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运行的思考与实践
2023-08-23银淑亮
摘 要:文章从思考幼儿园内部监督的必要性、理念和原则入手,提出提升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运行的策略:立足现场,实现内部监督思维模式从“预成”走向“生成”的转变;多元对话,建立幼儿园内部监督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常动兼备,建立常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内部监督实施模式;赋权增能,激发幼儿园内部督导主客体的潜能;强化队伍,提升幼儿园内部监督人员指导力,为促进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有效运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内部监督;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1-0024-04
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随着质量时代的来临,建立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监督机制来保障教育质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幼儿园内部监督指向的是对幼儿园内部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质控的过程,是幼儿园通过自身的内在力量,形成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与主动发展,来使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化、保教质量优质化的过程。它在幼儿园规范化办园监督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确保幼儿园保教质量和规范化的基本机制保障,同时也是幼儿园规范有序运行和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一、 幼儿园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国务院相继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各地加强和改进对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外部监督评估和内部监督共同组成教育监督评估体系,除了加强以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主的外部监督来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园内部监督也是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22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有效发挥外部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园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改进保育教育工作。其中强调评价对教学质量发展的影响,同时强调自评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式。
在新形势的需求下,幼儿园内部监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展幼儿园内部监督也正在成为保证和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然而,目前通常比较重视政府部门进行的外部监督,幼儿园内部监督通常容易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另外,由于自我监督体系建立难度比较大,目前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并不完善。
国内虽然在国家政策文件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及部分地方文件中均提出强化幼儿园质量监管,树立发展性教育质量评价观,在2017年颁布的《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等政策文件中,更多强调的是外部监督机构对幼儿园实施的督导评估,在实践中尚未完全建立相应的幼儿园内部监督政策和体系。幼儿园教育质量监督仍以外部鉴定和评价为主要目的。因此,总体而言,相较于内部监督,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体制较为完善。
二、 确立幼儿园内部监督的理念
我们认为从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和从幼儿园自身角度思考其所面临的质量提升的瓶颈和问题这两个角度出发,希望内部监督既能实现监督的功能,又能有效发挥引导、激励、推动幼儿园的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营造理想的人文环境,促进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着眼于现实的政策法规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有关文件为幼儿园的基本保教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也为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这些都应是构建内部监督体系、制定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将有些文件的关键内容融合进去。
(二)从“预成”走向“生成”
生成性思维方式所建构的内部监督,能够更好地顾及不同被监督者的独特性、现实性、主体性,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和支持幼儿园的质量提升,而不仅仅停留在生硬的监管约束的层面。为了更好地尊重和适应不同被监督者背景和现实处境,我们认为应当树立从“预成”转变为“生成”的内部监督理念。
(三)从“一元”走向“多元”
我们期望内部监督可以完成从“监管约束”向“赋权增能”的转变,建立多元共建的内部监督话语体系。打破以往监督主体单一的现象,建立多元化监督主体,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多元、多元参与、民主和谐的督导评估文化氛围,调动成员参与内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幼儿园内部监督的原则
(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原则
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发展。遵循以提高幼儿园内涵发展质量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内部督导,要求监督主体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科学诊断并提出改进幼儿园质量的对策建议。通过幼儿园内部督导达到“保基本”和“促提高”:“保基本”确保达到“底线质量”;“促提高”推进保教质量提升。通过幼儿园内部的“督”促使幼儿园各部门按“规”运作,幼儿保教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导”,可以纠正保教活动中不合规的行为;在已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改进,进而提升教育保教质量。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指的是监督主体要依据政策法规从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实际出发,规范有序地开展内部监督,确保得出客观的监督反馈结果。幼儿园内部监督的应然状态,就是在真实的监督情境中实现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平等对话,它是在幼儿园常态下的真实监督。在具体的内部监督实践过程中,督导人员应对督导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客观、科学、合理分析,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使主觀尽可能地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监督的客体,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重对实际意见的真实反馈,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
(三)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
幼儿园内部监督的过程既包含监督的内容,也包含指导的因素,不仅是“监督”,而且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其根本功能就是检查监督和指导改进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检查监督功能是实现指导改进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指导改进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检查监督的功能,完成检查监督结果的转换。从实践角度来看,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是幼儿园内部监督的必然要求,幼儿园内部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被监督对象意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督促改,提升保教质量。在进行监督之后形成的监督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被监督部门的督促作用,帮助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或解决策略,为被监督部门功能改善与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与指导。
