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究与实践路径

2023-08-22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张慧玲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学活动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张慧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人心,成为教育活动创新与变革的思想基础。语文学科凭借其独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仅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还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关键作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内涵的逐渐深刻,人文精神也愈发凸显。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铸就良好三观的重要路径,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下,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实践活动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冷冰冰”的氛围。为顺应教育理念的发展革新,也为顺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营造人文氛围,让语文课堂有能量、有温度,让学生有兴趣、受启迪,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发挥在实践活动中。

一、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类型

(一)哲学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思维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成果,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哲学思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类型之一,强调了对学生理性思维与辩证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能使学生在成长路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逍遥游》中所探寻的“天人合一”,还是《劝学》中的理性思辨,都是哲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将课文中所蕴藏的哲学思维单一地视为语文学习与答题的工具,而是结合哲学思维内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显著发展。

(二)高尚品质

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在“立德树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教学应当以德为先,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走正路、做好人。高中语文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天然的教育平台,其中不乏彰显人性光辉与高尚品质的阅读文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当只将其单一地视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文章内涵进行解读,而是使其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产生影响,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不惧困难、积极向上的老人。文本中桩桩件件的事例比比皆是的优秀人物所熠熠生辉的高尚品质,既是教材中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成长之路上不灭的“启明星”。

(三)人生态度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会愈发深刻,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成长路上感到迷茫无措,不知如何度过大好青春,不知该以怎样的态度与方式度过漫漫人生。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学生成长路上弥足珍贵的礼物。《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寄情山水,阐述了自己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苏武传》则展现了苏武坚守初心,始终不辱民族气节的坚定气度。人生之路各有不同,人的选择与态度也不会全然相似。教材文本中所彰显的人生态度可以告诉学生——在人生之路上,应该用怎样的态度生活、以怎样的斗志面对人生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是科学正确的。

(四)审美情怀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热爱生活,感知生活之美,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远离不良思想的影响,时刻坚守自我,自爱自持。审美情怀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高中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选取了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熏陶,感悟教材文本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切适性

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学实践的侧重点完全放置于此,让教学设计的天平一味地偏向“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切适性原则,让人文精神的渗透适度、合情、合理,避免其“喧宾夺主”,避免因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造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实际性

为让人文精神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考虑学生当前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水平。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并非“水中花,镜中月”,而需要以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作为根本立足点。因此,在人文精神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秉持着实际性原则,避免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形式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倾向,要在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融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要让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避免出现生硬突兀的情况。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融合性原则,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其内在的人文价值,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让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融合,以此实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发展。

(四)主体性

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推动与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人文精神的渗透对象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更加关注、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受,避免因人文精神的渗透设计想当然而无法产生实际的教学成果。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具体方略

(一)立足教材文本,挖掘人文光辉

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应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应试成果的落实,而是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为学生搭建深入阅读文本的阶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还能真正感受教材文本的魅力与价值,挖掘其中的人文光辉。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文本,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精准把握其中的人文光辉,让人文的光芒照亮课堂,也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中《离骚》教学为例,这篇文本“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想象驰骋,用词晦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艰难。也正因此,不少教师在《离骚》的教学活动中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文意理解、重点句段以及写作手法的讲解上,而忽略了这一文本所蕴藏的内在价值以及不可被忽视的人文光辉,从而导致教学成果不佳。而学生也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离骚》之美。因此,在这一篇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备课环节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渗透作者高尚的个人品质与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让人文精神既融于教学活动中,又成为各个环节的“根基”与“引线”。当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离骚》中璀璨的人文主义精神后,诗人绮丽浪漫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的诗词用句才更能使其感触良多。可见,人文精神的挖掘与渗透不仅不会耽误教学的进度,反而可以成为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策略,有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人文氛围

想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为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文本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营造人文氛围。情境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在人文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恍若真正置身于阅读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有所感受、有所触动,在人文氛围的萦绕中,加强对所学文本的具体理解。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中《祝福》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凄婉哀凉的《二泉映月》,调整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尽快沉浸到教学文本所营造出的氛围之中;在教学推进的精彩环节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祥林嫂》视频影像,让学生将直观的表演与抽象的文字相结合,在加深理解的同时更能产生情感共鸣;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再度通读全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再度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学生在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人文思想。而“祥林嫂”也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那个被分析、剖析的单薄人物,能使她的形象丰满而具体。学生从她的悲惨遭遇中看到了一个个被抹杀个性的劳苦大众,这足以激发学生内心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苦难人生的悲悯。语文教材中一篇篇优秀的文本不仅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更起到了震慑人心、启迪思想的育人价值。

(三)巧设课堂提问,激发人文探究

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教学活动得以层层深入的重要路径。在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中,巧设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精神往往蕴藏在文本的深刻内涵中,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肤浅理解层面,便难以感受其深刻的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教师应当设计出具有深入性的课堂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最终探究出阅读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兼爱》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兼相爱,交相利”,然而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中心思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导致文章理解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形成深刻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巧妙设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全文来看,‘兼相爱,交相利’有什么具体表现。”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层面上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再将问题进行递进:“‘兼爱’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发挥作用了吗?为什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知识上的盲区,教师应当给学生介绍这一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奠定契机;最后,教师可以将问题讨论从文本教学过渡到现实生活:“‘兼爱’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发?”教师的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思考,深刻领悟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当今生活的积极影响。

(四)丰富教学形式,体悟人文色彩

传统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佳的情况。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人文精神的落实与渗透便更加无从提起。基于此,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是“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加以优化,通过小组讨论、话剧表演、剧本创编等方式,让语文课堂绽放不一样的光彩,也让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深度融合。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中《雷雨》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绎《雷雨》话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话剧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对人物进行揣度与分析,再根据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角色演绎。在话剧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对应的道具,配备相应的音频资源,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真正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揣度与思考,最终体悟文本故事背后的人文色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得到了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学科育人的价值,还能够让语文教学真正绽放时代光彩,在挑战面前不断发展。基于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人文精神的渗透过程中遵循切适性、实际性、融合性以及主体性原则,通过立足教学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巧设课堂提问以及丰富教学形式等方法,让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