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记认”词汇化探析
2023-08-22吴倩莹
吴倩莹
内容摘要:粤语中“记认”仅作名词,它大约起源于宋代,是短语“记认”词汇化的结果。“记认”本为“记”与“认”两个动词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双音节短语,在发展过程中,因语义界限模糊、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句法位置的演变等原因,促使“记认”实现词汇化。此外,在词汇化过程中,“记认”与换序形式“认记”存在用例数量的差异的原因在于语音的制约。
关键词:粤语 记认 词汇化
“记认”是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在粤语中常作为一个名词,表示“记号,暗号”的意思。“记认”本为两个动词“记”与“认”的组合,是一个动词性的词组,表示“记忆认识”的意思,词汇化后,句法功能发生转化,出现名词用法。“记认”除了在粤语当中有使用,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录的“记认”显示,西南官话、徽语、吴语、闽语都有这一名词用法[1]。《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录“记认”,分列动词与名词两个义项:一是辨认;二<方>是指便于记住和识别的标志。[2]615各辞书仅对“记认”句法功能与意义进行描写,并未对其不同的语义与句法功能产生的过程与动因进行梳理,目前学界也暂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本文将以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4]与中国基本古籍库[5]为主要调查的材料来源,结合词汇化相关的理论,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对“记认”的句法分布、词汇化过程及其成词的原因。
一.粤语“记认”的词义与句法分布
《广州方言词典》与《广州话词典》收录了“记认”,其释义仅有“记号、暗号”,例句为“我個手巾仔有记认嘅”[6](我的毛巾是有记号的)“我把刀有记认嘅”[7](我的刀是有记号的),此为名词用法,并未收录动词用法。在查阅有关粤语文献材料,发现“记认”也仅用作名词,如:
(1)随即指着墓旁一株小树道:“这株树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记认。”(黄鹰《罗刹女》)
(2)她把那本日记放在面前,作为记认。(张小娴《张小娴散文集》)
(3)“尊夫人脐下那一块记认是什么颜色?”(西门丁《白幽灵》)
例(1)(3)“记认”为中心语,“很好”“那一块”为“记认”的修饰语,例(2)“记认”则是“作为”的宾语。(3)“记认”同时也是“是什么颜色”的主语。“记认”可作中心语、宾语、主语,而“记认”的换序形式“认记”在粤语文献中也有所使用,但用例数量极少,仅找到两例,如:
(4)廖冰兄祖籍寻认记(王坚《粤画史论丛稿》)
(5)她已投胎转世,这笑容就是重逢的认记。(张小娴《亲密心事》)
“认记”与“记认”用法大致相同,也可作宾语,如例(4),也可作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如例(5),但用作主语并非发现。
二.“记”与“认”的历时演变
(一)“记”的历时演变
“记”最初的义是“记载、记录”。《说文·言部》:“记,疋也”[8]段注:“疋,各本作疏,今正。《疋部》曰:‘疋,记也此疋、记转注也。”[9]在先秦文献中,“记”就作为动词来使用,如:
(6)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左传·僖公七年》)
(7)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益稷》)
(8)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
例(6)“记”为动词,可表示记录、记载之义。后两例并非单纯的“记录”之义,是对“记录”之义进一步引申。“挞以记之”,孔安国传:“笞打不是者,使记识其过。”[10]原本《玉篇》中顾野王案:“记,犹録也。”[11]由此可知,例(7)的“记”虽是动词,但其词义确与前一例的“记录、记载”之义有所不同,而是以挞的方式来记这一过错,达到一个警示的作用。例(8)“弟子记之”是阳子想让弟子记住店员所说的道理,但并非是用笔与纸来记录这一道理。前一例的动词“记”表示“记录、记载”之义,是具体行为,定为记1a;后两例的动词“记”表示“记住”之义,则是抽象行为,定为记1b。
先秦时期,“记”除了用作动词,还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典籍或记号,如:
(9)记曰:“唇亡则齿寒。”(《公羊传·僖公二年》)
(10)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阵。(《六韬·必出》)
(11)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管子·禁藏》)
