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块式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8-22孙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孙琦

内容摘要:新疆工程学院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模块式课程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模块式课程教学内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并对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其它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课程 模块式教学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文化润疆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自身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份归属意识与心理认同意识,进而强化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探索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很有必要性的。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在认同基础上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凝聚及调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来说,文化影响力就是指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其决定性意义在于“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这种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基因”,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质养分,因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构筑民族成员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的文化表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涵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也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对待当前西方文化,历史上我们采用过两种态度,即“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消极的态度大抵就是“闭关锁国”,致使我们在经济和科技处于落后的状态,故不可取。积极的态度与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相一致的。当代西方文化的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西方文化,我们要面对并做出积极回应需具备两个条件,即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才可以吸收和融合外来的西方文化,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才可以真正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二.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模块式课程教学内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经过讨论研究,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拟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分为五大模块。

1.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华古代经典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通过对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经典典籍——《论语》、《孟子》、《庄子》、《道德经》的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倡导的“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精神,都是以和为贵思想的体现。民族价值观方面,以礼待人,承认与吸收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治国之道方面,倡导兼容天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以和为贵、重和去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华古代经典典籍中,提到的“天人合一”深刻体现了“真”的问题;“知行合一”又给学生们打开了“善”的大门;“情景合一”却是在讨论“美”的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各民族学生建立稳定的精神气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操——優秀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材料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讲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影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智慧,艺术地反映了各统治集团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错综复杂的斗争;《水浒传》则是一部典型的英雄传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塑造的一系列超伦绝群的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在英雄的世界里体会“仁、义、礼、智、信”;神魔小说《西游记》故事里有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趣味,反映了人类对追求真理执着不舍和冒险探索的精神;爱情小说《红楼梦》中启迪了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超脱意识”、“亲情情结”等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四大发明及传统科技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而历史的缔造者就是勤劳、勇敢和运用聪明才智创造奇迹的劳动人民。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纵观古代科技发展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而且在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及制造业等许多方面有过无数发现、创造和发明,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明代中期以后,中华文化的科技发展迟滞,最终在近代被西方超越。故此,分析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管过去有多少辉煌的历史和成就,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近百年科技落后的尴尬,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因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变得思想僵化、保守而丧失活力。将中华科技发展与西方科技进步做对比,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让各族大学生通过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科技发展,总结近现代中华文化经受的锻炼和考验,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取得的成绩及变化,对培养各民族大学生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俗礼仪

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或精髓。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一体多元的文化”。中国的56个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是一种“谁也离不开是”的状态。

通过对各民族的节日民俗的研究,我们发现,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些十分相似的或者是非常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走向,也可以说,我们有共同的文化理念。将民俗文化的共同点尽可能的挖掘出来,比如“敬天积善”、“尊老宗贤”、“忠义仁厚”、“和谐太平”.......这些跟少数民族的文化追求、文化观念是相对一致的,对于“敬老”这一点,新疆的少数民族比汉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凝聚着全体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和伦理规范的传统节日,对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一体多元”的文化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同构——礼仪制度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注重以文化人,以礼教人。故礼仪制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到社会规范、刑法政令、文化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到现在都很有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使学生了解君主专制政体是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又如宗法制度等,使学生了解宗法制度以及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各项制度都是依托于以血脉关系建立的宗法制度这一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发生了变化,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在核心价值观上,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族群利益的选择,从而建立起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对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的探索

所谓“模块式教学方法”,是我们通过积极实践探索,正在运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改变过去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团队的形式,给学生授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1.模块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一位任课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从开学到结课,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更换教师。虽然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容易加深教师对学生了解,但单一的教学方式、授课习惯、相同方式的语言表达,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不管教师备课准备的多么充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提不起兴趣。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充分的讨论,以及大胆的尝试。考虑到“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之间没有太多的连续性,不存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所以,我们尝试用模块式教学——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每人一个模块,用轮转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学生这门课程一学期会有5—6位不同的教师上课,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包括不同风格的PPT制作,都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方式较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用各自不同的教学魅力,把学生们吸引在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模块式教学可以提升教师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组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家都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基本上是各讲各的。即便是定期开展磨课、说课等活动,但整体沟通交流不多。改变教学模式后,课程变成了一个整体,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衔接,课程思政的定位等等,都需要大家集体讨论,集体制定。因为在同一个班级授课,教学水平有对比,有衡量,甚至教学日志的填写,作业的批改,都能彰显出教师不同的教学态度,无形中也加大了老师们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大家都在不断学习别人总结自己,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整体教学团队进入良性循环。

3.模块式教学可以保证教学的公平性

在过去的期末成绩分析报告中,每个学院,每个专业,每个班级的期末成绩有不确定因素,造成班级平均分差距较大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偏差?分析起来既困难又不够客观。现在实行了模块式轮转教学之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样的教师,一样的授课内容,一样的教学要求,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4.模块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作为高校教师,除了潜心钻研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以外,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科研。科研工作的深入与否也从侧面印证着教学能力的高度。在科研工作中,最忌讳的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模块式教学的优势在于,给团队教师制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在一个点上发力。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通过查阅资料不断夯实知识储备,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又一次提升了理论的高度,周而复始一定能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总之,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铸牢各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整合好课程内容,规划好授课模式,设计好授课环节,三维一体打造精品课程,引导各族大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文化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铸牢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性和感性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1).

[2]张前,张晓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3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N].《中国民族报》2018-5-18(005).

[5]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

[6]陈来.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

[7]王蒙.中华文化通识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

基金项目:2021年度新疆工程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項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中华文化课程内容整合及模块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GYJD2021Y07);新疆工程学院2019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QJ042207)。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