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娃”与“考试”

2023-08-22宋鸿沄

家长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家鸡鸡娃鸡血

□宋鸿沄

“鸡娃”,网络上的解释是被家长不断“打鸡血”的孩子。为了孩子能学习好、考出好成绩,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让孩子时时刻刻不停地去拼搏、去奋斗。

“人生处处是考场”

“鸡娃”,网络上的解释是被家长不断“打鸡血”的孩子。为了孩子能学习好、考出好成绩,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让孩子时时刻刻不停地去拼搏、去奋斗。本来激励娃娃发挥潜力的初衷是好意,但变本加厉的期望愣是把孩子们变成了如今的“鸡娃”。这不仅是“谐音梗”,更反映了现实。你看中考高考前的家长和学子们,哪一个不像打了鸡血似的扑腾。

这点我深有感触。那年高考前夕,孩子一模成绩出来后,她妈立刻勇气爆棚,给孩子拉满了各种课外培训,休息日里一天上六门课,从早晨8点一直上到晚上10点都是常规操作,上到12点也没什么稀奇。我虽理解,但也不解,开口问老婆为啥报那么多辅导班。“再磨磨,多磨磨,总能磨出东西来,多拿1分是1分。”我苦笑着,啥也没说。孩子不一定是“鸡娃”,此时的家长很积极却是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应对“考试”,拿高分。这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家里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更有意思的是,查遍网络,关于“考试”几乎一边倒的都是溢美之词。有些家长笃信“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多学、多考问的严谨总不会错。还有些家长则认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旅游途中各种盘问,山是什么山,水是什么水,草是什么草,若孩子答不出,家长或倨傲或鄙夷,目光全都洒在孩子脸上,更有甚者还振振有词地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光明与真实的灯烛,考试是检验才华的标尺。”得嘞,学了就得考,把乐趣也变成一种考试的手段。于是乎,焦虑的家长们自然都会认同“人生处处是考场”的理念,相信“读书破万卷”的好处,严格遵守“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信念,加倍督促孩子们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不就体现了家长们的殷切期望嘛,望子女成龙做凤。由此,又怎能不积极地考孩子,哪怕是烤糊了呢?

如果认为“鸡娃”仅见于课业学习领域的考试中,那就孤陋寡闻了。“打鸡血”几乎已经遍及“鸡娃”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吃饭穿衣的格局到家里开什么车,再到去哪里旅游、见过什么名人,等等。本来很平常的人生际遇都可能被家长们安排成个人水平提升的大大小小的“考场”。家长们通过脑补把“人生处处是考场”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孩子们个个战战兢兢,生怕逆了自家亲爹的龙鳞,折了老妈的凤羽。

睿智的家长要学会“考孩子”

话到此处,我们不妨再来审视“鸡娃”概念中所蕴含的人生“考试”。这些考试或有形,或无形,但无论咋样都是“鸡娃”们的“压力山大”。于是,有人把“鸡娃”戏分为四大类。

第一,“家鸡”,家长在家“鸡娃”。这里的“鸡”是动词,取“激励”的含义,也就是家长在家里经常给孩子“打鸡血”和“灌鸡汤”。鸡血和鸡汤的范畴包含生活的多方面。常规的家规家教本来是为人处世不容突破的底线,但在“家鸡”的过程中被异化为某种“成功学”的法门诀窍。这时,家长会指点孩子,“你得这样做”或“你为什么非要那么做”。这种“考试”是无形的,是一种对孩子心灵成长和发展的无形指挥棒。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家长的大考、小考。孩子的“出格”言行就是长辈眼中的那根“刺”,于是端上来的与其说是“鸡汤”,不如说是放了镇静剂的“迷魂汤”——你小子不老实,还反了你了。打压的目的被美化为“为了日后的成人、成功”,甚至和考试的目的达成了默契。这种“家鸡”的“打鸡血”其实更像是单调说教中的“教训”或“父母威言”,绝不是现代家庭中合理有效的人际沟通。如此这样的日常“科考”,哪里还有创造力的诞生。

第二,“自鸡”,自我激励型。这是一种境界,既可以是家长经常自我激励,也可以是孩子时常自我鼓励。“自鸡”是“家鸡”后时代嬗变的产物,他们已经笃信了某些信条,于是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并为之奋斗。多数孩子达不到“自鸡”的境界,只能被动依靠外界刺激给自己内心带来阵阵涟漪。不用家长督促,孩子自己主动找题做。不得不说,家长看到这样的“鸡娃”,哪个不是喜上眉梢。还用得上家长和学校大考小考,人家孩子自己已经考了千百遍,百炼成钢了。从“自鸡”到“自觉”,很难说这是进步还是妥协。

第三,“素鸡”,素质教育技能培养。本来五音不全,人家孩子学唱歌,咱也得学;没有音乐细胞,别家孩子学钢琴,看着咱家孩子的小胖手,一咬牙、一狠心,也买钢琴学起来。最近一则视频很有意思,一位妈妈花十几万送女儿学芭蕾舞,结果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的展示表演让妈妈直接崩溃。先天条件不足是肯定的,僵硬的胳膊腿,僵硬的姿势,连半点基本功都看不出来。在大众眼光的打量下,这场芭蕾舞的学习俨然成了闹剧。其实,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享受过程呢?为什么非要以考试结果论短长呢?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吹拉弹唱无一不晓,而检验这一结果的标准也是“考试”。“你钢琴得给我考十级!”而多数结果是,孩子学了几年钢琴后,再过两年连最基本的曲子都弹不出来了。素质教育已经演变成家长面子的比拼,而不是孩子自身素质的提升。

第四,“荤鸡”,学科类培养。这种家长给孩子打鸡血、灌鸡汤的方向往往就是“好成绩”,各种检查作业,各种辅导,各种盘问考试,我家老婆就是这款。时不时会问问我家小崽,这道题怎么解,那个单词啥意思,这首诗怎么背。这种考试还经常在饭桌上发生,突如其来,防不胜防。小崽如惊弓之鸟般东躲西藏,唐诗的美妙没了,饭菜不香了。这样的家长往往会撸胳膊、挽袖子主动亲自下场和孩子一起拼命。拼什么?自然是学业考试的成绩为王。从小学到中考高考,这种类型其实最多,属于“大众鸡娃型”。

人生的确有很多次“赶考”,而且是必须“考”。但“考”更应该发生在一个人有效的学习和感悟之后。过来人都知道,我们总要经受各种磨砺、各种困难的洗礼,而考试恰好能帮助我们形成这种能力,可以说考试是一种赋能充电的过程。以此来看,考试并不是一个坏东西,但倘若把“考”变成“烤”,躺在炭火上的孩子们就未必能获得真正的能量。睿智的家长要学会“考孩子”,考的是地方,考的是时机,要考出孩子的自信,考出孩子的水平。

猜你喜欢

家鸡鸡娃鸡血
有趣的汉字:鸟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肩上有“神器”,家鸡更健康
制造鸡娃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打鸡血”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