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幼儿为本开启中班值日生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3-08-22福建省厦门市五缘第一幼儿园张雅琳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值日乌龟劳动

□福建省厦门市五缘第一幼儿园 张雅琳

值日生活动是幼儿体验劳动的主要途径,是幼儿重要的生活课程,既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又能在服务他人和集体活动中催化责任意识的建立,获得归属感和价值体现,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本文从班级值日生活动的教育价值出发,分析本园中班值日生活动存在的问题,以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准绳,践行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儿童生活、遵循儿童心理、追随儿童需求、基于儿童问题探究值日生五育融合课程五大方面开启中班值日生活动的策略研究,发挥值日生工作的教育价值。

一、中班值日生活动的问题诊断

(一)家园弱化值日生教育工作

幼儿园欠缺系统的值日生实施方案,体现在忽视幼儿的主体性,缺乏丰富多样、常态化的值日劳动安排,忽视幼儿参与值日活动的真实体验;班级对值日生工作的教育片面化,多关注劳动技能而弱化值日态度、值日工作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教师及家长层面重智育而弱化对劳动教育的培养,劳动教育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值日劳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主导筹划值日生活动

经跟踪观察,有些教师常以个人想法和教育经验组织开展值日生活动,存在高控式、被动化、形式化的问题,代替幼儿筹划值日生工作,致使幼儿缺乏共同参与的机会,忽视幼儿的个体意愿,导致幼儿被动执行教师赋予的任务,如:入园迟到、值日内容模糊、值日环节需要教师提醒、急于参与游戏而“玩忽职守”,幼儿难以体验值日的乐趣,为集体服务的情感和意愿较低。

(三)值日生活动无序

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未能在值日生活动中妥善处理自主与规则制定的关系,因此在值日工作中常发生此类现象:争抢值日任务、遗忘值日任务、分工形式不稳定、频繁向老师告状、缺勤幼儿的值日工作无人替补,造成活动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情况。

(四)值日生劳动能力存在差异性

教师在混乱中常习惯于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分担多项劳动,或赋予能力强的幼儿“小班干”特权,这类幼儿收获较多的锻炼机会;忽视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和培养,使其在值日工作中未能持续收获有益的经验、获得劳动能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培养,而且逐渐习惯于被服务与被管理,从而削弱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

二、值日生活动的实施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提出与值日生相关的要求,如:“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愿意为集体做事,要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值日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项教育内容,有其特定的实施价值和意义,是幼儿体验劳动的主要途径,是幼儿重要的生活课程,既能培养幼儿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又能在服务他人和集体活动中催化责任意识的建立,获得归属感和价值体现,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三、以幼儿为本开启中班值日生活动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体现站在儿童立场的教育观点。从本园中班值日生活动开展出现的问题分析,体现了成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儿童参与值日活动这件事,成人的“越位”无意中剥夺了儿童的认知和意愿,并未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问题并给予值日生有益的经验。下文就如何以幼儿为本开启中班值日生活动的大门,发挥值日生活动的教育价值,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立足儿童生活,培养日常化的值日意识

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园一天的全部经历,包括入园、进餐、盥洗、午睡、游戏、离园等,这些日复一日的环节已是初入中班幼儿最熟悉的事情。遵循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班级的值日生开展应立足幼儿在园的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一日活动中可以自然地安排值日生工作,比如:入园时为同伴摆放好生活用品、照料植物角的小生命;餐前为大家分好碗筷、擦手巾、数一数每桌分发的数量;入睡前成为一个小医生给大家测一测体温;盥洗时当一名文明小督导员,提醒大家文明排队、正确洗手;游戏结束后监督同伴整理区域材料;起床后帮助同伴折叠被子、穿戴外套;菜地收成时,和同伴愉快地进行采摘工作……将入园、盥洗、进餐、区域、离园等生活环节划分值日时间点,自然地融入值日工作,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体验值日生的劳动过程,逐渐养成参与值日工作的习惯,增强责任意识。

(二)遵循儿童心理,塑造自主有序的值日行为

刚进入中班的幼儿正处于从自我服务为中心过渡到乐意为集体服务的过程,对值日生活动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中班教师在值日生工作的引导中,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理解儿童的行为,探究幼儿的喜闻乐见,采用适宜的策略,将值日生工作的自我服务权交给幼儿,从而塑造自主有序的值日行为。