例(9)何休对“记”的注为“记,史记”,“记”用作记载历史或事物的文字典籍较为丰富,如《考工记》《学记》等,例(9)的名词“记”是从动词记1a转类而来,对某些事情进行记录,这些事情以文字的形式得到记录,在后世文人再引用时,此时的“记”就有了名词的用法。例(10)“因以火为记”释为“于是用烟火作为信号”,因此例(11)的“记”是“为”的宾语,为名词,义为“信号”。尹知章对“道记”所注为:“道识其处,各有记也。”由此可知,“道记”在文中是可释为“作标记”,“记”为名词,表示为“记号”。例(10)(11)与例(9)用作名词的“记”的词义有细微不同,例(9)的“记”是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事情的典籍,定为记2a;例(10)(11)的“记”是为了达到识别、记忆的效果而产生的标记,定为记2b。
先秦时期,动词“记1a”“记1b”与名词“记2a”“记2b”都有所使用,但更多以动词用法为主,名词“记2a”主要用于文献典籍,“记2b”仅有两例。魏晋之后,随有所增多,但文献用例依旧不多。综上所述,“记”的词义演变发展为:记1a(记载、记录)>记2a(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事情的典籍)以及记1a(记载、记录)>记1b(记住)>记2b(标记、记号)。
(二)“认”的历时演变
“认”,《说文解字》并未收錄,《广韵》《大广益会玉篇》(简称为《玉篇》)才收录“认”。《广韵》去声震韵而振切:“认,识也”[12],《玉篇》对“认”的释义也为“识认也”[13]。由此可知,“认”是一个后起字。通过查阅文献,汉代以后才有所使用,如:
(12)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后汉书·卓茂传》)
(13)衍因幸景晖,及综生,认为己子,小名缘觉,封豫章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
(14)州县擒盗,并物俱获。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周书·宇文测传》)
(15)梦回残月早,错认是天明。(宋·刘克庄《答妇兄林公遇》)
以上五例“认”都为动词,但词义有所不同。例(12)“有人认其马”释为“有人认出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例(13)“衍因幸景晖,及综生,认为己子”释为“萧衍因为宠幸过景辉,等到萧综生下来,就承认是自己的儿子”,但也有译文将“认为己子”释为“认为是自己的儿子”。例(14)“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释为“宇文测担心这个盗贼会被判死刑,便不承认。”此两例的“认”都可解为“承认”,而例(13)存在可两解的情况,也可释为“认为”。例(15)“错认是天明”释为“误认为天亮了”,其中“认”义为“认为”。五句例句包含“认”的三种词义,“识别、辨明”是“认”的本义,可定为动词“认1a”,而“承认”与“认为”都是“认”的本义的引申,可分别定为动词“认1b”与“认1c”。
三.“记认/认记”的词汇化进程
“记”与“认”组合成词属于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董秀芳讨论动词并列式双音词的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四种词汇化特征:1.相应的单音同义形式,其组成成分不能换序。2.不再有同义的单音对应形式。3.意义上发生了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泛指到专指的引申。4.句法功能发生转化。此四种特征反映词汇化程度依次提高。但由短语到词,并非都完整具备四种词汇化特征[14]。下文将从历时层面对粤语“记认/认记”进行考察。
“记”与“认”的线性组合最早出现在唐代易静《兵要望江南歌》:“若被日冲兼破害,破刑亡者负于人,好记认为真。”但此处“记认”并非是同一层级结构当中,“好记认为真”中“记”是与前一字“好”组合为“好记”,“认”是与后一字“为”组合为“认为”。因此,此“记认”只是临时共现,并不是处在同一句法关系中。
(一)宋元
根据所查找的文献,“记”与“认”真正为处在同一句法关系的组合出现于宋代的文献,即“记认”起源时期为宋代。在组合之初,既有“记认”,也有其换序形式“认记”,如:
(16)夫识本无方,虽记认千年,而俄顷可去。(《关尹子文始真经注》)
(17)治赤白痢:赤芍药、香附子(炒,去毛)、地榆(等分),右三处为末,留心认记。(《普济本事方续集》)
例(16)“虽记认千年”释为“即使记忆认识千年”。例(17)“留心认记”是指对治疗“赤白痢”的药材以及药材的处理方式辨明记忆。以上两例“记认”或“认记”都为动词并列式短语,其义都可解为“记忆认识”或“认识记忆”,“记”与“认”的分界与各自的意义较为清晰。从句法结构上来看,例(16)为“记认”后带名词作其宾语,其动词性质毋庸置疑,而例(17)“记认”前有动词“留心”,后并未带任何成分,通过文献语境,也应为动词,但这一句法结构为动词“记认”转类为名词提供了可能。
宋代文献中,“记”与“认”组合的短语除了用作动词,还存在名词的用法,如:
(18)以绿豆打糊爲圆,如○大,作记认,二处安顿。(《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19)北辰无星,缘是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认,故就其傍取一小星,谓之极星。(《朱子语类》)
