊疗中应用范围广,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2 病案举隅

患者,男,65岁,2022年8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腰痛牵及左下肢疼痛3年,加重20天。现病史:患者平素长期劳作,3年前因干活劳累后,不慎伤及腰部,当即感腰痛,疼痛呈胀痛、刺痛,翻身、弯腰、转侧腰部活动稍受限,牵及左下肢疼痛。在某医院行腰椎CT后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予针灸、中药内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每遇到劳累后感症状反复发作,经休息后可有所缓解。20天前因抬重物后,复感腰部疼痛加重,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刺痛,疼痛部位固定,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弯腰刺痛加剧,夜间疼痛明显。精神一般,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便和小便正常,舌暗红夹瘀,舌下脉络增大、迂曲,苔薄白,脉弦涩。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存在,L4/L5棘突间及棘突旁压痛明显,双侧腰肌板滞压痛,左环跳、承扶、承山等穴压痛。腰椎活动度:前屈80°,后伸20°,左侧屈20°,右侧屈20°,左侧旋转20°,右侧旋转20°。挺腹试验(+),腰背伸试验(+),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两侧的跟腱及膝腱反射正常。CT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L4/L5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硬膜囊;L5/S1椎间盘稍膨出。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腿痹(脉络痹阻、气滞血瘀证)。治则:疏通脉络,活血止痛。治疗:取脊椎九宫穴为主穴,根据相关查体情况及辅助检查CT,L4/L5为最明显的病变椎节,以L4/L5的椎间隙定为中宫,以脊柱正中在中宫的上一个棘突间,即L3/L4椎间隙定位乾宫,下一个椎体棘突之间,即L5/S1椎间隙定位坤宫,然后在乾宫、中宫、坤宫旁开0.5~0.8寸处,根据伏羲八卦方位图在依次定位巽宫、兑宫、坎宫、离宫、艮宫、震宫。根据辨证,配穴选取患侧的穴位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选取尺寸为1.5寸(0.25 mm×40 mm)的毫针首先针刺中宫,然后针刺乾宫、坤宫两个穴位,直刺深度为25~40 mm,接着依次按巽宫、兑宫、坎宫、离宫、 艮宫、震宫进针直刺或针尖略斜向椎体,进针25~40 mm,针刺得气,获得针感后,脊椎九宫穴行针的顺序,行针的次数严格按照“洛书九宫数”施行[5],留针时间为30 min,然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共行针3次。配穴行常规针刺,提插捻转泻法。经治疗5次后,患者感腰痛及左下肢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尚可。继续巩固治疗2次,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已不明显,腰椎活动可。

按语:本案中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长期劳累,加之不慎损伤腰部,伤及经脉,致使经脉闭阻,腰部气机受损,血行不畅,瘀血阻于脉络,久而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及左下肢疼痛,阵发性刺痛,痛处部位固定,L4/L5棘突间及棘突旁压痛明显,双侧腰肌板滞压痛,左环跳、承扶、承山等穴压痛,均为脉络痹阻,气滞血瘀之证。《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灵枢·经脉》所载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脚皆痛。”根据经络辨证,病位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取管氏脊椎九宫穴为主穴,九宫穴中的乾宫、中宫、坤宫都在督脉上,而另外六宫穴则都在督脉及膀胱经的附近。配以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殷门、委中,足少阳胆经的环跳,达疏通脉络,活血止痛之效。

3 小结

管氏脊椎九宫穴是根据病变部位相应的椎体,按照八卦方位图分布确定的一组集合穴。脊椎九宫穴的针刺方法是基于阴阳结合,五行生克理论,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10]。同时针刺管氏脊柱九宫穴还具有“调节、整复、止痛”等作用。在针刺九宫穴的时候,可以刺激到腰脊神经根的后支、外侧支,调节相应神经的功能,从而可以达到减轻、缓解以及消除临床症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脊椎周围的韧带,如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改善周围韧带的修复功能,保护脊柱前过度弯曲,随着疼痛的减轻,又能够恢复脊柱的功能[11]。管遵惠教授经常用脊椎九宫穴来治疗脊椎疾病,采用极具特色的取穴方法和根据“洛书九宫数”施行的行针手法,结合经络辨证,巧妙选取配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中宫九宫棘突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变异1例
苏少版六上《中宫收紧》教学课例
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屏幕端老年人易读性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管氏脊椎九宫穴临床应用探析
浅谈书法教学中汉字结构把握的研究
导视空间境域下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中华心意六合拳之九宫阵说
搓腰
——壮肾
棘突捶正法治疗脊柱病经验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