(四)建立常态机制的原则
建立行之有效的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通过自我评价、控制、监督、诊断、反思和调整,形成幼儿园自我督导与外部督导相互动的常态化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幼儿园内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使之成为幼儿园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幼儿园的建设。监督人员要经常深入幼儿园各部门进行随机性的监督检查,全面客观地了解各部门的运行状况,善于捕捉真实状态下存在的问题,了解自然状态下相关方面的真实业务水平,尽量杜绝人为的干扰与人情影响。
四、 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运行的策略
(一)立足现场,实现内部监督思维模式从“预成”向“生成”的转变
“预成”指的是对内部监督具体事项早在对其开展监督工作之前已经确定了。为了更好地尊重和适应不同班级背景和现实情况,我们教学督导事项的确立从“预成”走向“生成”。在这里“生成”是指在对其开展监督工作之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定型的物化形式,而是会综合被监督对象的各种情境性因素、现场实际情况等加以充分考虑,并且与被监督对象进行沟通互动过程当中,基于某些原則而建构出来的。在内部督导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过程性质量评估,减少结构性指标,立足于现场发现的问题,把内部监督的过程作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实际或现场问题生成指向性的指标,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指标,构建适宜园所自身的特点的指标体系。
(二)多元对话,建立幼儿园内部监督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
我们的内部监督理念期望从“监管约束”向“赋权增能”转变,从而建立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我们认为理想状态下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估的主体应该尽量避免单一化,可以有幼儿园的行政、教职员工、家长、外部专家等相关人群。因此,内部监督运行的一个前提问题便是要解决多方主体的参与。这当中首先意味着接受督导的对象参与,同时还包括了相关的家长、其他主体的参与。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中每个成员都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个体,要打破以往监督对象仅限于教师或幼儿园行政的监督模式,要以一日生活的诸多环节为出发点,拓宽监督对象群体。我们建立的幼儿园内部监督组织架构是由园长、核心监督团队(由管理团队成员、专家、骨干、家长代表等组成)、专项督导组(包括教学督导组、卫生保健督导组、安全督导组、保育督导组)三级监督架构。涉及诸多多元评价主体的监督机制,如教育教学环节的教师群体、饮食卫生环节的后勤群体、健康保育环节的医务群体等,组建常规督导、动态督导、专业督导相结合的督导团队。
常态团队倾向于管理层、中层干部等;动态团队则据当前发现的问题临时组建督导团队,如主班教师、副班教师、保育员等;专业督导是根据专业需要,邀请专业人员组成督导团队,如保健医生、其他同行、专家等。
(三)常动兼备,建立常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内部监督实施模式
幼儿园内部监督,需要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方式,将常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结合起来,既有定期监督,也有随机检查等形式。我们建立幼儿园内部监督制度,防止形式化、空心化,建立清晰的内部监督工作流程,确保监督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我园建立常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内部监督实施模式,从而使幼儿园各部门不断调整、改进工作措施,实现自我诊断、调控和主动发展。
1. 定期监督
每学期制定监督方案,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每月定期进行班级监督;建立日志制度。幼儿园人员每日工作后撰写工作日志,旨在用日志模式帮助大家形成反思习惯,借助日志模板框架帮助回顾工作细节,在日常回顾和反思中熟悉工作内容流程及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流程系统。
2. 动态监督
我们根据幼儿园现场和实际需要,灵活开展动态监督行为,形成常态与动态的“看”班模式。幼儿园常态看班模式有行政巡班制、定期定人跟班制、文案看班制(查看日志、方案、周程等文档资料)、参加班级集体备课等,通过常态化的看班模式让监督人员养成常态化监测、督查、指导意识;同时启动动态看班模式:通过定期半天观摩、随机观摩等形式提高人员自觉性与自我反思能力。
(四)赋权增能,激发幼儿园内部督导主客体的潜能
幼儿园内部质量的提升,最终是通过组织内部人员特别是教师的观念到行为的改变而实现的。因此,不管监督的力度多大,监督的频率多高,如果不能充分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主动性,那也只能是徒劳无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的内部发展问题。因此,应当关注个体的需求,高度重视内部主体的潜能的激发。所以建立幼儿园内部监督体系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中每个成员都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个体,要调动成员参与内部监督的主动性。注意监督人员与被监督人员的沟通,让大家明确内部监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实现提高,而不是实施惩罚,消除被监督对象的担心、消极应付等心理。另一方面在组建监督人员时,不同岗位的人组成不同的小组,在督导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在判断和自检。多方收集意见协调沟通,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全方位诊断,为改进和提升提供重要依据。总而言之,内部监督运行过程应当始终伴随对被监督者的激励、尊重、支持。
(五)强化队伍,提升幼儿园内部监督人员指导力
幼儿园内部监督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监督主体既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而深厚的实践经验,更要擅长对组织机构的管理与协调,同时应具备敢讲真话、善于表达的品质。监督主体的素质决定了监督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监督工作的信度。幼儿园内部监督只有从实际和发展要求出发,不断提升监督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内部监督工作发展的需要。所以幼儿园内部监督需要建立尊重学前教育规律、熟悉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事业心及责任感强、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内部监督队伍。
强化监督人员专业能力建设,首先要从入口上下功夫,建立监督队伍选拔机制与标准,可以从幼儿园内部选拔,也可以从社会或家长群体中聘请专家型监督人员。另外,内部监督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监督人员应当学会和掌握必要的技術技巧,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督导人员培训体系,对监督人员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围绕提升督导队伍综合素质、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指导力培训,切实提高幼儿园内部监督主体的专业素养、评价能力。
总之,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前教育现实需要的较前沿的课题,将值得进行持续关注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期望随着机制的完善,实现幼儿园的自我发展,并使之成为幼儿园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幼儿园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雁.高校权力运行的内部监督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98-201.
[2]李琳.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探索——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3):8-17.
[3]李敏.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吕省团.构建中学校内督导机制有效运作的策略[J].学周刊,2018(8):162-163.
[5]童康,袁倩,陈旺,等.推进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5):64-68.
[6]朱璟.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项目基金:文章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课题编号:20191218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银淑亮(1979~),女,汉族,广东雷州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方红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