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2023-08-22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三峪乡九年制学校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文章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三峪乡九年制学校 杨 忆

文言文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在初中阶段会接触更加深奥的文言文。但在现阶段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教师的讲解详细且全面,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寻找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不仅包含对学科学习的热衷程度,也包含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正确性、精力的投入和注意力的集中等。初中文言文内容相较于现代文章而言,距离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遥远,运用的语言体系存在不同,一些词语和意境的理解难度大,学习过程较为无聊和乏味。这些导致部分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如果不借助教师的讲解和语文辅导书的帮助难以将文章翻译清楚,致使无法激发和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言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需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跟学生分享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意义,让他们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产生好奇。其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史实引入进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后,教师需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非常典型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要在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言文教学,以此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促使他们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三)强化文言文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式

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看作一种语言的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自主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够促进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同时,记录笔记的习惯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中涉及的字词知识点记录到笔记本中,以此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反复诵读,形成文言文语感

在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中,诵读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寻找开展诵读法的措施,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以此促进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教师还需结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从易到难的诵读教学方式,推进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营造诵读教学法氛围。

1.初读——熟悉读音,初步感知课文。

初读第一步——知字词。文言文的应用体系不同于现代汉语,人们能够使用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文言文诵读教学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熟悉文章中的生字生词,为后续的朗读“扫清障碍”,使学生能够高效地阅读文本。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它是通假字,通“悦”,指高兴、快乐的意思;对于多音字,教师可以采用“以义辩音”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中的“乐”,在这句话中是“快乐、高兴的意思”,是动词的形式,所以应该读作“l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中的“罔”和“殆”,可以结合现代汉语当中“置若罔闻”“知足不殆”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读音的记忆。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

初读第二步——悟感知。初读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带领学生熟读课文,使他们能够快速地、正确地朗读文章,能够养成惯性的朗读习惯,能够从浅入深理解文言文的结构。在初读时,学生形成的印象基本上是浅层的、表面的,强调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初读之前,先将文言文朗读一遍,为学生自主朗读提供出相应的范本,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进行朗读,更能够使他们在无形当中产生自主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并初步感知文言文。

教师对学生进行初读指导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背景,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文章,使其能够发现问题;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先讨论再解疑;③为学生做示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④督促学生自由朗读,纠正之前出现的问题;⑤以同桌为基本单位,让他们相互朗读和监督,进一步纠错;⑥分小组上台朗读,要注重读音、断句节奏,为接下来的研读打好基础;⑦引导学生大声诵读,帮助他们进一步强化对读音的记忆,使得其能够读通、读顺文言文。

2.研读——顺畅朗读,加深文章理解。

研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具体如下所示:

研读一——读准。读准指能够读准句子,能够正确断句和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断句,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意思,文言文中的断句也是如此。但由于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体系不同于现代汉语,学生对于文段的断句和停顿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直接影响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卖油翁》为例,文章中的“陈康肃公善射”,“康肃公”是陈尧咨的谥号,为康肃,“公”则为男子的尊称,世人尊称他为“康肃公”。因此,在朗读“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时,需这样断句:陈/康肃公/善射。文章中的“但微颔之”的“但”表示转折。因此,在朗读的时候要加重“但”的读音,使学生能够想象到卖油翁的神情。

研读二——找准。找准指在研读的时候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从中找到理解文章含义的最佳切入点。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木兰诗》为例,这篇文章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是文章的两个转折点,从“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无奈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悲壮、“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潇洒和对亲人的思念,再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豪放之情,让学生能够感受花木兰的勇气和木兰从军在心态上的变化。在《木兰诗》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这些变化,利用不同情感和语气朗读这篇文章,则能够理顺木兰从军的故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读文言文的时间约需二十分钟,在能够读熟读顺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含义,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研读,研读就会具备充分的条件和基础。研读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辅导书,自主阅读、翻译文章,能够深入理解每一段、每一个字的含义,标注难以理解的地方;②以前后两排为基本单位,讨论不懂的文段;③选取一名小组代表讲述本组的疑问,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和研究;④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背景,结合文言文的翻译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中心主旨;⑤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带领班级学生齐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品读——读出情感,领悟文章情感。

品读是利用语气读出文章中的情感。优秀经典的文章常常会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朗读的语气和感情都不可缺少,不仅能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正确三观的形成。

品读要读出语调。语调是朗读中的“血肉”,缺少语调的文言文朗读,学生则无法深入理解文章感情,也无法和文章作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

品读要读出节奏。朗读的节奏能够使得朗读者和文章中的字词和文段产生思想碰撞,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为例,这篇文言文的节奏性强,前四十八个字由四字组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些词句,带领学生进行揣摩、品味,引导他们读出韵味和节奏。古人为何热衷于“吟诗”,何为“吟”,即带有情感的朗读,声音对文章的感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吟”出来,使声音能够作用于情感。

(二)改善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

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已经引入一些基础的现代教学设备。但在调查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只是将电子白板和鼠标当做替代黑板和粉笔的工具,教学工具实现现代化可思想却没跟上现代化变革的步伐。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逊于教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植于语文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将图片、视频、微课、音乐等引入进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让其能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还可以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形成初步见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小石潭记》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石潭记》的动画化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本篇文言文的翻译感受小石潭的幽静美和柳宗元无法得志的忧伤凄苦,并能理清作者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将其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将文言文和现代元素联系起来,也能增加文言文的“地气”和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和古人交流,触动灵魂共鸣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文字词解释和文言句式,能够让学生在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深入理解陌生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可以规定每一名学生都必须拥有一本语言积累册,督促学生将在教材和试卷中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记录在积累册上。为了促进学生和古人的思想交流,教师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能身临其境般感受文章情感。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故事。在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本篇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在本课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唐雎不辱使命》剧本创作,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完成剧本创作后,教师可以选择一节课的时间让班级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剧本演绎出来,引导他们将唐雎和秦王的神态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并票选出演得最好的小组,以此加深其对本课文章的记忆。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趣味性,也能够在情绪的带动下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和文言文作者的交流不仅要演要说,还要引导学生写,让学生能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写出和古人交流的文章,以此强化理解和记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醉翁亭记》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体会醉与乐的关系,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好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当做欧阳修一起同游滁州的友人,听他讲解被贬的苦闷和愤懑,引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想象写成一篇文章。这样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和古人灵魂的沟通,也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文章的教学不同于文言文的教学,现代文章教学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文言文教学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围绕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案,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我国文言文教学现代化转型。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语文文章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