案例一:值日生“玩忽职守”

午餐结束,思彤拿着桌布准备擦洗桌面,忽然跑到走廊的植物角冲着宇豪和书鸣喊道:“来帮忙扫地啊,植物角的小花早上已经浇过了。”他俩抬头看了一眼,并没有回应她,继续提着喷壶浇灌植物。思彤气呼呼地走到教师跟前告状:“老师,值日生都去浇花了,没人收盘子、扫地。”于是,笔者走到植物角再次提醒他俩:“你们应该先去整理卫生,快来吧。”但是,宇豪低声地告诉我:“老师,扫地要很久,我就不能玩了。”看着整理时间不多了,保育员只能随机叫瑞轩帮忙。站在幼儿的立场深思幼儿的问题行为和背后的原因,理解爱玩是幼儿的天性,给植物浇水这项劳动既简单又能“玩水”,所以他们乐意进行这项工作,才发生了“玩忽职守”的现象。

案例二:争当“洗手监督员”

午点前,思捷急匆匆地跑到盥洗室门口,豆豆也跟了上去,也站在盥洗室门口。豆豆和思捷说:“刚才你已经检查大家洗手了,现在要换我来检查了。”思捷回应:“你可以站到另一个门,检查那边的小朋友。”“老师说了一个人检查洗手就好了,不用两个人。”豆豆见思捷不愿意,便向老师告状。一旁的老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喜欢担任“洗手监督员”,因为能像小老师一样监督同伴文明排队、规范洗手,体验并享受当小老师的“权威”。

教师通过案例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孩子在值日活动中发生“玩忽职守”和“争当洗手监督员”的现象是因为这阶段的幼儿责任意识较弱,合作意识初步萌芽,未形成成熟的合作精神和同伴间自主协商的能力,需要教师、家长、环境的暗示性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协作能力。如何妥善处理好“自主”与“规则”的关系,既能满足幼儿做喜欢的值日任务,又需履行值日生职责,达到幼儿自主参与、值日活动自然有序,在中班值日生活动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基于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协作水平,本班教师探究适宜的值日生管理公约,以规避值日活动中的冲突。

首先,播放孩子在值日活动中的视频片段,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围绕轮值安排、值日环节、值日生任务等方面表达想法并展开讨论,初步形成班级值日生管理公约。

其次,分组带领孩子观摩大班哥哥姐姐怎么当值日生,并收集、播放大班值日生活动的精彩视频,着重引导孩子思考:每人都有喜欢的值日任务,其他的值日任务谁来完成?怎么分配任务才能公平?当孩子看了大班值日生的活动后,萌发服务集体的自豪感,提出模仿大班哥哥姐姐:将劳动任务绘制在值日生牌上,以挂牌的形式公平分配任务,早点入园的人可以优先选择喜欢的值日任务。孩子达成一致,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能自觉履行约定。有效的值日生管理公约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不仅能鼓励值日生准时到园,又能激发幼儿自主履行公约,营造人人参与值日的氛围,解决案例中“玩忽职守”及“争当洗手监督员”的问题,形成自主有序的值日行为。

(三)追随儿童需求,创设科学化的值日环境

《指南》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的环境辅助值日生工作的开展,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创设值日生环境。

1.创设适宜中班的值日生宣传栏。

中班幼儿的记忆能力仍处于比较零散、不完整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应带领幼儿根据班级值日生管理公约创设相应的环境内容,通过形象的图画、简易的框架或线条呈现值日生轮值表、值日生任务、值日生挂牌、小组长袖章或优秀值日生公示榜等,帮助幼儿了解值日生活动的安排,保障值日活动井然有序。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难以通过自主协商的方式友好分配值日任务,常会发生遗忘或争抢某项值日工作的现象,要么吵架,要么频繁找老师告状。而我园中一班教师能巧用值日生工作牌,引导幼儿将值日生需要做的事情设计在工作牌上并挂在值日生宣传栏上,让幼儿自主领取值日任务,公平分配每项任务,营造人人做值日的良好氛围,促进公平民主、和谐友爱的同伴关系的形成。

