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策略

2023-08-22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傅金春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历史活动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傅金春

历史是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学科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为历史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手段,也是教师以教材及教育大纲为依托,有组织、有规划地开展课程教学的基本行为。但仅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教学模式难以很好地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且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第二课堂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是以教师为引导、以课余时间为主所开展的相关历史教学活动。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内容更为丰富、更加开放,其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提升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改善传统历史教学不足的有效手段。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加以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以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此,文章就初中历史第二课堂作用入手分析,提出初中历史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策略。

一、历史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形式非常丰富,是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以教师集中指导为前提,由骨干学生组织、带头,以个人分散活动为主,历史智力竞赛、拍摄文物古迹、课外阅读、参观访问、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均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具体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互辅助、紧密关联,但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受课时及教材内容限制,更为灵活多样,更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受限于课堂时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一些历史细节、涉及的历史故事等缺乏拓展,而这些部分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以该科教学主旨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第二历史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影像史学”开展“专题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的了解,丰富其知识面。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容置疑,而兴趣的形成多是在积极探究或参与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认知情形,其本质和“求知欲”相同,是对相关内容学习的内在需求。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再加上学生需要机械背诵知识、大量做题,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枯燥的学习模式下,难以真正形成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所不同,其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并且有更强的探究性、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智力竞赛”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拥有丰富历史知识带来的成就感、自信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参观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时,则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学习体验,这些都可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持久、稳定的兴趣。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及能力发展

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仅依靠课堂还不够,因为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多是教师单方面讲解重点内容,学生则跟从教师节奏被动接收知识,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不利。而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锻炼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感,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思考及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四)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有促进作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历史内容的机会和平台,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在无形中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比如,开展“革命先烈遗诗朗诵会”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革命先烈生平、朗诵革命先烈诗作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先烈思想情感、英勇事迹,从而在无形中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渗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初中历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第一课堂是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侧重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强调扎实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能够弥补第一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可以进一步丰富历史课堂内容。两者之间是统一的、互补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统一性

从历史教学目标来看,历史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在于依托教材大纲为学生提供历史文化基础知识讲解,以促使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历史事实等形成了解和掌握,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历史第二课堂同样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但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而言,第二课堂内容更加细化,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探究中分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从教学内容来看,第一课堂内容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内容筛选,而第二课堂内容相对更加灵活,强调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收集整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展开内容的进一步分析。虽然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核心本质都以教材内容为主。此外,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第二课堂的开展同样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统一性。

(二)互补性

从教学情况来看,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第二课堂则是第一课堂的补充。第一课堂是教室为主,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深入探究的需求。第二课堂的开展则能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外探究中获得更丰富、全面的历史知识,还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强化。此外,第一课堂需要全面全体学生,第二课堂则能根据学生实际学情,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更利于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矛盾性

虽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统一性、互补性关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有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内容增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紧张,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第二课堂的开展同样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容易与第一课堂出现时间上的矛盾性。随着年级的升高、中考压力的增大,部分学生及教师会产生第二课堂是浪费时间的认知,这是阻碍第二课堂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时期初中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策略

(一)成立历史社团和兴趣小组,构建历史第二课堂

历史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都是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形式,也是促进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为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相应的“历史学习小组”,或组织学生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专门的“历史社团”,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学习、参与社团活动,从而构建历史第二课堂。在组织开展历史社团活动或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时,教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活动内容,配合活动小组负责人进行活动计划制定、时间制定,以保证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从活动中获得锻炼及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着力培养历史学科学生骨干,并由骨干成员协助教师开展班级、年级或全校等历史学习活动,为其能力锻炼及丰富历史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在重大节日、传统纪念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历史学习活动、历史专题研究活动,在丰富学生历史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历史竞赛”活动,活动可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求胜心理强的特点调动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扩大历史知识面,获得能力提升。历史竞赛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比如可以通过“有奖征答”方式进行,也可通过“智力测验”方式开展,或学习流行的竞赛类节目形式开展“班级挑战赛”等,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配合社团人员或者兴趣小组人员做好竞赛准备工作,如给学生提供素材、给予学生活动指导等,以保证活动效果,促使历史第二课堂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二)合理利用影像史学资源,构建历史第二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影像史学逐渐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影像史学即以视觉影像材料及影像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视听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历史文化产品,其中碑文、书画、古建筑、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过程及成果,传统节庆、传承技艺、民族特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公共媒介音像作品等均属于影像史学的范畴。将影像史学应用到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以文字为主的静态教学方式,通过播放相应影像史料,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及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通过历史社团或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秦统一中国”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和“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影像史料及相关知识,并对搜集的内容进行汇总整合。利用影像史学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搜集相关影像史料的过程中对秦统一中国形成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锻炼,在全面了解秦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对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三)借助假期特色作业形式,构建历史第二课堂

假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拓展课外学习活动、丰富知识阅历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假期是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黄金时间。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假期历史作业的设计,通过特色历史作业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开展,充分发挥历史第二课堂的教学价值,让学生通过完成假期特色作业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了解,获得历史素养的提升。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本地的历史博物馆、革命文化遗址进行探访,或为学生布置“研究性课题”类假期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教材知识内容出发,以某一历史事件、历史阶段为主题,借助“影像史学”方式,多渠道、多方法搜集相关历史知识,通过文字史料、静态图像、动态影像等不同素材的结合补充,达到“以图证史”“以影像史料辅助学习”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思维能力,感受影像史学所带来的更真实的历史体验,促使学生形成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立足“影像史学”为学生布置特色假期作业,如观看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玄奘之路》《二次大战启示录》等,让学生跟随视频的脚步,走进历史的长河,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及悠久历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第二课堂的价值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及形式、拓展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对第二课堂的认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未达到理想效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究,以充分发挥历史第二课堂的教学价值,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历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