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的融合

2023-08-22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师家崖小学王小伟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诗文人教版教学活动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师家崖小学 王小伟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师作为学生教学的引导者,要转变教学模式,加强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的融合。本文以小学语文教育为例,分析小学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融合的问题、分析其内在原因,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教学参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9)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清代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诗文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要加强小学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的融合,推动诵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一、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

(一)外:诵读教学分配不合理

1.教学时间与学生发展存在矛盾。

根据调查显示,多名一线教师反映小学阶段语文经典诗文诵读存在教学难、时间短的问题。在低学段,尽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完整流利地诵读现代文都有些困难,更别说是生涩难懂的诗文。而在高年级段,虽然学生能够流利地诵读经典诗文,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学科作业,而对经典诗文朗诵的考查不在升学考试范围内,学生和教师容易忽视经典诗文诵读这一教学任务的存在。可见,当前诵读教学活动在时间和学生发展阶段性特征之间存在矛盾,这会降低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2.诗文诵读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经典诗文诵读这一教学环节缺少深刻的理解,课堂诵读环节流于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教师在经典诗文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认字识词方面上,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领读,并不能发挥诵读的真正作用。

第二,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等信息教育技术。教师在课上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结束也就表示诵读环节完毕,对学生的诵读和具体字词缺少针对性的评价和总结。

第三,多数教师会采用齐读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单一的诵读形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没有感情的齐读不利于学生语言美感的形成与塑造。

(二)内:诗文诵读容易出错

1.诗文诵读文字易出错。

第一,文字字音错误。汉语受长期的历史积淀影响,导致同一个字在语音、语法以及语义上有极大的改变。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经典诗词《敕勒川》为例,其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话中的“见”通“现”,表示出现之意,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本篇诗时往往会误读为jiàn。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与含义,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第二,多音字造成学生朗诵出现错误。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雪梅》为例,该诗有一句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这句的“降(xiáng)”是指梅花和雪花争相报春,谁也不肯服输投降。但是学生会受“下降、降落(jiàng)”等词的影响,将该诗句中的“xiáng”读成“jiàng”。

第三,识字不准造成错误。以人教版经典诗词《清明》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的“魂”与“鬼”字相似,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读现象。又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例,“日常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中“蛱(jiá)”字与“夹(jiā)”相似,学生会将其读成一声夹(jiā)。

2.诗文诵读节奏易出错。

当前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活动主要以齐读或齐背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会降低朗诵的美感,不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小学语文经典诗文阅读节奏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断句和换气两方面的问题。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登鹳雀楼》这一首诗为例,通常五言诗的节拍为“二、二、一式”,也就是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为一节拍,中间两字为一节拍,最后一个字为一节拍,具体如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常诗文阅读具有一定的押韵性,如四言诗词节拍是“二、二”式,七言律诗的节拍是“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和换气方式,注重“抑扬顿挫”的诵读效果。

二、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问题分析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1.教师缺少具体的教学指南。

在当前义务教育活动中,尽管教师已经认识到诵读教育的重要性,但部分教师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活动的进程仍是缓慢,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存在诵读模式单一不懂变通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典诗文诵读教育仍处于发展完善时期,缺乏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指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教师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缺少抓手,教学活动开展举步维艰。

2.教师的诵读教学机制不完善。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教育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教师在诵读环节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教师忽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湖阴先生壁》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总体的诗文阅读,而后会对诗文进行逐句地讲解和分析。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了诗文的“分”点内容,却忽视了诗篇的“总”体可阅读性,导致“诗性”大减。如该诗是“二、二、一、二”式,其中首联、颔联和尾联最后一个字都以“i”作为韵脚,使得诗篇阅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教师在诵读环节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这里的时间分配是指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时间关注度不均。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对部分学生进行提问和点评,这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另外。一些教师会采用齐读、跟读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能将注意力分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学生偷懒、开小差等现象的发生。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对诗文诵读兴趣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经典诗文阅读的兴趣并不高涨,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经典诗文自身简洁凝练,较为难懂。部分诗文为了合辙押韵或是追求简练,往往会出现诗文生涩、诗词难懂等现象,这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经典诗文主要以叙述情境、抒发情感为主,内容上缺少趣味性、故事性以及连贯性,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经典诗文诵读并非升学的考试内容,造成学生忽视诵读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在低年级阶段,诗文简单易学且朗朗上口。但是在学生步入高年级时,经典诗文的难度陡然大增,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捉襟见肘,学生对诗文诵读的兴趣也就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因学生的学年段升高,学习任务加重,在课业和知识拓展等方面的作业安排也在不断增多,这会导致学生忽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造成诗文难度大、学生诵读积极性降低的双重困境。

三、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策略

(一)外力作用:多方配合,完善教学分配机制

1.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搭建经典诗文诵读平台。

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共同搭建经典诗文诵读平台,从而完成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学校与各大语文诗文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探索诗文诵读的意义。同时,教师可在学校组织多名教师教研活动,共同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教研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分享自己的诗文朗诵教学经验,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另外,教师可借助学校的力量定期去优秀学校访学,学习其他地方的专业诵读技巧,以研促写。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学校配合,共同搭建诵读平台,如教师可以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社团、诗朗诵社团、诗文鉴赏社团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与学校配合共同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区的诗文朗诵文化大赛,并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和支持。通过这些方式,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并自觉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融合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诗文教学活动。

教师在明确诵读意义的基础上,要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发挥小学语文育人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音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音感和诵读能力。在语文诵读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上经典的音乐旋律,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人教版四年级《秋晚的江上》现代诗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优雅的轻音乐作为本节课的情感基调,让学生放松心情体会诗人刘大白眼中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另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游子吟》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诵过程中播放《妈妈的爱》伴奏,将悠扬的音乐融入到晦涩难懂的诗文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或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美术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情景再现诗文中所描述的景、物、人,为学生提供具象化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塞下曲》为例,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大雁、塞上之景、战马等,通过向学生展现出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而在《元日》这一诵读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古代春节的情景,帮助学生记忆。

(二)内力作用:回归课堂,完善教学内容

1.明晰诗文意象,加深学生记忆。

意象是诗文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为例,该诗短短五小句,却包含了11个意象,无一字写秋,却有无处不在写秋,可见意象是沟通古今的桥梁。这种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文朗诵的兴趣。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首诗中的意象有“茱萸”,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茱萸代表的具体含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读起文章来也更加可以投入情感,朗朗上口。又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为例,作者以明月作为全文的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对这篇经典散文进行诵读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学生先熟读文章,再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晚上月亮出现时诵读文章,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月亮这一意象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在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诗词语言的魅力。

2.带入真实情境,渲染诵读氛围。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指出,语文教育要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开展诗文诵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运用身边的特定环境,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诗文诵读能力。如在春天听到黄鹂鸟的叫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绝句》感受杜甫笔下的春天;在秋季班级户外郊游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诵读《山行》,感受杜牧眼中的山林秋色图。教师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感知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丰富诵读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叶圣陶曾言:“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可见教学形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以及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等特点,加之传统的齐读、跟读模式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传统的诵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诵读这一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需要另寻他路,开创多样化的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和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比拼、回环接力、拍手交替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诵读课中有“读”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以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汉乐府《江南》为例,教师可以分组对“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进行分组阅读,并且评比出声音最响亮的小组、诵读最有情感的小组、反应最快的小组等等,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推动诵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小学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融合是教育进步的表现,这一教学活动的融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因此,教师要关注小学语文与经典诗文诵读的融合,推动语文义务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诗文人教版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