2.投放适宜操作的值日生劳动工具。

依据中班幼儿的身高及手臂力量提供既适宜操作又轻巧有趣的劳动工具,如长宽约25cm 的儿童抹布、桌面小扫帚、长度约60cm 的地面扫帚、有动物大嘴巴的小簸箕、长约80cm 的儿童拖把、直径及高度约23×18cm的小水桶等,这些轻巧、可爱、规格适宜的劳动工具既方便值日生劳动,又能激发值日生愿意,使其乐于参与劳动。

(四)基于儿童问题,探索五育融合的值日生课程

中班的幼儿有初步的探究意识,语言能力逐步发展。教师应以幼儿行为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思考幼儿的兴趣或需求,渗透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五大领域内容,探索五育融合的值日生课程,赋予值日劳动任务趣味性的色彩,使其在快乐劳动的体验中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

案例三:给乌龟喂食

中三班的植物角饲养了两只乌龟,值日生特别喜欢给小乌龟喂粮食,总是热情地照顾它们。一天上午值日生木糠给乌龟喂了一大把乌龟粮,崇宇看到后马上制止:“你喂太多食物啦!”木糠并没有理会;第二天早餐结束,值日生瑾轩喂了一次小乌龟,午餐后又来喂了一次,一旁的崇宇看见后又提醒她:“你早上喂过了,乌龟会吃太饱,它的肚子会撑得难受!”瑾轩疑惑地问着:“你不给乌龟吃饭吗?它会饿的?”崇宇急忙走过来找刘老师告状:“老师,我爸爸说乌龟不能经常吃东西!它会吃太饱的!”

教师通过案例的分析,发现值日生对小乌龟的喂食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关爱小乌龟,却又不知如何正确饲养。基于幼儿的问题和需求,本班教师决定和幼儿共同探秘给乌龟喂食的方法,拓展幼儿在值日活动中的科学经验。首先,刘老师分发调查表,让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了解“乌龟该怎么喂食”,并记录查阅结果;其次,刘老师开展科学活动《小乌龟该怎么喂食》,让幼儿通过分享调查表、观赏科普视频,初步了解了乌龟的喂食方法,如:幼龟每天喂食1—2次,大乌龟2—3 天喂一次即可,而且每次只需几颗乌龟粮。幼儿在家园共育下积极探索给乌龟喂食的奥秘,养成科学探究精神;最后,刘老师跟踪、观察值日生给乌龟喂食的情况,发现值日生又有了困惑:昨天的值日生是否给乌龟喂食?值日生每天在更换,该如何知道乌龟是否需要喂食?为了帮助值日生解决这个困惑,刘老师悄悄地在植物角投放了“乌龟喂养记录表”,记录表上以周为周期,引导值日生给乌龟喂食后作记录,隔天的值日生根据记录,判断是否需要给乌龟喂食,逐渐解决值日生饲养乌龟的问题,收获关于动物饲养的科学经验。

中班值日生中类似《给乌龟喂食》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案例,我们深知教师应时刻追随幼儿的需求,迎接不断发生的“新情况”,以幼儿行为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生成有关五育融合的值日生课程,并结合《指南》中中班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及核心经验,丰富值日生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情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值日生课程与健康领域融合,以解决幼儿劳动技能问题为目标,促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或生活活动时应该注意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及精细动作的能力;与社会领域融合,重在引导幼儿养成爱劳动、愿意服务集体、有初步的亲社会行为,解决幼儿在值日中的消极行为;与科学领域融合,旨在帮助幼儿探秘劳动工具和科学的劳动方法,或走进生态环境,组织值日生采摘蔬果、观察昆虫等,拓展值日活动中的科学经验;与语言领域融合,可融入绘本欣赏、故事讲述、创设值日生“小讲堂”、分享劳动小妙招、学习播报餐点等,发展语言表述能力,增强幼儿在值日工作中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值日生活动是漫长的体验式的生活教育过程,教师在选择实施策略之前,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等主要因素作综合考量,遵循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筛选适宜开启中班值日生活动的策略,激发幼儿成为值日生工作的小主人。

猜你喜欢

值日乌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值日歌
乌龟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小熊值日
小河马值日
和乌龟赛跑
《今天我值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