(20)门首红栀子灯上,不以晴雨,必用箬 盖之,以为记认。(《都城纪胜》)
例(18)“作记认”是动词“作”与名词“记认”组成动宾结构,即为“作个记号”对研磨为末的“巴豆”与“黄连”进行区别。例(19)“无个记认”中的“记认”前有量词“个”进行修饰,这说明此处“记认”是一个名词,动词“无”与“个记认”也组成动宾结构。例(20)也与(18)(19)相同,动词“为”与名词“记认”组成动宾结构,“以为记认”是指“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门前的红栀子灯都用竹筐之类的器皿盖住,以此作为标记”。此三例“记认”已不是动词并列式的短语,变为了名词用法,其组成成分内部分界与各自的意义变得模糊。因此,名词性“记认”的词汇化程度高于动词性“记认”。根据所查文献材料,宋代用作名词用法仅为“记认”,并未发现“认记”作名词用法。
元代文献,仅发现“记认”,未发现其换序形式“认记”,如:
(21)这银子虽是看了,真假我不识,你记认着。(《老乞大新释》)
(22)以手巾系定作记认。(《敕修百丈清规》)
例(21)“你记认着”表达的是对“这银子”记忆并识别清楚,是动词并列式短语。但例(22)“以手巾系定作记认”即为“用手巾系了,定为记号”,此“记认”为名词。元代的材料较少,但也出现“记认”作动词与名词的用法。
(二)明清
明清时期,“记认”与其换序形式“认记”都有所使用,但从数量上,“记认”多于“认记”。据统计明代文献材料,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有40例,转类为名词“记认/认记”有20例,前者的材料多于后者的材料。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的例子如:
(23)生言其父姓名爵里及己乳名,方始记认,则设位而哭其主。(《剪灯新话》)
(24)有喧哗说话者,即时记认。(《大明会典》)
(25)药圃:凡山中有所产之药,便于用者,有花叶时可认记下。(《神隐志》)
(26)此椿不独界限分明,亦可认记老岸。(《吴中水利全书》)
以上四例动词并列式短语,“记认”与“认记”的区别在于是在文本语境中是先“认”后“记”还是先“记”后“认”,例(23)“方始记认”是指“在小生先说出其父的姓名、官职、籍贯以及自己的乳名,金荣才记起与相认”,例(25)“有花叶时可认记下”是指对山中所产的药,开花冒葉时进行识别后再记录。例(26)“认记”例(24)“记认”与例(27)例(23)有所不同,对“记”“认”的先后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分别表示“记录或记住”与“识别”,此处“记认”与“认记”的区别则是侧重于“记”还是侧重“认”。
名词“记认/认记”的例子如:
(27)十字翻刻,墨填以为记认。(《广东通志》)
(28)后军则得此认记,是谓自认。(《战守全书》)
名词用法的“认记”与“记认”语义与句法功能相同,换序形式也并不改变其在文中的词义,也表示为“标记、记号”之义。
清代文献材料当中,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有48例,转类为名词的“记认/认记”有73例,由此看出,名词“记认/认记”用例数量已稍稍多于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说明“记认/认记”的词汇化程度有所提高。
动词“记认/认记”的例子如:
(29)有那贪心的只好暗地埋藏,记认明白,希图日后事平。(《豆棚闲话》)
(30)将来横种地上,认记根头,用肥上压枝,经月视根生。(《菊谱》)
名词“记认/认记”的例子如:
(31)看来川省逸出湖广境内之贼匪,竟有此记认。(《四川通志》)
(32)交寡不怕碍轩车,好友来寻作认记。(《湖海集·蓬门行为张谐石赋》)
“记认/认记”,本为动词并列式短语,其名词用法产生于宋代,但用例数量不多,直到清代,名词“记认/认记”用例才多于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发生转类,原功能并未消失,与新功能同时共存,使“记认/认记”形成动名兼类。
四.“记认/认记”组合成词的原因分析
上文通过分析“记认/认记”从宋代到清代用例,挖掘“记”与“认”组合成词的原因。笔者认为,语义相关、双音化趋势、句法位置的演变等原因促成“记”与“认”凝固成动词,并进一步转类为名词。
“记”与“认”语义并不相同,“记”动词用法可表示“记载、记录”与“记忆、记住”之义;“认”动词用法可表示为“识认、识别”“承认”“认为”之义。“记”与“认”在进行临时组合时,分别以“记忆、记住”与“识认、识别”之义为主。两者的语义虽不相同,但语义相关,“记忆、记住”某事某物之前,必然存在对某事某物进行“识别、识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识认、识别”包含于“记忆、记住”当中,如“我记得那座桥。”其中的“记”必然包含“我”之前识认这座桥,识别它与其他桥的不同,进而记住了这座桥。因为“记”与“认”语义相关,为它凝固成词提供可能。“记认”是源于宋代,此时“记”与“认”各自语义差异缩小,如宋·刘辰翁《摸鱼儿》“东风依旧,問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其词是讲述刘郎能记得桃花,而桃花是否认识刘郎”,此处“记”与“认”词义相近,进一步为“记认”词汇化提供可能。宋元明时期,无论是“记认”还是“认记”,在用作动词时,其组成成分的界限较为清晰,但明代已经存在组成成分界限模糊例子,如例(25)“即时记认”,其中“记认”释为“记录”或“记住”,“认”的意义有所磨损。
动词“记认”转类为名词“记认”,义为“记号、暗号”,粤语“记认”保留的是名词的词义。在“记认”表示“记号、暗号”之义前,单音节词“记”就可表示为“记号”之义,如例(10)“因以火为记”。“记”与“认”因语义相关组成动词式并列双音词,与此同时也存在名词用法。这与东汉复音词大量增加,词汇化加速双音化[15],东汉后,词汇双音化继续发展。“记认”在宋代组合使用时就已具备动词与名词用法,由动词“记认”转类为名词“记认”,宋代以前应该先出现有“记”与“认”组合成词作为动词使用,但查找文献中并未搜索到。这与一些演变环节可能并未在文献中保留下来有关[14]。
动词并列式双音词“记认”“认记”在例句中是处于谓语中心的位置,后有名词作宾语,如例(16)“记认千年”与例(26)“亦可认记老岸”等;或后有补语,如例(21)“你记认着”与例(25)“有花叶时可认记下”等。当“记认/认记”后无宾语或补语成分,以及“记认/认记”前另有动词,如例(19)“不可无个记认”(28)“后军则得此认记”等,“记认/认记”就转类为名词,作动词的宾语。
五.“记认”与“认记”
在“记认”词汇化过程当中,存在换序形式“认记”。动词“记认”与“认记”词义大致相同,而在其发生转类,由动词变为名词,表示“记号”之义后,名词“记认”与“认记”词义相同,根据我们所收集动词与名词“记认”“认记”的用例,自宋朝到清朝,动词“记认”有74例,动词“认记”有21例;名词“记认”有90例,名词“认记”仅有9例。“记认”的用例一直多于“认记”的用例,造成这一现象是受到语音的影响。并列式复合词的字序,语音上有两种排列规律;一是异调,不论清浊,先平后仄;二是同调,一清一浊,先清后浊。[16]查验“记”与“认”在中古音韵地位,两者同为去声,“记”声母为见母,属于全清声母,“认”声母为日母,属于次浊声母。按照排列的规律,“记”应在“认”之前,因此“记认”用例数量多于“认记”,现代粤语也基本上只使用“记认”而不使用“认记”。
“记认”最初是两个动词临时组合,宋代是“记认”凝固为一个词的萌芽期,用例稀少;元明时期,“记认”用例增多,存在换序形式“认记”,表明词汇化程度较低;清代,“记认”的换序形式用例减少;直到现代粤语使用当中,仅保留使用“记认”而基本上已经不出现“认记”,且只有名词用法,动词的功能已经不再使用,表明“记认”发展到现代粤语中,词汇化程度提高。“记认”成词的原因为组成成分语义相关、双音化趋势、句法位置的演变。
同时,“记认”在词汇化过程中存在换序形式“认记”,“认记”转类为名词的概念意义相同,但“记认”使用的频率高于“认记”,在粤语使用中,基本上只使用“记认”,主要是语音在其中发生作用。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一般遵循“异调,先平后仄”“同调,先清后浊”,记认更符合此标准,因此语言使用者倾向选择“记认”。
参考文献
[1]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15.
[3]荀恩东,饶高琦,等.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93-109+118
[4]詹卫东,郭锐,常宝宝,等.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9,6(1):71-86.
[5]刘俊文.中国基本古籍库(网络数据库)[DB/OL].北京: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2006.
[6]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50.
[7]饶秉才等.广州话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47.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53.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5.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4200.
[11]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12]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360.
[13]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
[1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9,120-134.
[15]方一新.东汉语料与词汇史研究刍议[J].中国语文,1996(02):140-144.
[16]赵小刚.“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别解[J].中国语文,1996(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